当年给尼克松当翻译竟这样! 边翻边学词汇差异险些惹上大麻烦

2015年10月18日 美国中文网


 提示点击上方"美国中文网"↑订阅本微信推广平台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的访华之行,开启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使两国关系从此进入新的历史时期。而资深外交家傅立民(Charles Freeman Jr.)当年正是尼克松访华之行的首席翻译,后来还担任了美国驻华大使馆公使,见证了中美建交的历史。近日傅立民接受了美国中文网记者采访,与我们分享40多年前那段难忘访问中的逸闻趣事,以及他对当今中美关系的看法。



出生于1943年的傅立民从上世纪60年代起开始外交生涯,1972年2月,他担任美方的首席翻译,见证了尼克松总统历史性的访华。傅立民老先生今年已有72岁,但回忆起43年前的往事,他依然是条理清晰、精神矍铄。有趣的是,傅立民告诉记者,在1972年访华前他学的中文并不“与时俱进”,为了当好尼克松的翻译、充当起双方“桥梁”的角色,他边翻边学,也下了不少功夫。


傅立民:我一开始并不是专业翻译,我是自我训练,并且,直到1972年,中美之间已有20多年没有沟通往来,我学的中文词汇都是在台湾学习,虽然是北京口音,有很多的内地词汇说法是不一样的,比如说你如何翻译“deterrence”?通常我们翻译成“威慑”,但是这并不是中方的用法,我问中方,你们是否要用这个词来形容你们的政策?中方说不,我们不想威慑任何人,因此这是理解的偏差。但事实上,中国军方给出了另一个更加准确的翻译“慑止”,这才是非常准确的翻译。



对于当今的形势,作为中美关系建设的参与者和见证人,傅立民认为,两国关系大体上是乐观的,并且从探索合作阶段迈入了管控分歧的阶段。已72岁高龄的傅立民至今仍时刻关心中美关系的发展,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9月刚完成对美国的首次国事访问,傅立民对于这次访问也十分关注,他表示,这是一次很顺利、很成功的访问。

微信号:美国中文网
长按二维码关注“ 美国中文网”






点击左下角查看更多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