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眼里的四类华人形象

2015年05月10日 美国移民咨询




据美国官方统计,有65万。不过这个数字显然极不准确,因为它并没有包括许许多多非法偷渡的人蛇、短期访美滞留不归的人员以及变动不居的盲流人口。 这里的华人有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第五代、甚至更多代……,其先祖一直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


这些华人有从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来的,也有从日本、韩国、越南以及东南亚地区来的,还有从世界其它国家和地区转道而来的。这其中,大陆客主要是改革开放以后来的。这些华人有合法的、非法的、半合法半非法的,有留学的、做正当生意的、隐居当寓公的、搞政治避难的、铤而走险作奸犯科的。大部分都是一心追逐所谓美国之梦。


华人在美国人(严格说来是其他美国族裔,如白人、黑人以及拉丁裔人等)眼里是什么样子的?美国人对华人的印象,大致有四个主要来源:旧中国城、新中国城、校园、高科技行业(其他还包括遍布美国各个角落的中餐业〕。这四个来源很自然地造成了美国人对华人刻板的定型 (Stereotypes)或原型(prototype)偏见。


旧中国城(老唐人街)的华人

不管他们是什么时期来美的,永远是移民的第一代,因为新来的移民不懂英文,不懂美国文化,无法融于主流文化,只能聚集在传统的华人区。他们最早来自广东沿海(如潮汕和台山地区)或福建沿海(如闽南)一带。至今已有大约160多年的历史。旧中国城由于历史的沿袭和地理格局的局限大都非常脏、破、乱、闹。据有关的也许带有偏见的评价,这一类华人主要有以下特点:

1)属于南方华人,多半身材矮小、尖瘦脸、面灰黄、深眼窝、厚嘴唇、小鼻头,动作快捷,说话声音大,而且喜欢拖长音(根据有关书籍的刻板描绘〕;

2)很能吃苦耐劳,但文化不高、眼光不远,大都从事餐馆、洗衣店、杂货店等各种分散型小买卖;

3)法治观念不强;

4)不太注意公德;

5)自成一体,几乎与美国主流社会格格不入;

6)颇重义气,讲究传统的习俗和规矩;

7)宗族观念强,常以某姓氏为亚文化的聚集纽带;

8)封建帮会起着很强的社区控制作用,不少人喜用非经济手段牟利,甚至有一些人处于黑白道买卖之间;

9)男性的大男子主义观念较浓厚,但对家庭有很强的责任感,相对的,女性则多处于依附地位;

10)善于趋利避害,往往可以在不张扬的情况下保护自己并获得利益;

11)比较信奉佛道或“黄大仙”一类的某种地方传统宗教,多数相当迷信;

12)不太注意卫生,不很重视教养,有不少不良习惯;

13)太多的时间用在吃喝上;

14)不少人好赌、好嫖,也有的人吸毒。


新中国城

主要是20世纪70-80年代以来兴起的新型华人社区,以大洛杉矶地区中俗称小台北的蒙特利公园(Monterey Park)市以及阿尔罕布拉市、阿凯迪亚市、钻石吧市、胡桃市、喜瑞都市等为代表。最初由港台的新移民组成。20世纪80年代以来,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的新移民也越来越多。新中国城的新华人移民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1)这些人中的大多数在原住地时,或因原本家底颇丰,或因经济起飞而暴富,或因黑白道生意而发迹。由于政治经济等多种原因,有的是来避难的,有的是功成名就来当“寓公”的,有的是来制造狡兔三窟的退路,有的是来“洗钱”转移财产的,当然也有一部分人雄心勃勃,是来图更大发展的。总之,他们比较富裕、成功,背景复杂,素质和教育水平也比较高。

2)这些人来到美国后,比旧中国城的那些老移民眼光要远,手笔要大,注重科技,更接近现代化都市的要求。他们所经营的生意比老移民更多元化、更广泛,规模也大得多。

3)对美国主流社会的接触面比老移民广泛和深入得多。

4)在继承中国文化传统方面,比老移民表面上要“高雅”一些。

5)对华人内部政治分野和敌对的意识较强。

6)对在美国参政的意识比较强。

7)对钱更带有资本化的理念。

8)容易在经济政治的大方面上违法。

9)有更大的物质欲和更奢侈的享受观。不少人由于钱财丰厚,住豪宅、开名车,出手阔绰。

10)不少人富而不贵,为富不仁,不注意回馈社会。


校园的华人

主要是二次大战后从大陆(如西南联大等)来美的留学生、1949年以后从港台或其他海外地区来的留学生,以及20世纪80年代中国大陆改革开放以后来美的大批留学生甚至还有所谓小留学生,此外还有当地华人成为学生的下一代。据有关评价,这一类华人主要有以下特点:

