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不要每次一出事,就让女孩学习自救!

2016年04月07日 澳洲新闻


昨天一则“和颐酒店女生遭袭”的事件刷遍了所有媒体,这个弯弯姑娘的求救让单身狗和出差狗们人人自危。她在走廊遭到一陌生男子袭击。在长达5、6分钟的时间里她被拽着头发强行拖走,却没有任何安保人员和酒店管理人员出面阻止。


每个看过这段新闻视频的人都感到震惊和恐惧,一是因为发生在北京这个公认治安最好的一线城市,二是因为她入住的和颐酒店是中高端商务连锁酒店而非无证黑店,三是因为妹子进行了完善的自救措施但仍然只是因为运气好而幸免于难。



 

现场的保洁人员眼看着这场暴行的发生却没有阻止,只是让他们“别在这里吵,不太好。”


而经过的女房客开始也只是围观不敢插手,等到她要被拖进消防通道时才将信将疑的伸出手。不敢想象如果当时不止一个人而是群体施暴会怎样?如果女房客和其他来来往往的住客们在最后一刻还是秉持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会发生什么?

 


在当事人的微博下面,有的人传授在这种情况下的自救技巧“在这种情况下一定要指住一个人特定的人,对他说  “你 ,就是你,过来帮我!”  



1
“女孩不应该独自出门!”
所以,怪我咯?




有的人说“一定要破坏他人的财物,让别人无法对你视而不见”。但更多的评论在说“女孩子就不要晚上一个人出门最好有他人陪同,不然太危险了”。

 

但在现代社会号召单身女性不要独自出门,让人更感到可怕和可怜,简直是一种赤裸裸的倒退。


这让我联想到了2012年12月16日发生在印度南德里市的轮奸案。一名叫乔蒂的女性在一辆私人公交车上被六人殴打和轮奸,同行的男性朋友也受到了身体伤害,施暴后两人被扔下车。乔蒂在被人发现后送往医院,但最终医治无效身亡。


其中一名凶手穆肯什·辛格(Mukesh Singh)在狱中接受采访时说“当被强奸时,她不应该反抗。她应该安静地接受被强奸。这样他们在轮奸完她后便会扔下她去殴打那个男孩”。




他还说道:“对于强奸,女孩应该比男孩负更多责任,一名正派的女孩不会在晚上9点的时候在外面晃荡……女孩应该在家里做家务活,而不是穿着不合适的衣服在迪厅和酒吧里晃荡和做不合适的事。”




可怕的是,甚至该案一名辨护律师也曾说:“如果我的女儿或者姐妹因为婚前性行为蒙羞,我会把她带到我的农场,当着全家的面把她烧死”。


或许在我国没有如此严重的性别歧视,但是柳岩差点被扔下水时,仍然有人说“都穿那么少了,还不是出来卖的吗?”;在少女在公车上被猥亵时,也还有人说“裙子穿那么短,不就是让人摸吗?”。对于这部分人我只是好奇他们是不是根本没有妻子女儿?还是都曾经有过和罪犯类似的经历?




2
你真的有勇气
扶起街头的老人吗?




当然更多的人还是会在评论里深恶痛绝的呵斥凶手作恶多端,斥责旁人冷眼旁观甚至痛骂无人监管。但是如果这些事情发生在你的眼前,你有没有信心伸张正义,有没有勇气救别人与危难?这个问题小编也常常问自己,但答案常常是没有。

 

因为在我们的教育体系里,大部分时候都被告知不要多管闲事、不要瞎操心、不要管别人的私事,这种冷漠甚至被包装成尊重他人的最好方式。而大家心中那个不甘心的正义战士只有在回到自己小屋在网络的遮蔽下才能发挥出超强的战斗力。



——图自辣椒二舅

 

就像一个实验一样,法国街头一个人倒地,45分钟的时间里周围无数人来来往往,却没有一个人走过来看看或扶他起来。人们最多只是愣着看几秒随后就会继续低头走自己的路,或许会有很多人po图说有个人晕倒了好可怜,但没有人真正来帮帮他。




这就是现实中的旁观者冷漠(bystanders apathy),旁观者数量越多,他们当中任何一人进行援助的可能性越低。为什么在面对那些骇人的暴行时,在其他方面都是一个“好人”的人,会视而不见呢?

