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运动成瘾

2017年04月25日 医悉尼


如何判断是否运动成瘾?研究者也总结出了一些具体症状:


1. 运动形式单一。比如有人喜欢在每天的同一时间跑步,这导致身体活动形成固定的时间表,习惯后,不管身体状态如何都想要坚持。


2. 把锻炼放在优先于其他事务的突出地位,甚至影响到了生活的其他部分。


3. 对大运动量承受能力的增加,为完成某项锻炼计划倾向于忽视身体的不适或者伤痛。这多出现在健美的训练中,长时间机械化的无氧训练,反复运动的重复,易产生生理依赖。(多是男性)


4.参加体育锻炼后,体会到高度积极的感情;一旦错过,便产生抑郁、焦虑甚至愤怒的情绪。


5. 往往选择独自锻炼。同时坚信,长时间的锻炼将会带来数倍于标准时间锻炼的效果,造成了过量运动。


简单来说,运动瘾的客观指标就是,相对于普通人而言,运动时间过长,运动量过大。具体指标,则以每周通过运动消耗的热量控制在 3500 卡以内为宜。超出了这个标准,锻炼的效果就是弊大于利了。而这个运动量,大约相当于10次半小时的慢跑,或者26次半小时的游泳所消耗的能量。


90 后 Will 两年前开始健身。身高 183 厘米的他,健身前曾极度反感运动,最瘦时只有 55 公斤,想去健身只是因为想要减掉一点点的小肚子。健身之后,慢慢地他发现自己在审美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最初,Will 的健身目标只是没有赘肉加上有一些小线条就好。可两年间,他的体重已经增长到 85 公斤,且保持较低的体脂率;他开始想要更多的肌肉和更大的胸围,尽管,身边的朋友都觉得他已经很强壮了。他发现自己已经迷恋上了肌肉的泵感,超负荷训练的酸胀感,和身体撑满衣服时的体积感。


现在每周,他要在健身房练 10 次左右,为了防止肌肉损失,他完全不做有氧训练。平时不练的时候,也会用各种各样的补剂,而且都用到了最大剂量甚至超量;饮食上,也是尽可能多吃,几乎每顿饭都要把自己吃到快要吐的程度。除此之外,他还有试过使用类固醇。


从事设计工作的 Will,工作内容与健美健身毫无关联,可虽然工作强度很大,他仍会花掉业余时间里的绝大部分去健身。一旦由于某些原因无法按照计划健身,Will 的心情就会变得很糟糕,感觉自己的身材在镜子里仿佛也瘦小了一大圈;体重变轻一点点也会心情不好。更严重的是,这时候他总是想用更多的类固醇等各种各样外力的方法将肌肉变得更大,即便知道会损害身体健康也不介意,甚至,他到知乎上咨询“电击增肌的原理和副作用是什么”。


他意识到,自己已经有了健身上瘾的问题。


运动成瘾的情况不仅出现在成年人身上,未成年人对运动成瘾的问题丝毫不小于成年人。2014 年,伦敦大学进行了一项健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在 2800 名中学生样本中,有 8.5% 显示出“运动依赖症”。年轻女孩会因为对自己身材不满意或希望超越同龄人的身材,而沉迷于健身;而年轻男孩则希望通过健身练出代表男子汉气概的块状的肌肉,来吸引更多女生的目光。


数据显示, “运动依赖症”的青少年表现出对锻炼“上瘾”的症状,即一旦停止便会感到十分难受。瑞士洛桑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对 16 至 20 岁、每天锻炼超过两小时的青少年来说,一旦停止下来,他们便会变得焦虑,紧张或沮丧。他们因过于痴迷于塑造健美身材等原因而锻炼过度,无法自拔,甚至大大影响了自己的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


谜之依赖


20 世纪 50 年代,跑步在欧美形成了一种时尚,人们对跑步的热衷达到盲目的地步。那个时候,社会上流行一个口号“生活就是为了跑步”,人们都相信运动绝对的有价值,只有好处,而没有意识到,对运动效果的评价还得和方法与量等因素联系起来。极端的运动追求导致不少人运动成瘾,对家庭和个人都带来不少影响。


“运动成瘾”一词,是贝克兰 1970 年在研究体育训练对睡眠模式的剥夺效应时提出的。他发现,一周有 5-6 次训练的运动员拒绝了“停训一个月”的要求,而一周 3-4次训练的运动员却表现出回避训练的症状。这体现了他们心理和生理的失调。


直到 1979 年,才有专家真正开始对“运动成瘾”进行研究。在之后的 30 多年里,关于运动强度与需要之间这种不寻常的依赖关系的数据在不断累积,诊断标准也在不断发展。最终,专家们提出,如果运动者在没有训练后24-26 小时出现某种迹象,且对这些迹象难以忍受,或恢复训练后这些迹象撤离,就可以诊断为“运动成瘾”。这些迹象包括:焦虑、坐立不安、内疚感、紧张和不适、冷漠、迟缓、缺乏食欲,以及失眠、头疼等。


