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如何回答“你多少岁了”

2016年04月14日 今日头条


文章选自头条号“历史妞细说古今 ”

年龄称谓是古代指代年龄的称呼,古人的年龄有时候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其他称谓来表示,后被记载在书籍之中,沿用至今;现代人一般只讲究年龄,最多区分一下虚岁(按农历计算,出生即为一岁)和周岁(按阳历计算,从出生起一年为一周岁)。值得一提的是,虚岁的计算方法应该是出生时记为一岁,以后每到农历正月初一,便增龄一岁。

提到古人的年龄称谓,我们很自然的就想到了孔老夫子的那句话: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老夫子的这句话的确衍生出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年龄称谓。比如,而立之年指30岁,不惑之年指40岁,知天命之年指50岁,耳顺之年指60岁。但古人的年龄称谓远比这要多的多,当然大多数称谓都是通过古人的书籍或文章记载而流传下来的,大概也只能代表当时人们的一种普遍观点,所以往往一个年龄或年龄段有多个称谓。下面我们一起来盘点一下吧:

0岁 

初度:是指生日之时。出自屈原的《离骚》:“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后称出生之日为“初度”,指始生之年时。 

赤子:刚出生的婴儿。颜师古注:“赤子,言其新生未有眉髪,其色赤。” 

襁褓:代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汤饼之会/期:指婴儿出生第三天举行宴会。旧时,小儿出生三日,设筵招待亲友谓之“汤饼筵”,也作“汤饼宴”、“汤饼会”。 

1岁 

牙牙:象声词,婴儿开始学话的声音,常说“牙牙学语”。清·袁枚《祭妹文》:“两女牙牙,生汝死后,才周晬耳。”周晬,指婴儿周岁。 

2岁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指2——3岁的儿童。也有写作“孩提包”或“提孩”的。出自《孟子·尽心上》:“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也。”唐代诗人韩愈诗中也有“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 

8岁 

总角: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陶渊明《荣木》诗序中有“总角闻道,白首无成”之说。 

童龀[chèn]:龀,《说文》中有“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的说法。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称为“龀”。“童龇”,指儿童少年时期。也有说成“髫龀”的,如《后汉书·董卓传》:“其子孙虽在髫龀,男皆封侯,女为邑君。”

始龀、髫年:女孩7岁。 

始龀、龆年:男孩8岁。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9岁 

九龄:9岁。三字经有:“香九龄,能温席”。 

黄口:本指雏鸟的嘴,借指儿童。十岁以下儿童皆泛称为“黄口”。后以“黄口小儿”讥讽他人年幼无知。 

10岁 

幼学、幼:10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后来郑玄注称“名曰幼,时始可学也。”所以10岁的准确称谓应该是幼。 

外傅之年:儿童10岁。外傅是指古代贵族子弟至一定年龄出外就学所从之师。与内傅(古代宫廷中教养王子的保母)相对。《礼记·内则》:“十年,出就外傅,居宿於外,学书记。” 郑玄注:“外傅,教学之师也。” 

12岁 

金钗之年:女孩12岁。 

13岁 

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十三:13岁。 

舞夕之年:少年十三至十五岁。 

15岁 

及笄[jī]:笄,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及笄”即年满15岁的女子。 

志学之年:前面我们提到的孔老夫子的话里有一句“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所以后代称15岁为“志学之年”。 

束发: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舞象之年:少年十五至二十岁。 

成童:十五或十五稍上的年岁。郑玄:“成童,十五以上”。 

16岁

二八:为16岁。古人常说的“年方二八”就是指16岁,做乘法运算。 

破瓜、碧玉年华:女子16岁。古代文人把瓜拆分为两个八字以纪年。 


20岁 

加冠:指男子20岁。古时男子20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弱冠:年满20岁的男子。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桃李年华:女子20岁。 

24岁 

花信年华:女子24岁。 

30岁

而立(而立之年):出自孔夫子名言,不多解释。 

始室:30岁。《礼记·内则》:“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克壮:正当壮年。古代三十岁为壮。唐·魏征《是渐不克终疏》:“贞观之初,时放克壮。” 

半老徐娘:女子30岁。 40岁 不惑(不惑之年):出自孔夫子名言,不多解释。 

50岁 

艾:古称五十岁的人为“艾”。《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 

半百:很好理解,一百岁的一半。 

知天命、知命之年:出自孔夫子名言,不多解释。 

54岁 

六九年:54岁,还是乘法运算。

60岁 

耳顺、耳顺之年:均指60岁。出自孔夫子名言,不多解释。 

高龄:敬辞,称老人的年龄,多指六十岁以上。 

花甲、花甲之年:我国古代用干支记时间。天干有十,地支十二,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照顺序搭配成六十个单位,通常就叫作“六十花甲子”,也称“花甲”。把这种记时间的词语移用到记人的年龄上,就以“年届花甲”或“花甲之年”来指人到60岁了。 

下寿:古人以六十为下寿,对应的90岁为上寿。 

耆:古称六十岁的人为“耆”。 

61岁

还历寿:61岁的寿辰。由于按干支纪年法,60年为一轮,61岁正是新一轮重新算起的时候,故称“还历”。还历,又称还甲、回甲。 

70岁 

从心之年:出自孔夫子名言,不多解释。 

古稀之年、悬车之年、杖围之年:均指70岁。杜甫有诗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后人就多依此诗,称70岁为“古稀之年”。 

耋[dié]:七八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 

77岁 

喜寿:指77岁,草书喜字似七十七,故特代指77岁。 

80岁 

朝枚之年、朝枝之年、耄[mao]耋[die]之年:均指八九十岁。 

中寿:指80岁以上。 

伞寿:80岁寿辰。因“伞”字的草体形似“八十”,故称“伞寿”。 

88岁 

米寿:指88岁。因米字拆开好似八十八,故借指88岁。此外,还含有年事虽高,但食欲旺盛之意。 

90岁 

上寿:九十为上寿,对应的60岁为下寿。 

鲐背:鲐是一种鱼,背上的斑纹如同老人褶皱的皮肤。又人到暮年,皮肤上生出老年斑如冻梨之皮,故又称“冻梨”。 

99岁 

白寿:99岁的雅称,百少一为99,故借指99岁。 

100岁 

期颐、期颐之年:指百岁高寿。《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郑玄注:“期,犹要也;颐,养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尽养道而已。”意思是:人至百岁,饮食、居住、动物等各方面都需要孝子照养,所以“百岁”称作“期颐”。 108岁 

茶寿:指108岁。茶字上面廿,下面为八十八,二者相加得108岁,综合运用拆字法和加法运算而得来的。 

140岁 

双稀、双庆:一百四十岁。乾隆和纪晓岚的著名对联“花甲重逢,外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中就提到从了古稀双庆,当然对联中的老人实际年龄为141岁。 


长按二维码,勾搭头条君

你关心的,才是头条丨今日头条

↓点击查看“历史妞细说古今”头条号更多精彩资讯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