 

从没有人会以为当一个女性在隔壁遭到强奸时自己会袖手旁观,但是这种事件却常常发生。因为当处在危机发生时,你会担心让自己贸然行动会不会让他人为难,你会害怕自己被人报复,你会给自己洗脑认为当事人可能不觉得受到了伤害不如和大家一样看着就好。


这份大都市冷漠第一次受到关注则是用当年酒吧经理吉娣·吉诺维斯(KittyGenovese)的生命换来的。


当时《纽约时报》在描述这个故事时以令人心寒的论断开篇:“在超过半个小时的时间里,38个品行端正、遵纪守法的纽约皇后区市民目睹了一个杀人犯分三次跟踪并刺伤一位女性。”




都说世不如前,人心不古。这个事件也成为了一个现代社会麻木不仁的缩影。在该事件30周年时,克林顿访说道:“吉娣事件向我们间接发出了一个信号—:我们每个人不仅危险重重,而且从根本上说还是孤立无援的。


在我生活的城市里,每天都有小孩被抱走拐卖,所以家长领孩子出门时总是紧紧抓住不敢离开半步;在我生活的城市里,每天都有高学历高智商的女性被强拉硬拽的拐卖,所以防狼喷雾脱销、防身课程爆满。


我们的冷漠催生了我们的恐惧。在别人的危难前战战兢兢不敢上前,在自己的危难时孤立无援绝望不已。因为改造自己,总比禁止别人来的难。

 



3
最恐怖的不是暴行
而是身边的纵容与冷漠




在我们的社会里,总是喜欢给种种不合理的行为披上道德的外衣。


打小三是惩罚婊子,打渣男是痛击贱人,掌掴不给老人让座的女孩子是伸张正义。而我抱着双臂只管看则是不管闲事。

然而我们很少意识到,正是我们的纵容,冷漠以及为暴力辩护造成了今天的女孩子走在大街上没有安全感,造成了姑娘在地铁口,酒店里被陌生男子拉走,而周围无人上前。


如果这样的纵容与冷漠得不到改善,那无论我们为独行的女孩子找到多么完美的脱困方法,悲剧都有可能再次发生。其原因就在于那些都是治标不治本的权宜之策,假如以后路人看到犯罪行为不是上来围观,而是纷纷敬而远之,那又该怎么办?


就像奥斯卡最佳影片《房间》中一样,母子两人都被囚禁在一个狭小的房间,母亲竭尽全力的用幻想为儿子创造一个安全、开心的成长氛围,让他相信世界尽在这个房间,而除此之外的一切都是虚幻。


我们现在也生存在会随时被陌生男人撕扯头发、被旁观者围观、被键盘侠攻击的“房间”里,我们用越来越完善的防狼手册和防身术让自己和孩子们相信无需别人的帮助也可以保护自己的安全。


然而你、我都知道这个房间之外还有其它真实存在的东西,比如信任和互助。20世纪后期以来的道德无底线,有人的无知或邪恶,也有舆论导向的偏颇。而重建道德的前提是社会中的每个个体,能够反抗道德崩溃时代平庸之恶的引诱,不放弃思考,不逃避判断,心有敬畏,承担起应有的道德责任。


但起码当面对一个陌生人在你面前晕倒或者呼救时,你有权不去“善良的”帮助他人,但请不要假设晕倒的人是“恶人”为了骗钱,呼救的人是“恶毒”为了诈骗。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慢慢重拾对彼此的信任,在以后才能对冷漠产生异议慢慢伸出自己的手,在未来才能有更多的人得到“善良的”帮助而不是绝望的冷漠。


在我们的社会里,总是喜欢给种种不合理的行为披上道德的外衣。


恶是平庸的,因为你我常人,都可能堕入其中。


本文由LinkedIn原创,作者Claire、JYN。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