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国外的中餐馆总是往死里放味精?

2016年08月25日 美国留学那点事



在国外,门口写着“NO MSG!”的一定是个中餐馆。

但所有进去吃饭的人,都在出来之后,恨不得立刻冲到路边的水管喝光全美国的水,来安抚仿佛经历宿醉而严重脱水的身体。




味精又名谷氨酸钠,简称MSG

“晚餐在中餐馆解决,店家把味精当盐使,回来后喝了两大壶茶还不解渴,中餐之不健康可见一斑。嗯,下次就说对味精过敏。”


“中餐馆的通病,味精重且太油腻,昨晚半夜睡觉,凌晨两三点都被渴醒。”


“机场的中餐馆肯定放了很多味精,要不然为啥我看到暴雨在窗上砸出的水柱都觉得可以消渴。”


英雄本色2里一边炒菜一边往里面狠狠啐口水弹烟灰的中国早期移民人士奠定了中餐馆的口感特性。

在中餐馆吃饭,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少放味精,只放盐。有的店甚至还要掌握特殊的点菜方式,比如点招牌炒面,最好注明免叉烧,加蔬菜,少油,少盐,免味精,并且不怕被老板砍死。


即使在强烈要求之后,也可能依旧满嘴味精味一个晚上都散不去,睡前至少喝三大杯水还不起夜。


一家中餐馆放味精的量

“味精实在是他妈太多了,而且是everywhere,就连一个菌汤,才端上来就能闻到扑鼻的味精味儿,汤还是白花花的颜色,稠稠的质感,我就想问老板,一个菌汤是怎样炖出这样的效果。”


“因为怕掉头发好久不怎么去中餐馆了,好不容易发现一家离家不太远味精也不多的好吃中餐不容易。”

 [别他妈要求我们不放味精,因为我们只有这个,感谢配合]

也不是所有的中餐馆老板都虚心接受打死不改,有的甚至是打死不改你们爱来不来。

美国旧金山一家名叫“So”的中餐馆直接在餐馆门口贴出英文告示称,“是的我们就是会放味精,我们不相信有机食品那一套,我们也不在乎什么无谷蛋白饮食”,扬言顾客如果不能接受就不要光顾。


老朱

这位经营中餐馆的老板名叫詹姆斯·朱,平时就受够了挑剔的顾客,直到有一天一位顾客吃完饭拒绝付帐,说他们菜太辣而且放了味精,在大吵一架之后,该顾客还是没付钱就走了。老朱一气之下立刻将餐馆暂停营业数天,以示抗议。餐馆门口贴的告示还说:“我们关门是因为你们(顾客)。”

屌不屌

一些像老朱一样的厨师,面对经常有要求不添加味精的顾客,他们也给出了强硬的回答:“既要保证好吃,又要便宜,给那么少的小费,还指望我们花5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吊汤头,这种事只有你妈才能为你做吧。就算我真的拿5个小时去吊汤头,你们也根本尝不出来。”


事实证明,真的尝不出来。

“曾经有家面馆,汤头是每天吊的,用的是鸡、鸭、肉、骨,还有火腿。因为面馆早上5点营业,每日深夜就要开始去吊汤。很辛苦,很难得。就连正经老字号餐饮公司出身的老师傅,都去鉴定过,觉得真是老底子老手艺,店主真有坚持,很佩服。但拿这家的汤头和其他店铺的汤回来,进行盲测给学徒比较着喝。但所有学员都选的是别家的给出的理由是不够鲜。老师叹了口气,「你们都是吃鲜吃惯了。」中餐四大技巧,火工、刀工、涨发、制汤。制汤已然如此。要说技不如人,做得没有味精鲜,也确实是技不如人。但可惜是可惜的。”

厨师被逼急了,甚至组了个直接就叫"臭名昭著的味精"的队。该乐队成立于2002年纽约曼哈顿的唐人街,由3个前中餐馆厨师组成, 模仿匪帮说唱并加入了美籍亚洲人的文化,歌词里充满了匪帮的生活方式、中国食物和女人,他们唯一想做的就是爆开主流媒体紧缩、皱巴巴的屁眼,用他们本来就擅长的油炸方式。

即使中餐馆真的在门口贴出了NO MSG”的标志,也无法令人信服,那些声称不去的人,认为这么做恐怕是放了更严重的添加剂,而且这样的中餐馆往往太贵。但他们更愿意相信这是一种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做法,味精并不会少放。


“就算去到一家真的标有‘NO MSG’的中餐馆,味精也是加的,除非你告诉他们你对MSG过敏,他们才会比较重视,中餐馆的汤汁都是事先调好的。”在中餐馆帮过厨的留学生深谙此道。

反而不加“NO MSG”的中餐馆,老板显得更实在。

“开中餐馆太简单,胆子够大就行。大把的味精啊,盐啊,油啊,辣椒啊。别嘲笑麦当劳了,其实很多中餐更垃圾。”在国外开中餐馆的,好像只要会放酱油、味精和翻翻锅就能开连锁了。


“今天路过,看到采购员采购的物品里有一箱枕头一样大的'双桥味精’,以后尝美味还是要自己多动手啊。”


