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质量不过关,在暑期档“保底发行”票房也上不了天

2016年08月31日 腾讯娱乐


腾讯娱乐专稿(文/风易)


9月将至,也意味着2016年的暑期档即将结束。围绕刚刚过去的这个暑期档,媒体口中有两个主要话题。


第一个关于票房。“萧条”、“降温”、“遇冷”这样类似的词汇成为了各大媒体给中国电影市场下定语时候的主流。据统计,2016年7月,全国电影总票房共计45.1亿元,和去年同期相比,今年7月票房下降18.2%,这是自2011年以来暑期档首次出现下跌的情况。8月票房也比去年同期下降了20%。



▲《盗墓笔记》保底10亿票房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第二个话题的产生也就不太难理解了:“保底发行全失败”。这样的说法有些绝对,毕竟保底10亿票房的《盗墓笔记》目前(截至8月30日)票房已经达到9.82亿,离10亿大关只有一步之遥。


在今年暑期档,总共5部通过“保底发行”的电影原本都被视作“点燃市场”的种子选手,然而却事与愿违。据公开资料显示,5部影片的数据分别是:微影时代保底《致青春•原来你还在这里》4亿,票房为3.36亿;联瑞影业、和和影业、北京中联华盟文化公司联盟保底《绝地逃亡》10亿,目前票房8.86亿;博纳影业保底《封神传奇》10亿,票房2.83亿;恒业影业保底《夏有乔木,雅望天堂》4亿,目前票房1.50亿以及世纪长龙保底《盗墓笔记》10亿,目前票房为9.82亿。



《心花路放》保底成功案例大大刺激了这一新生发行手段


“保底发行”这个名字从《心花路放》的成功开始引发讨论,到了今年贺岁档创下票房纪录的《美人鱼》,已经成为了大众舆论口中的流行话题。而短短一个月后,随着《叶问3》以及它引发的金融风波之后,“保底发行”好像一下成为了市场不健康的众矢之的。


今年暑期档的保底影片“全盘失败”看似又给这样的发行方式加剧了负面的印象。保底发行怎么就从好事变成坏事了?在不远的未来,市场上还将会出现《我不是潘金莲》、《战狼2》这样同样通过保底发行的电影。他们的命运又将如何呢?


暑期档保底发行影片成败全复盘:

票房失意并非全部


首先,如果你还不是很清楚“保底发行”是什么含义,先来看一段科普:保底发行在如今的行业语境下,基本等同于“票房保底”。也就是说,发行方通过对于一部未上映的影片进行票房预估,并与制片方协商达成一个票房承诺。发行方提前支付给制片方预期收益。这样,即使实际票房没有达到这个保底票房数字,发行方还是要按这个数字分账给制片方。当实际票房超出原定保底数字的话,那分账比例会对发行方更有利 。



2016年国产电影保底发行片单


举个保底发行最知名的例子:2013年贺岁档,周星驰当时就《西游·降魔篇》和华谊签署的保底协议。华谊为《西游•降魔篇》票房保底3亿,并提前支付周星驰8800万保底金。如影片票房最终低于3亿,亏损由华谊承担;当影片票房超过3亿后,华谊将分得超出部分盈利的70%。结果《西游•降魔篇》最终票房豪取12.46亿,华谊净收入1.4亿,远超制片方。


这样看来,是不是显得周星驰“保底数字定得低了”?


有这样的案例做铺垫,再来看今年暑期档的五部影片的保底情况。在今年4月5月票房增长都放缓的情况下,业界都期待暑期档能够有“爆款影片”的出现,点燃大众的观影热情。其中,5部保底发行的影片:《致青春2》、《绝地逃亡》、《盗墓笔记》、《夏有乔木》和《封神》,要么是“IP电影”、要么有大明星压阵,卖相看似都不错。


《致青春2:原来你还在这里》

上映时间:7月9日




保底发行第一炮属于吴亦凡刘亦菲主演的《致青春2:原来你还在这里》。这部青春类型片和《寒战2》、《大鱼海棠》同期登陆暑期档,一度让市场回到了单日票房2亿的水平。


根据目前的市场现状,一部新片的票房增长期只有7-10天时间,之后在上映新片的挤压下,放映场次和空间都会被大幅度挤压。除非影片口碑非常好,才有后续“逆袭”或者“走势坚挺”的些许可能。


