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别离》给我们上了重要一课:为什么孩子就听不进你讲的道理?

2016年09月05日 澳洲时间


文 | 天月

续热播的电视连续剧《小别离》,讲述了中国式家庭围绕“出国”这个问题的挣扎和纠结。但在我看来,除了这条主线,中国式家庭教育的“说教”问题,在这部电视剧中也展现得淋漓尽致。

剧中的14岁初三女孩方朵朵,父母都是高级白领,接受过良好的教育。与方朵朵的另外两个好朋友琴琴和小宇的父母相比,他们受教育程度更高,在教育女儿的问题上更讲究方式和策略。和女儿谈话,他们总是能引经据典,条理分明,直击要害。


尤其是方朵朵的妈妈童文洁,作为一个职场女强人,她在公司关键的会议上,一番讲话下来,头头是道,不露声色地将公司里最大的竞争对手踩在脚下,瞬间扭转了自己团队的不利局面。然而就是这么一位女强人,在家与女儿沟通时,却陷入了困局。


在发现女儿偷偷写“小鱼儿”的修仙小说之后,一家三口爆发了一场激烈的争吵,争吵平息后,童文洁说了这么一句惆怅不已的话。


与爸爸方圆相比,童文洁比较严厉和急躁,有时会对女儿进行责骂和威胁。在屡次发生冲突之后,她自己也意识到了这样情绪失控式的处理方式效果并不好。


家里的狗走丢了,朵朵又难过又焦急。童文洁怕朵朵花太多时间找狗影响学习,母女俩又大吵了一架。童文洁憋了一肚子气,但是鉴于前几次冲突,这次她决定放弃针尖对麦芒的方式,要好好跟女儿“讲道理”。


她这个讲道理、辩是非的方法效果如何呢?

第二天早上,她帮还在为丢失狗而伤心的女儿擦去了眼泪,语重心长地说:


最后她轻柔地抚摸着朵朵的脸,说:“好不好?”面对妈妈的这一通开导,朵朵垂着眼睛“恩”了一声,就扭头走了。


爸爸方圆于是埋怨童文洁,朵朵因为狗伤心难过,应该安慰她,而不是说这些。童文洁辩解说:


这是讲道理的第一段,目的是要朵朵“会自己管理自己的情绪”。但是显然,朵朵并没有如妈妈期望的那样“顿悟”。于是妈妈等朵朵从自己房间出来再坐到餐桌前的时候,又拉着朵朵的手,继续讲道理。


她先是说,她今天专门请了一天假,准备和方圆一起去帮她找狗。然后,她是这么说的:


在这一段里,她又一次提醒朵朵,不要陷入悲伤的情绪里面不能自拔,中考就在眼前了。朵朵对这番话最后一个问句的回答是一个勉强的“能”字。然而当她那天坐在课堂里,她仍然没能坚强地投入到备战中考中去,一副思绪万千的状态。


英语老师发现她没在听讲,咳了一声,含蓄地批评说:“某些同学是不是晚上没有睡觉啊?这马上就要考试了啊,要注意点。”


到此可以看出,童文洁的“讲道理”策略,效果为零。


童文洁的问题,是一个颇有代表性的问题——为什么我们在好好跟孩子讲道理,我们尽力语重心长,尽力苦口婆心,可是孩子就是听不进去?


童文洁讲的道理不对吗?她讲的道理是正确得不能再正确的道理。人生的确是要学会面对,学会放下,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要知道向前看。生活中会有这样那样的各种意外和告别,这是我们都必上的一课。但是童文洁忽略的一点是,这个道理,是亲身经历过才能学会的道理,而不是如大人一厢情愿的那样,通过讲一篇大道理就能让孩子醒悟过来的。


在童文洁白对朵朵讲的这两段话中,首先,她否定了朵朵对狗的感情联接。狗走丢的第二天一早,朵朵起床后从自己房间出来,径直走向狗窝,去看狗回来了没有。看到狗窝空空如也,她流着泪喃喃地说:


丢了狗这事,被妈妈归结为“客观规律”,为这种无法避免的客观规律伤心不已以至于耽误了学习,是不允许的。狗重要,还是中考重要?在童文洁眼里,这是一个再明显不过的问题。从这个重要性对比出发,朵朵对狗的感情被判定为现阶段不合法的。


