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到底该不该参加社团?

2016年09月05日 美国研究生留学


图片作者Tatsuro Kiuchi

本文来自维安记,微信号:weiannote


在我的读者留言里,有一个话题的提及频率很高。


因为读者大多和我年龄相近,都是在大学里摸爬滚打的学生,所以我们谈论的大多关于年轻人的学习和生活,关于共同的迷茫和选择。


开学了,最近很多人问起我关于大学社团的问题。


这个话题也促使我开始思考大学里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在这篇文章里我想说一些关于大学社团组织的故事和个人想法。


一般来说“社团”这个词比较狭义,代指比较偏向于个人兴趣的延伸和展示的学生团体,相比之下,学生会可能是更偏重于能力的加强的“官方”部门,但在这篇文章中,我统一将学校里这些大大小小的团体或者部门统一称作学生组织。


作为一个大三学姐(妹),我也仅能谈一些个人的浅薄观点,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希望能给大家分享一些自己的所得。我参考了很多读者的故事,努力写下尽可能客观的文字。


请常怀个人判断力。切勿以偏概全。希望能给正在上大学的,即将上大学的你带来一些有意义的东西。



大学再大,终究归根到底还是要“学”


要是用我学过的现代汉语知识解释“大学”这个词,我觉得可以看做一个偏正式的词,前一个语素修饰后一个语素,简单地说就是这个“大”字,是用来形容这个“学”字。


“大”,可以取“广博,包容”之意;“学”,就是“学习”。


我的理解是:在大学,我们应该从多个方面进行学习,兼容并包,成为一个内在更加丰富的年轻人。


有个读者叫做方方,她在留言中和我分享了一个身边人的故事:


方方有一个小伙伴,那个姑娘是中国传媒大学的高材生,学的是播音主持专业。


大一的时候,她像很多小伙伴一样,带着青涩的一寸照片填写报名表,忙于各种社团组织的面试,如愿加入很多心仪的社团,这也给初来乍到的她带来了最初的自信。


然而学期快要结束的时候,那些在社团里工作的同学基本都融入了自己的社团,她放弃了一切,却重新成了孤家寡人。


方方说:“当我得知她推掉了学校最厉害的社团的邀请时,我想,这一定是个有着自己打算的女孩子。”


果然,她用了一个学期的时间,在那些五花八门的让人挑得眼花缭乱的社团里找到自己的心之所向:校广播站。因为本身和自己的专业相关,也是兴趣所在,她便抛下所有包袱,选择了自己最想要的方向。


她参加了不下十轮的考核,经历了三个月的试用期,每周一次的考评,为了有好的播音状态,她每天早上五点起来练声….


现在,那个姑娘是学校的金牌主持。


方方说:“我觉得她不仅有自己的想法,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还有行动力。我总相信,日后女主播的世界里,一定会有她的一席之地。”


最后,方方还给了我很精辟的总结:


“于一生而言,多数社团并不能决定你的整体走向,所以,如果你的时间管理尚且清晰,与自己的喜好尚不悖逆,那么,有一个课余的归属地并非坏事,毕竟,你退出了社团不见得那份时间就真的被高效利用,何不给不经意的自己,多一个成长的空间,多一份成就的可能呢?”


说实话,我一直很佩服那些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对自己的未来有长远打算,并且学会甄别的人。


有个学长告诉我说,单调的重复是一种“原地踏步”,如果你一直在做一件你已经掌握得很好的事情,那么一直重复,不是“巩固“,而是一种“浪费”。哪怕这是一个别人看起来再厉害的地方。


我想说的是:请不要本末倒置。


见过一些人,周旋在喧嚣声色,复杂人际和应酬赔笑中,把自己最开始的样子给忘记了。


衡量的标准不是别人觉得我在什么地方如何如何,而是我自己觉得我还缺少什么?