因此,在3部量级相当的影片同时上映的情况下,《致青春2》上映第一天票房达到8000万,第二天票房5400万,第三天4200万,之后4天每天票房都在2000万左右。首周票房1.77亿的水平,这样的走势再加上影片在观众心目中较差的口碑,让4亿的保底额度变得遥不可及。哪怕之后影片发行方再推出低价票以及延长放映时间等举措,也没有更多的观众愿意走进影院了。更别说,在影片上映末期,还曝出了“票房注水”的消息。尽管之后被辟谣,但是这足以说明影片在观众和市场上的反响究竟几何。


不过,对于发行方微影时代来说,“主控发行一部暑期档热门影片”——这样的选择是必要的。目前的格局下,在线票务平台已经完成“洗牌”。对于目前市场上领军的票务平台来说,用票补换份额,或者以联合发行的身份参与项目,已经不是首要任务。如果能在平台竞争中,显示出自己在发行业务上的能力更加重要。


《绝地逃亡》

上映时间:7月21日




在《致青春2》之后,《绝地逃亡》接过了接力棒。这部成龙的最新作品原本定于去年圣诞节上映,不过最终因为种种原因,上映日期变成了今年的7月21日。在临近上映前 的7月7日,影片出品方唐德影视与联瑞影业、和和影业、中联华盟文化传媒签署了一份保底发行合同。


合同显示,双方约定唐德电影10亿元出售公司持有的影片《绝地逃亡》票房收益权。同时影片未上映前,唐德电影便获得了3.06亿元的现金收益并支付不少于5000万元的宣发费用。当时,《每日经济新闻》给唐德影视算了一笔账,得出结论:唐德影视净收益=3.06亿元(保底收入)-1.5亿元(制作成本)-5000万元(宣发费用)=1.06亿元。


“影片未上映便豪揽1.06亿元”文章中这样写道。


这部成龙的新作上映后成效如何?在7月21日开始上映到7月24日的首周末结束,票房以平均每日1亿的速度累积,首周票房4亿。可是在7月25日到7月29日《封神》上映前,影片的票房走势却已经开始下滑,哪怕在7月30日(周日),当日票房也只有5300万。


很显然,这部暑期档几乎是唯一一部跟“合家欢”沾得上边的影片,受累于较为老套的类型,并不具备成为爆款的潜质。豆瓣评分5.7分也成为了影片质量的一种体现。其实,如果单单从成龙作品的角度来看,《绝地逃亡》8.86亿的票房成绩已经是他个人的最高纪录了,只是在“10亿保底”的这个大帽子底下,显得愈发不尽如人意。


值得注意的是,保底方之一的中联华盟文化传媒其实是阿里影业的子公司。阿里影业在自主项目《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以及《摆渡人》暂时还未登陆市场的“空档期”,通过保底的方式,获得参与市场上的优质项目也是一种合理的商业手段。


对于出品方唐德影业来说,“二次保底”也是一种信号。在首次保底完成后,唐德影视旗下的鼎石影业加入参与《绝地逃亡》的发行。唐德影视加码了2000万元宣发费用外,还用5175万元购入了原发行方保底和超额收益分成的15%。这样的用意并非“有钱不赚”,而是在收回成本的情况下,和合作方“共进退”,对于之后合作的可能性的意义不言而喻。


《封神传奇》

上映时间:7月29日




很可能,如果不是因为本文,你都快要“遗忘”这部被网友骂成暑期档第一烂片的电影了。《封神传奇》2.8亿的票房和影片的豆瓣评分(3.2分)形成了正比,相当有趣。传言中,博纳以10亿票房金额完成保底。可能在普通观众看来,博纳是“看走了眼”,或者是“当了冤大头”。


其实,博纳是保底发行领域的老玩家了,更不能简单以票房数字来考量。


在2013年夏天,韩寒的导演处女作《后会无期》博纳就以保底3.5亿拿下,最终收获票房6.29亿。更早些时候,在2002年,博纳就用保底发行的方式,成为了中港合拍大片,杨紫琼领衔主演的《天脉传奇》的内地发行方。当年博纳提前付400万保底费,再加上300万左右的宣传和洗印拷贝费用的“大手笔”,让业内对于博纳的魄力和能力都刮目相看。凭此案例,博纳也踏出了一条和香港电影合作的路子,并延续至今。