但关于味精是否有害的讨论,依然是世界上最具争议的食品恐慌难题之一。


怀疑味精有害的观点起源于上个世纪60年代,其产生带有一定的对亚太人偏见的色彩。当年,一个伪科学症状被媒体普遍化,叫做“中餐馆综合症”,流行的说法是:吃多含味精的中餐会发疯。因此,许多美国的中餐厅开始不适用味精。


“中餐馆综合症”,它指的是某些人在吃完中餐后会出现许多古怪的症状,包括头痛、恶心、颈背麻木和身体虚弱。


事实上国外曾针对味精做过研究,发现,味精和“中餐馆综合症”的发生并无绝对关联,并推论,出现不适症状的人可能是对其他食物,例如豆类、小麦等过敏引起的,不能完全归咎于味精。

但有些哮喘患者吃了味精后会加重过敏反应,目前并不清楚其中的反应机制,只能建议这些人尽量小心避免吃到味精。


有人吃了加味精的菜,就觉得异常口渴,主要原因是味精里含有纳,大约为盐的三分之一。如果点外卖或者常吃加工食品,就会吃进大量的盐和味精,两者里面的纳相加起來,会使血液中的纳浓度迅速上升,自然让人感觉吃完后口干舌燥,拼命想灌水。

人们普遍认为基本的味觉只有4种:酸,甜,苦和咸。而在鱼片和海带汤里存在着一种特殊的味道,当时的人们也没有系统化地描述这种味道。进一步的研究发现,产生这种味道的,是鱼片和海带汤里的谷氨酸根离子。他们把这种味道命名为 “鲜味”,并对谷氨酸钠申请了专利。谷氨酸钠就作为人类历史上的第一种增鲜剂,正式开始量产。当时这种产品在日本的名字叫 “味之素”。

味精在日本料理界站稳了脚跟之后传遍了整个亚洲,成为中国烹饪必不可少的一味佐料


味精的主要成分谷氨酸钠是一种氨基酸(谷氨酸)的钠盐。在消化过程中能分解出谷氨酸,它是人体所需的氨基酸之一,是参加脑代谢的唯一氨基酸,能维持和改进脑机能。

记得有一集南方公园,大头老师提倡不吃谷蛋白(谷氨酸的来源),大家都嘲笑他。后来请了个科学家来提纯谷蛋白证明谷氨酸无害,大头老师起哄说“那你敢把谷蛋白喝了吗”。结果科学家喝了之后他的小弟弟就爆炸飞出去了。

然后镇上所有吃谷蛋白的人的小弟弟都炸飞了。


我国最早产生味精的时候,采用的是水解法,用小麦为原料,40吨的小麦,只能产1吨味精。


味精本身是好东西。有一句著名的味精广告如是说:味精,是好味精,社会害了味精。


让味精摆脱不了终生黑的主要原因是味精的滥用,因此不谈剂量谈毒性的都是耍流氓。

滥用味精使许多人对食物的味道产生了误解,但这种情况不仅限于味精,任何调味料的滥用都会有这种效果。一天吃50斤白饭,吃上一个星期也会死。名曰:饭气攻心。结论:饭也是有毒的。


味精的问题还在于加热超过120℃会产生焦谷氨酸钠,对人体有害,所以炒菜的时候,盐和味精一般最后放。

而黑味精是鸡精生产商的一场营销活动,荼毒至今。


鸡精,本质上也是味精。除了最灵魂的谷氨酸钠外,同时含有鸡肉/鸡骨的粉末或其浓缩抽提物、呈味核苷酸二钠及其它辅料为原料,添加或不添加食用香料等增香剂。

而鸡精属于动物性高嘌呤的食品、钠钾含量也不低,对于高血压、痛风、肾脏病等的慢性病患者,有加重病情的风险。

“一边说味精致癌,一边却使劲吃鸡精,腌制品,而且压根解释不通,最不可忍的是发生在我周边的朋友同学里,这书都白读了。而且即使高温会转换(先定义有危害性),完全可以在盛菜的时候再加味精。”


“我发小是味精工厂的。产味精。粮食加工的,他们生产者自己是吃味精的,但一再强调必须临出锅放。还说,鸡精是味精加工后添加一些东西,反而不好,他们不吃鸡精。”


其实面对这些残酷的竞争,面对事实的真相,我想说的是讨论佐料的营养性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今日金句:味精纯度太高,吸收太快,容易导致过敏反应。但鲜味是令人兴奋地。


纯味精有可替代品,比如鸡汤,比如鸡蛋+盐,比如西红柿。如果喜欢西红柿,那爱西红柿的原因之一就是,它们含有比许多其他蔬菜更多的自然味精。而现在的蔬菜根本失去了蔬菜的味道。以至于造成了味不够味精凑的现象。


所以,凭我从小到大把味精当零食吃的嘴担保,味精是毁不了中国美食的,毁了中国美食的只有各种速生、大棚食材。


今天又去了中餐馆吃,特意强调说不要加味精,他们说不会加的,现在味素很贵啊。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