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达17年的取经路,她用德语重讲《西游记》

2017年04月22日 英国时报



作为在世界范围内最有影响力的中国名著之一—《西游记》,被改编和重新出版的次数始终不减,比如这两天刚刚公布的新西兰方面拍摄的美剧剧照



把取经配置变成了悟空和八戒,唐僧和沙僧,两男两女一起大冒险的故事,这种外国人对故事的理解和改编实在是一言难尽。



不过还有一种外国人的改编与理解,让咱们自己看了也不禁拍案叫绝。那就是一个瑞士人翻译的德文版《西游记》,而为了这本德语《西游记》,她花了整整17年。




林小发(Eva Luedi Kong)1968年出生在瑞士,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女孩儿,15岁那年,一个来自中国的马戏团引起了她的兴趣,尤其是宣传册上的中文,让她对这个遥远而古老的国度着迷不已。从那时起,她就开始自学中文。

 

大学时,她选择在苏黎世大学汉学系学习,90年代她来到中国,偶然间在上海一家古籍书店看到了《西游记》,从此一发不可收拾。看到喜欢的书她下意识的寻找有没有自己熟悉的德语版本,可惜的是并没有。《西游记》是四大名著中唯一没有德文版本的,1942年曾经有一个节译本,叫做《猴子的朝圣路》,1970年改名《叛逆的猴子》。




所以在1999年,林小发决定,自己翻译德文版的《西游记》,她要把这个伟大故事,讲给自己国家的人听。

 

可是这并没有她想像的那么容易,首先,在德国知道《西游记》的人就很少,对中医感兴趣的人可能知道一些。


“在德语国家的文坛,这本书原来是不存在的。”


其次就是书里佛教和道教的内容,不单是翻译难,她自己理解都有困难,比如“修行”这个词语,对中国人来说很容易理解,可是怎么跟德国读者解释就是个难题。



还有关于人名和各种诗句典故,都和道教有关,而直接采用德语中原有的宗教词汇,往往都带有基督教色彩,林小发为了准确,走遍了周边的寺庙和道教学院。最后她不仅学会了各种内丹派术语,还会看先天八卦图。而为了提高的与表达水平,她又读了无数十八十九世纪的德国文学,从歌德等人的诗词中感悟修辞技巧



《古代汉语》也是她翻得最多的参考资料,上面都是密密麻麻的手写注释和翻译笔记,还有《唐诗集》和各种古典小说。不仅如此,她还去浙江大学进修古典文学


西游记开篇两句诗曰:

“混沌未分天地乱,渺渺茫茫无人见”。


有人把她的德文版本再翻译回中文,就变成了:

太初混沌不分,

天地晦暗地混淆在一起;

万物模糊,横无际涯,

谁都没有见过那时的景象


不仅对仗,而且尽可能的押韵。



德文版插图


她说:“翻译不仅仅是情节,还有这本书背后所传达的精神。中文诗给人的美感,德语同样可以达到。”

最好的翻译,应该是“用词虽异而所指相同。”


再比如书中出现的南海观音,是用印度语里菩萨的概念加菩萨的拼音构成的。而“唐僧”的翻译,则是先用了汉语拼音,后来觉得不太合适,没有体现出名字中本身含有的意义,又改成“来自中国的高僧”。而“唐”这个字,她译为“China”这样读者可以一目了然,容易联想到中国古代。




在她翻译了十几回之后,把作品寄给了几家翻译公司,可惜都被婉拒了,大约有十年的时间,林小发翻译的《西游记》无人问津。因为当时德国基本上没什么人知道《西游记》这本书。虽然她也想过放弃,但是从《西游记》中她觉得他学到了很多,人需要一个目标,一个理想,并向着这个目标前进,取经是如此,翻译也是如此。




2009年,翻译到第60回的西游记终于顺利出版,附录有50多页,18页是神仙的名字,还介绍了西游记的世界观。还有数字、卦象、五行、方位等元素在小说中的意义和作用。比起曾经全篇把孙悟空翻译成“monkey”的版本,这一版的西游记不仅准确而且完整




2016年,十七年的时间,《西游记》的全译本终于完成了。12月,《法兰克福汇报》将西游记作为最适合圣诞节馈赠的书籍之一推荐给读者,定价88欧的首批2000册图书销售一空。

 

在亚马逊,他获得了挑剔读者的赞赏



有人评论说:西方人对宗教和人生的看法,与中国人实在不同。但文学的余味又不止于此,中西方一定有一种共通的东西




今年三月,林小发还获得了德国最受欢迎的文学奖之一的“莱比锡书展图书奖”的翻译奖




在中国生活了25年之后,她回到了德国,她从中国带回来了宝剑和二胡。在平时的生活里,太极、舞剑和打坐就是她的休闲活动。除了这些,在她的家里还有一面墙的儒释道典籍。



在她心里:现在的许多人,是没有的根基的,漂浮的,中国的经典作品让我沉下心来与自己的内心进行交流,让我受益匪浅。

 

而现在,她已经着手开始翻译下一部作品《中国艺术哲学》,她的取经之路已经走了17年,而现在,她还在路上。



            公众号

          英国时报


长按识别左边二维码关注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