按照的这样的逻辑来看,《封神传奇》向华强和他的中国星公司近年来的最大规模作品,博纳用高额保底合同显示其合作的诚意和态度,也并不让人难以理解。


《夏有乔木 雅望天堂》

上映时间:8月5日




而另一部吴亦凡主演的电影《夏有乔木 雅望天堂》在8月份“终于”公映。为什么说终于?因为这部影片原来的发行方大银幕公司,因为“叶问3”的风波而消失在市场中了,这部影片的命运堪称坎坷。最后,恒业公司以4亿的保底金额成为了影片的发行方,也让影片得以顺利上映。加上《致青春2》还未下线,有兴趣的观众们可以一天之内两次看到吴亦凡的作品。


在同一天上映的《盗墓笔记》挤压下,《夏有乔木》的市场空间,更加不及《致青春2》。两部电影同是保底4亿,反映在票房数字上,却是《夏有乔木》上映首日票房4453万,首周票房8851万,直接宣判了“保底失败”。不过和《封神传奇》类似地方在于,《夏有乔木》的出品方乐华娱乐和恒业影业之间具有长远的合作关系。


实际上,今年4月29日上映的《梦想合伙人》出品方也是乐华娱乐,恒业也是保底发行方。当时影片保底额3亿,票房收入8000万,如果放在暑期档,也是“失败案例”之一。不过,恒业影业董事长陈辉当时在采访中就表明了和乐华娱乐长期合作的决心,“乐华未来3年会有将近10部电影的拍摄,其中包括《梦想合伙人》和马上要拍摄的《东北往事》三部曲等,乐华和恒业影业的关系属于战略合作伙伴,双方有投资宣发项目,也有部分影片需要进行保底。”


此外,《夏有乔木》的保底发行的具体内容也有所不同。据影片出品方山东嘉博透露,“恒业先交一部分‘发行保证金',比如如果承诺影片排片比例为35%,如果发行过程中没有达到,这部分保证金不再退还,相当于它们无偿发行。”


《盗墓笔记》

上映时间:8月5日




《盗墓笔记》现在即将成为暑期档唯一达到保底票房数字的影片。目前9.77亿的票房数字,在累积的过程中称得上是“来之不易”。影片定在8月5日公映,实际上,在8月4日晚上20:00起,影片开始在全国“点映”,换个概念说,也就是影片提前4个小时在全国公映。


在这样的情况下,影片首日票房达到1.61亿,并且以接近40%的排片量稳坐市场上的头把交椅。在首周过后,收获了4.39亿票房,再加上8月9日“七夕节”当天1.4亿的票房成绩,在上映5天就完成了6.8亿的票房收入,为影片冲击10亿大关奠定了足够的基础。哪怕在《谍影重重5》上映之后,时至今日,影片仍然每天有300万左右的票房进账。


诚然,这部影片在影迷看来口碑不佳,制作上也相当粗糙。不过影片足够具有话题性。无论是影片上映前有关两位主演的“番位之争”,抑或是在公映之后有关剧情里的“瓶邪CP”的讨论,都让影片的热度不减。


影片的保底方除了世纪长龙影视有限公司之外,联合出品方还包括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乐视影业有限公司、南派泛娱有限公司和世纪长龙影视有限公司。世纪长龙公司也正是从乐视影业的手上,“抢过”了《盗墓笔记》。实际上,这也正是目前市场上“保底发行”成为热潮背后的一种商业逻辑。



《战狼2》和《绝地逃亡》票房保底收益分成方式


如果把整个电影行业比做一场牌局,那么作为电影界的“新玩家”,选择通过较高的溢价,获得成熟的具有商业潜力的电影项目,作为加入游戏的“筹码”得以进入市场。电影行业具有极高的门槛和资源的高度集中,无论是优秀的导演资源、还是演员资源,甚至是发行资源,院线资源,实际上都是阻挡更多新玩家加入游戏的“障碍”。