“All or Nothing,不怕放弃,就怕犹豫”


我的高中班主任Amy曾经在班上说过一句话:“It is all or nothing.”翻译过来道理很简单,就是“孤注一掷。”


我向来喜欢这种带些偏执的霸气:对于一件事,要么就不做,要么就尽全力做好。


我把这句话刻在随身携带的nano上,自我勉励。


说说我自己的经历吧。


大一的时候报名了四个社团组织,都通过了。里我加入了学校的电台和通讯社专题部,学生会文艺部,一个访谈栏目组,还是学习委员。


大一时周围大致分为两类人:一类是不知道做什么,所以就什么都不做,过着很平静美好的小生活,看看剧,出去玩,认真上课,谈恋爱,波澜不惊的生活。


另外一类是不知道做什么,所以什么都去做,比如我,除了上课泡图书馆的其他时间里,整个人像个陀螺一样连轴转,有活动就去蹭,当牛做马,心力憔悴,过着停不下来的忙碌生活。


插一句:我并不是想说后者就一定会比前者优秀。每个人对生活的期待不一样,没有比较的必要。


如此这般的选择,让我的大一因为社团,就变得非常忙碌,常常体力透支,每日开会,排练,播节目,写稿,说很多话。看似很充实,我曾经很认真的告诉自己,大二,你不能让自己这么瞎忙。”


大一末尾的时候,正值换届,我填写了学校电台的报名表,也想为这个社团尽一份力,没想到参加的一个代表学院参加的比赛刚好和竞选面试时间撞了,赶回来是来不及了,老师们也给予较大的期待。所以没有办法,只能放弃。


事后想起来我也觉得特别的难过,也曾被这个问题困扰过一段时间,总觉得自己在这个地方尽心尽力,肯定要做出一些成绩才行啊。


那段时间犹疑不决,不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处理这样的心里状态,如果要抛下一切社团做自己,我舍不得默契十足的节目组,全部将全部时间投身社团,我又觉得不能再像大一那样莽撞了。


一来二去,纠结许久才明白。每个人的生活都要有侧重点和重心。


拿得起,放得下,不犹豫,不可惜。


大二后渐渐摆脱那种迷茫,建立自己的个人电台,开始写东西,用一种相对自由的方式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花在社团里的时间少了,也不是完全脱离,而是把自己应该做的分内的事情做好就行了,也学会了拒绝一些得不偿失的活动。


如今很庆幸自己当时没有参与竞选。就安安心心地做目前正在做的一切。


我选择把自己和组织“适当分离”,需要我的时候,我是小螺丝钉,不需要我的时候,我就操控我自己的生活。


不怕放弃,就怕犹豫,摇摆不定最费心力。


盲目的消耗状态是很可怕的,活在一种患得患失的犹豫中,我们真的不能什么都想要,那些你看起来好像什么都没失去的人,其实他们不是没有失去,而是在意识到会失去之前,早早就把负担抛掉了。




“加入再牛的组织,不如让自己更厉害”


这是我们常常产生的错觉:加入一个在所有人看起来很6的社团,说出去的确是一件非常自豪的事情,好像自己一时间也变成了一个超级厉害的人。


我的一个玩得很好的朋友小鹿,目前在学校的电视台做管理层,我觉得她是那种在社团中很清醒,有自己原则的姑娘,所以我也请她分享了一些自己的感想,以下是一些她的想法:


“作为过来人,觉得对于学生会,不要被廉价的成就感麻痹。这个组织丰富的资源积累和官方的扶持很容易给你提供水到渠成功成名就的错觉,而觥筹交错大大强化了你自以为快人一步了解社会的自我麻醉,使得你很容易将整片整片时间花费在待人接物,左右逢源的琐碎事务上,这是件极其可怕的事情。”


她最终选择在另外一个自己喜欢的组织留下。在那个组织里,她感觉像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学到了各种新技能,认识了非常热爱自己所做的人。那些人都非常有激情,很有想法,小鹿说:“和他们待在一起,觉得自己随时都能是新的。”