然而这条狗对于朵朵来说,“放下”也许是迟早的事,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狗是她的好朋友临出国前托付给她的,照顾好这条狗,是她对好朋友的承诺和责任。狗走进她的生活之后,又成了她繁重的初三学业中的一点闲暇,一点寄托和安慰。所以丢了狗的这份痛心和失落,是她难以承受的,连做梦都希望狗能回来。


童文洁没能去尊重和体恤女儿心里的伤痛,一句“万一它找不到,你不能一直这样”,干脆利落,一笔带过。朵朵的感受首先被否定了,她的心门也就关闭了。


朵朵后来和琴琴和小宇晚上一起找狗的时候说,“这世上也只有你们两个人会为我难过了。”这句话背后透露了一种遗憾:我爸妈根本不了解我的难过。


其次是,童文洁说的“你要坚强一点”“你要学会面对”,对一个悲伤脆弱的人来说,这都是最空洞的话。在伤心的时刻,我们身边的人都这样劝慰过我们,但在我们听来,这是些最无力、最没用的话。要是这类话管用的话,我们就可以把这些金句都打印出来念给需要安慰的人听,然后心理医生这个职业就可以消失了。


童文洁的最后落脚点还是“中考”,这是自然的,因为这是她最在意的问题。然而朵朵在那种情境之下再听到妈妈提这个,只会觉得更厌倦,更无奈。


童文洁费尽口舌“讲道理”,不但没起到正效果,反而起到了反效果——女儿觉得妈妈无法理解她,母女俩的心离得更远。


在后来的剧情中我们看到,其实让朵朵平复心伤,回到生活和学习正轨,也并没有那么难,爸爸方圆做了一个正确的沟通示范。


方圆接女儿放学回家,途中带她去了一个她小时候常去玩的地儿。方圆站在一座桥上,跟朵朵讲起那个地方的变化,“这个世界就是这么变来变去的”,这话又勾起朵朵想起丢了的狗,再次泪奔。方圆给女儿擦着眼泪说,“爸爸知道你舍不得弗兰克。”


然后他开始讲童文洁18岁的时候失去了双亲的事。妈妈在和自己差不多的年纪经历过更为沉痛的“失去”,这种真实的,活生生的故事,最能触动人心。它能直接激起听者产生“别人可以做到,我也可以”的想法。


接着,方圆的话头再回到弗兰克身上:“弗兰克有可能跑跑跑……你看这儿这么多房子,它有可能就住到谁家了,有新的小主人,以前跟咱家它吃狗粮,现在可能直接上桌吃炖肉了。”听到这话,朵朵终于破涕为笑了,并且回家主动和妈妈道了歉。


肯定和理解孩子的真实感受——用身边亲人的类似经历来安慰和勉励——提醒孩子从乐观的角度看待事情。“道理”就是这么讲通的。



因为在垃圾桶里发现朵朵私下里写的小说,一家三口又闹得鸡飞狗跳。风波过后,朵朵的英语又没考好。童文洁把火气咽了回去。


朵朵放学回家在听流行音乐的时候,她进屋和朵朵沟通。


朵朵沉默。妈妈继续说。


道歉的话说完之后,她开始说学习的事。


妈妈好话说尽,语气和眼神都很恳切,但是朵朵的反应是,一脸平淡地“哦”了一声。


后边妈妈又说到,跟爸爸商量过了,朵朵每天放学回家可以有15分钟的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听到这里,朵朵露出点抑制不住的窃喜的笑容。


从朵朵的反应来看,这番交流唯一的意义就是她得到了每天15分钟的学习赦免。


最开始的道歉,妈妈提到了工作压力,这在朵朵看来,未免有点为自己的情绪失控找借口的意味。所以妈妈说自己“偶尔”会发火的时候,朵朵小声嘟囔说“您那是偶尔吗”。


然后妈妈对朵朵的生活表示了同情,承认她“特别不容易”,“但是……”


从这个“但是”开始,前面的同情就都成了这个“但是”的铺垫。“但是”之后,她也讲了自己工作的不易和面对困难的心态,鼓励朵朵“迎难而上”,而朵朵那一个心不在焉的“哦”,让我都替剧中的妈妈感到失望。