目前中国电影市场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行业格局,相比市场早期“群雄割据”的阶段,对于现在有意加入的新玩家来说,比起自己投资出品一部电影,通过保底发行的方式让自己“快速”进入市场,树立业界口碑,获得话语权,得到的实际收益,也不仅仅是票房数字所能衡量的。这样看来,《盗墓笔记》对于出品方和发行方来说,并非一次彻底意义上的“豪赌”。而在暑期档整体低迷的情况下,能够刚好完成“过线”,也可以给参与方都保留下颜面。



《美人鱼》的35亿票房大大超出了人们的预料


结语:

市场总有风险 这口锅保底发行背不起


在大多数媒体和业内观察者看来,一个暑期档不仅把保底发行“打回原形”,也让失去了“票补大跃进”粉饰的中国电影市场回归了所谓理性。像“小镇青年”到“保底发行”这样被媒体塑造出来的业内神话也渐渐失去了魔力,甚至成为了市场非理性的罪魁祸首。


相比于整个2015年共有19部影片票房过亿,更诞生了“三驾马车”——《捉妖记》24亿元、《煎饼侠》11亿元、《大圣归来》10亿元的暑期档,今年暑期档的数字实际已经趋于理性,只是在这样的对比下显得“下滑显著”。


实际上,通过今年暑期档保底发行的影片的具体分析,以及更早些时候关于《美人鱼》或者《心花路放》等保底发行的“放卫星”式案例的分析,都不难看出,市场上绝少有通过保底发行,孤注一掷押宝某部影片而获取到巨额利润的案例。能够获得高票房的电影,无一例外都是极具话题性,也有足够制作水准和可看性的优秀影片。


如果单纯只是用数字衡量的话,那么哪怕是最终获得35亿票房成绩的《美人鱼》,要是按照其最初18亿-20亿的保底票房数字来看,也可以被列为“看走眼”的行列之中。


一部影片是否“保底发行”,对于普通观众而言,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走进影院的观众,也不会操心影片的出品方或者发行方到底各自能赚多少钱的闲心。真正决定影片在市场上表现的,还是要看影片的本身质量。



剧角映画曾为电影《栀子花开》保底


以电影营销起家的剧角映画,曾经为上市而短时间内连续为《栀子花开》(保底约4.5亿)、《恋爱中的城市》(保底6000万)、《师父》(保底1.5亿)三部影片进行保底发行。三部影片中,《师父》只能引起小部分观众共鸣,《栀子花开》的明星加持敌不过影片质量欠佳,《恋爱中的城市》倒是离保底金额最接近的一部。三部影片全部未达预期,直接导致剧角映画业绩严重受损,上市计划也只能暂时搁浅。


说到底,目前国内的保底发行更多是缺乏电影制片能力的电影业新玩家选择的一种方式。对于电影业的传统玩家来说,他们的选择余地更大。比如光线传媒董事长王长田就在业绩交流会上明确表示:“光线不太愿意介入保底,《大闹天竺》并没有保底,我不认为保底会成为电影市场的主流,这是一个违反经济规律的做法,把风险过多地转移到某个环节、某个公司身上,最后的收益、风险是很难匹配的,导致大部分保底都以失败告终。在国外,保底也不是主流的方式,保险倒是介入较深,跟筹资活动联系紧密,是一个完整的金融体系,而中国目前还不具备这些条件。”


从另一个层面看,在今年整体电影市场走势放缓的大环境下,让保底发行的风险提升了;相应的,发行方也会在参与保底的时候,调整预期和达成协议的数字。比如在《战狼2》的保底方案选择上,作为出品人的吴京就和影片制片人吕建民最终在10亿和8亿两种保底发行方案中选择了后者。作为一部市场上稀缺,并且前作大获成功的的国产战争动作电影,这样的预期有一定风险,但也是影片价值的合理反映。


不仅如此,在影片保底方之一的北京文化发布的公告中,也可以看出这次保底发行的具体内容相当复杂,比如保底金额共分成5期打款,票房分账模型也更加细致。这些都是为了进一步降低发行方的风险。


相对于好莱坞成熟的完片担保体系,以及制片方发行方高度集中、独立电影厂与主流商业片大厂相对独立的行业格局下,类似中国市场上的“票房保底”并没有多少市场。诚然目前中国电影市场仍然浮躁,并不成熟,不过在市场和越来越理性的观众群体面前,投机取巧和投机者的空间,也只会越来越小。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