很多时候,在一个优秀的平台,组织,哪怕名字前带一个听起来响亮的前缀,都会给人带上明晃晃的光环,让人不免有些飘飘然。


这样其实是很危险的,用目前的小成就故步自封,忘记了自己更多的可能。


一定要把握好分寸,不要错把平台的优势当做自己的本事。


我很喜欢小鹿写的一句:“优秀的人在哪都优秀。”


其实也没有那么的绝对,也不用那么悲观。但是我们需要时刻保持清醒,明白我们所做的一切其实都是为了扩展自己的生活,提升自己的能力,把目标放得远一些,更好的自己,永远在前面。


“珍惜那些大家共同拼搏的时光”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这是我们班助之前常会提到的一句话,我记住了。


大学社团还是很美好的地方,一群人不问前程地为了共同的目的单纯做一件事情,大家一起为成功拥抱欢呼,也因失败相互勉励安慰。


我超级感谢我参与过的社团,让我认识了很多各个学院里很优秀的同学,他们也在一定的程度上帮助了我开阔眼界,认识自身,让我快速成长起来。我也感谢社团让我认识了很多有意思的人,其中一些成为了我目前在大学里最好的朋友。


加入了社团,我们会忽然拥有很多“同事”,“部长”“部员”,这些身份和标签只是一个学生组织里必要的人员架构安排,并不是什么值得炫耀的资本。


不管你身处何职,不要忘记在朋友这件事情上是没有什么“上下级”之分的,大家为了共同的目标不问前程地卖命,请不要将官场上的做派带到校园中。


工作往来,人与人交流不可避免,但是朋友之间交心的人需要精简,请珍惜你在社团中认识的朋友,做出的成果,为了一个PPT而焦头烂额,你熬过的夜,许下的承诺,获得的批评,流下的泪水,赢得的掌声和获得的橄榄枝。


无论好坏,都是你的。


这些都是大学中很珍贵的瞬间,都值得珍惜,因为它们不会再来。



前几天读到了罗振宇提出的一个概念——“U盘式生存”,我觉得很有意思,他提出未来的人才应该是像移动硬盘,总结起来就是十六个字:“自带信息,不装系统,随时插拔,自由协作”。”


他倡导一种“U盘化生存”的生存状态,个人不依附于任何组织,基于兴趣,打磨专能,与其他人进行时时协作,在市场中找到个人定价。


个人认为这个观点超酷!也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一些思考。


路遥在《人生》的开篇引用了柳青的一句名言: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地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


以前我深信不疑,觉得求稳很重要,也的确步步为营。后来渐渐意识到不应该自我捆绑,如果在最年轻的时候反而太过于束缚自己,说不定会失去很多新鲜的可能。


 我觉得不管如何选择,都需要怀着一颗虔诚的心去和这个世界交手,虚心了解所有不了解的事情,因为大学是试错成本最低的时期。


请相信,在大学,证明自己的方式有千百种,混社团从来就不是证明一个人能力高低的途径,只是大家提高综合能力的一种方式,大学生活里充满苦辣酸甜回忆的一小块角落。


当你十年后回忆起如今的自己,无论你是曾经担任过学生会主席,风光无限,还是在社团里默默无闻做着小成员,哪怕你从来不参加社团,独辟了自己的蹊径,都希望你不要后悔曾经的选择。


大学四年,随心走,让自己开心,让自己有所得。这是最重要的。大学社团是个充满惊喜的负担,无论你否参与,我都希望你能找到适合你的路,成为你想成为的人。


致我们越来越精彩的明天。


共勉。


推荐阅读

出国就像出柜,不出憋屈,出了未必一定能过得好,只是多了选项

读名牌大学,到底有什么好?

如果没有他,《三体》和《北京折叠》可能拿不到雨果奖

你的English和中文讲成这样让我really很想揍你you know吗?

拿到哈佛全奖录取的学生大学四年是怎样度过的?


点击阅读原文,请老师为你做一个免费留学评估吧!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