1)聪明勤奋,大多在数理化以及工科医科等学科领域出类拔萃;

2)相当多的人不太热衷社会公益活动,往往给人以书呆子(Nerd or Bookwarm)的印象;

3)由于不太注意体育运动,一些人身体不强健,甚至瘦弱;

4)相当多的人持比较现实的功利目的,对人文和社会学科不感太兴趣。

5)善于考试,但读死书的多,具创造性的人才少,相当的人仅能成为某个行业的专业机器,很难有大的成就;

6)表面上扎堆抱团,但并不像日本人和韩国人那么有团队精神;

7)相当多的人不太能够与美国其他族裔的学生融合在一起。


高科技公司中的华人

一般说来,高科技公司中的华人多是各自进入职业市场后的校园华人,比较年长成熟,但分散而自成一体。据有关评价,这一类华人主要有以下特点:

1)教育层次高,熟悉和胜任本专业的工作;

2)由于文化差异和语言的限制,相当多的人很难进入高级管理层;

3)相当多的人明哲保身,消极的个人主义,只想搭便车,不注意积极争取个人的权益;

4)同胞之间的内斗、猜忌和排斥常常严重于其他族裔,常有“一山不容二虎”的心态;

5)相当多的人理论性较强,应用能力不一定强,鲜有创造性,不少仅为职业机器;

6)相当多的人不能有效地融入主流社会;

7)相当多的人喜欢单干,而不喜欢合作;

8)相当多的人仅注意个人事业,不重视回馈社会,不热心公益事业;

9)相当多的人显得文弱,而缺乏朝气。



在美国人眼里,对华人比较正面的评价是:

1)注重家庭价值,责任感强,遵守男人和当家长的承诺;

2)感情内在、细腻、相对忠诚;

3)男性对女性比较舍得花费,不太计较利益得失,不像美国男人在经济上分得很清;

4)讲义气,重信诺,人情味浓,重视社会人际关系;

5)心理素质很独特,有很强的坚忍力和克制力,不容易情绪用事,变通的能力很强,较容易适应各种社会条件和自然条件,例如在无家可归的流浪者中,几乎都是白人和黑人而找不到华人,因为后者总可以放下身段以求谋生;

6)工作兢兢业业,吃苦耐劳;

7)智力优秀,反应敏锐,领悟力快;

8)动作灵活快捷,容易掌握各种技巧性的运动。


对华人男性的主要负面评价是:

1)相当多的人不重视男女平等,有一定的大男子主义;

2)相当多的人不善于浪漫的外在表现,不太注意仪表和包装;

3)相当多的人不注重体育锻炼,身体不够强壮;

4)相当多的人过于强调烹调的口味,而不注意健康食品,因而往往显得营养不良;

5)相当多的人不太注意卫生,不太注意养成良好的教养和生活习惯;

6)相当多的人不太热心公益事业,也不太注意社会公德;

7)相当多的人法律观念不强,凡事喜靠人事通融;

8)相当多的人创造力不强;

9)相当多的人过于依赖金钱和物质利益来吸引女性。


在美国,华人女性很容易成为违法和犯罪的受害者。

在这里,我们必须多用一些笔墨来分析一下华人女性。与美国女性以及其他各国女性相比较,一般说来,在美国人眼里,华人女性有下列特点:

1)性情温顺,待人贤惠,处事得体,任劳任怨;

2)家庭观念强,对丈夫和子女很会照料;

3)教育水准比较高,文化素养比较良好;

4)持家勤俭有方,善烹调和料理家务,理财较为精明;

5)注意为妻贞操,感情比较专一,不容易情变,能使家庭稳定;

6)身材苗条,皮肤细嫩,面容显得年轻,似乎不易见老;

7)某种生理体质和心理感情特征易使男性产生性满足感;

8)感染“艾滋”病毒的可能性较低。


美国人对华人新女性移民有以下看法:

1)比一般的美国女性要有心机得多,做事更有策略,更有现实的理性和生活的逻辑,往往以退为进,善用迂回战术,最后总以某种韧劲儿达到自己的目的;

2)婚姻观较现实,不少人有明确的物质目标,如绿卡和经济保障等,但不一定建立在真正的爱情基础上;

3)金钱感强,但财产的法律观念却不算太强,也就是说,在目前的阶段,比较注意眼前利益,而不像美国女性那样更注意权益的法律保障;