很多家长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自己慷慨陈词了半天,孩子无动于衷,好像什么也没听进去。问题就出在 “但是”上面。因为从“但是”开始,我们就开始自说自话,侃侃而谈,强行倾倒我们自己的想法了



女儿7岁的时候,我带着她,另一位妈妈带着她的女儿,我们一起去看魔术表演。这俩孩子本是好朋友,有三四个月没见面了,所以看完表演她俩还不舍得分开,想要一起去我家玩。但是那位妈妈需要赶回家去照顾另一个孩子,说什么都不同意,俩孩子又哭又闹地哀求了半天,她们还是走了。


女儿失望的不得了,回到家对我大发脾气,哭着说全都赖我。女儿向来很乖,那天如此大闹的情况还真少见。我试着让她搞清楚对错:“我知道你的好朋友没来咱家你很失望……”她打断我:“但是!我就知道你要说但是!你们说的什么都是对的!我说不过你们!我不想听!”


那天我突然就意识到,我说了太多正确得让孩子无法辩驳的话,让她对和我的沟通产生了失望和厌倦。


一个7岁的孩子尚且对“但是”会爆发强烈的抵触情绪,更何况是十几岁快要成年的孩子呢?


很多时候,我们在施加自己的意见之前,先说一些表示同情和理解孩子的话。“我知道你很委屈……”“我明白你的心情……”,以试图拉近和他们的距离。


一个“但是”,大家又回到原来的距离上了。


套路总会失效。倾听和尊重,才是永远有效的方式。


回到电视剧里,童文洁的一番话,完全没想要听朵朵的感受、想法、心声。


朵朵对当前的学习阶段到底抱有什么样的态度?她对自己的前途有什么样的憧憬?她对眼前的压力有什么具体的体会?她的心里有什么样的焦虑和迷茫?她自己认为最有效率的学习节奏是什么?她最喜欢通过什么样的方式缓解压力?


如果妈妈可以引导朵朵把自己的内心世界更充分地与自己交流,倾吐心声,她就能更了解如何去支持和帮助女儿, 让她少一些无助和迷茫。也许孩子还会更理解爸妈,更尊重和接受他们的意见。


所谓沟通,应该是双向的,单向的只能叫宣讲。在 “但是”脱口而出之前,我们能否多听听孩子的内心世界,对他们的想法表示尊重和理解?沟通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在剧中,“青春期”这个词,被频频提起,青春期似乎成了父母与子女之间隔阂的代名词。我倒是认为,其实是不理解和误解,制造并加深了这种隔阂,不知从哪天起,这隔阂表现为压迫和反抗,于是一个个shock就接连爆发出来,剧中的人们都如此猝不及防,慌忙把“青春期”当作创可贴贴在伤口上。


对《小别离》这部电视剧,很多声音都在说,应试教育给中国家庭制造了多少心酸和无奈,但我们不该把和孩子的所有沟通问题都推到教育体制上去。即使教育体制存在问题,我们也该与孩子建立更平等,更进步的沟通方式。或者说,教育体制存在问题,我们才更应该与孩子建立更好的沟通方式。


要做到这一点,需要首先从改变我们的沟通态度开始。


— END —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

ID:aozhoushijian

如需转载

请后台留言

分享朋友圈请随意



往期文章


《我一点都不后悔,那些年让女儿输在了起跑线上》

《情绪猛于虎!为让孩子学会管理情绪,这些中小学引入了”冥想课”》

《中式教育逆袭?英国引入中国数学教材背后的故事》

《还让孩子苦练速算?这位斯坦福教授却说,学数学的最好方式是…》

《10年后半数工作将消失?怎么办?澳洲决定教孩子这样做好准备》

《女儿的期末报告上没有成绩,却有句令我感动不已的话》

《牛津大学揭开孩子睡眠的真相!一场“晚点上学”之战,席卷欧美的校园

《5张图告诉你为什么留学应该来澳洲》

《澳洲这样帮助英语零基础的孩子适应语言》

《为什么我决定带女儿来澳洲上小学》

《在澳洲上学6周后,女儿发生了什么变化》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