4)社会适应性强,比华人男性更容易融入西方文化,但不少人缺少对西方文化的深入了解,盲目模仿性较强,在很多方面,甚至连美国女性都自愧不如;

5)相当多的人不像想象的那样保守,而是相当惊人的性开放,甚至比美国女性容易上床得多,并且不做任何的防护性措施;

6)相当多的人对婚姻和感情的忠实程度不再像传统的华人女性,经常也会像不少美国女性那样,容易感情转移,但常常是从物质需要出发,遇到更富有或经济更靠得住的,便另谋高就;

7)在某些价值观上与美国女性接近,但在人格和身体方面仍有差距,不少人仍注重吃喝玩乐等纯粹声色的享受,而不注意多元化的精神情趣和体育锻炼;

8)相当多的人比较注重形式上的独立和自由,而忽略真正人格上的独立和自由,往往表现为一种消极的个人主义,而不是积极的个人主义,即并非自觉、主动和有意识地把自己作为整体女性的一分子去争取权益,而只是为自己捞一点儿暂时的利益;

9)相当多的人比较注重外在的“浪漫爱”,而忽略发自综合精神修养的内在“浪漫爱”,往往会被某些西方男子的表面包装所吸引;

10)由于本国社会的开放,尤其是来美生活方式的变化,感染“艾滋”等各种性病的可能性比以前高了很多。 拿最后一条来说,亚裔和华裔女性患“艾滋”病毒的比率越来越高。


为引起人们重视,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神经精神研究所的华裔心理学家陈雅珊博士与该校其他专家合作,摄制了有关亚裔女性与“艾滋”病毒的影片。这部影片让观众触目惊心。陈博士告知,“艾滋”病毒在女性中严重蔓延,自1991年以来,美国女性“艾滋”病毒患者增加了250%,其中亚裔和华裔女性患者也随着急剧增长。


通常来说,华裔女性羞于同性伴侣谈论性病问题,更鲜有人遵循性安全程序,即在发生性关系之前,各自进行血液检验,在得知结果以前,必须带保险套。而调查发现,很多华裔女性担心这样做会破坏浪漫的情爱关系。 新时代的华人女性,当然不再会像她们的母辈和祖母辈那样,按照从前的面貌生活,但在面对整个社会转型和个人生活转型的多岔路口时,难免有何去何从的抉择。


有人指出,这种复杂的情境,使华人女性更具多重性性格,更扑朔迷离、难以描绘。华人女性并不比美国女性有什么特殊的法宝来保护自己,相反,在美国男人看来,她们比其他族裔的女性,尤其比白种女性,更少自我防护性,意志和体质都弱得很多,没有什么临场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她们不会说“不要就是不要”,带她们上哪儿去,就上哪儿去,不少人都是第一次约会就发生性关系,甚至事后都不知道对方是什么人,也不知道什么是起码的“安全性交”。


由此看来,在美国的华人女性,在与美国男人的约会中,是否人身安全,是否会得病,是否会遭难,全靠“自求多福”了。 当然,所有上述所谓对华人的评价,可以说大都出于某种定型或原型偏见。例如,美国的各类文学作品,尤其是好莱坞的电影,最喜欢用这种刻板的偏见来表现华人形象。


其实,无论从人种的角度、地理分布的角度、地区文化的角度,还是从其他社会政治的角度,都很难有一个统一的模式来评价华人。例如:中国大陆北方人和南方人、大陆人和台湾人,汉人与少数民族的人,或在体质特征上,或在思维和行为特征上,都有着相当的差异。


美国人常常把华人一类的亚裔看作“模范族裔”。在一些社会人士和专家学者看来,这未必是件好事,有时甚至可能带来不利后果,其中之一就是可能形成某种刻板形象的代名词。在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富乐顿(Fullerton)分校组织的一次讨论会上,亚裔问题研究的学者们就多数认为,亚裔的刻板形象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当然美国社会认为亚裔男性的形象更是相当地刻板,如只是数理好、能赚钱,不问政治、人文精神不强等。不过以笔者的意见,这些偏见不能单怪美国人,华人自身应该更多地反省。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华人来到美国,呈现出一种更加多元的状态,此外,越来越多的美国人访问过中国,因而对华人也有了更为立体和多角度的观察,这一切都会使美国其他族裔,尤其是主流界对华人的定型偏见大有改观。


*为节省篇幅删除了资料出处和一些详尽论述。


来源 丁子江的博客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