从国外一系列研究结果来看,运动成瘾的特征基本符合医学成瘾的标准:具有耐受性、具有戒断反应、重新接触致瘾物质后戒断反应消失等。


美国俄勒冈州保健科学大学贾斯汀·罗茨博士领导的研究小组从小白鼠身上得到了相同的印证。他们取样了两组不同运动强度的老鼠,并对其脑部活动进行了研究。一组是正常的实验室普通老鼠,另一组是经过精心培养的喜欢跑动的老鼠。研究小组先把老鼠们关在放有锻炼轮的笼子里,让所有的老鼠都在轮子上跑动,这使它们产生一种跑动的动机。经过特殊培养的老鼠则代表人群中那些有强烈跑步欲望或经过长期规律训练的人。


在 6 天的观察实验里,普通老鼠每天跑 2 英里,特殊培养过的老鼠则能跑完 6 英里。到了第 7 天,研究小组将轮子撤掉,让每组老鼠中的一半离开锻炼轮。所有停止锻炼的老鼠脑部 25 个区中有 16 个区出现活跃程度增强,而经过特殊培养的老鼠脑部活动更为剧烈。


跑动强度越大的老鼠,其脑部某些区域活跃程度越强。而控制老鼠大脑中这些区域的也正是反映可卡因、吗啡、酒精和烟碱等成瘾的区域。研究结果表明,一旦令已产生固定运动习惯的老鼠停止跑动,它们就会产生一种渴望锻炼的生理欲望。他们认为,人对锻炼欲望的产生也是如此。


除了跑步,临床还发现,武术、举重、田径和健身等运动都有运动成瘾的情况出现。


运动成瘾和其他的成瘾症状也有很多相似之处。它们都会损害人的身体:因为成瘾者的训练强度、时间和频率都很高,无法留出时间让身体恢复。而“越多越好”的锻炼体会,无形中在不断增加运动强度,运动量过大不仅使精神紧张、削弱免疫系统的功能,还增加了受伤的机会,如骨骼和关节损伤,肌肉、肌腱或者韧带拉伤等,同时增加了心脏病和骨质疏松等慢性创伤发生的风险。


“运动成瘾”不但在时间上大量占用且控制了运动者,也在情绪上控制了他们。运动成瘾者有心理上的损伤:他们依赖训练得以获得良好的感觉,失去了训练,生活变得乏味无趣。运动对他们而言,过分重要,即使是疾病、创伤、家庭、工作冲突都不能阻止他们锻炼,运动成瘾者也因此对家人朋友心不在焉。他们还由此可能对欣快产生了耐受性,所以,不得不需要更多的锻炼去达到同样的刺激效果。一旦停止锻炼时,他们会感受到如戒断反应、抑郁和焦虑等负面情绪。事实上,从临床心理学角度看,锻炼依赖类似于对酒精、药物和赌博的精神依赖,它一旦形成就难以摆脱。


美国的专家还注意到,和其他依赖一样,运动成瘾也可以轻易改变其形式,而转变为其他的依赖方式,包括化学依赖。这就解释了,在美国,为什么职业运动员在退役后,酗酒和吸毒的比例高于普通人。


在中国,目前为止还没有对运动成瘾的专门研究。


但在中国,运动成瘾的人很可能已呈日渐增多的趋势。当 Will 意识到自己的心态已经不对劲,却仍无法抑制自己产生这些偏激的想法和举动后,他把自己的困扰写成文字发在了知乎上,求达人为自己开解。帖子吸引来 7000 多人次的阅读,数十位热心读者回答了他的疑问。而知乎网页显示,“相关问题关注者 7024420 人”。


而治疗“运动成瘾”也没有如其他成瘾者有清晰可行的方法,它的棘手之处在于,适量的运动是有好处的,只是过度的锻炼才会造成对身体和心理的伤害。而且至今,“运动成瘾”的危害性并没有得到大范围的承认和理解,多数人还是认为,“运动成瘾”和其他成瘾类型是大不一样的。而迄今为止,“运动成瘾”的形成过程也仍未得出一个清晰的结论。


事实上,很多运动成瘾的人往往不会选择主动就医,部分原因是他们认为自己大强度的运动是理所当然的或自己需要的。但专家指出,运动成瘾者已属于运动强迫症患者,他们所进行的运动有别于正常性质的运动。如果不进行治疗,任由程度加深,很可能导致各种外伤和血液循环方面疾病。


专家建议,对于运动成瘾者的治疗,要依据病情的严重程度而定。应该从心理和生理两方面来调整。首先,不应对通过运动改变身材或保持青春活力抱过高的期望;其次,最好在专业人士的帮助下,制定一个合理的健身 / 运动计划,锻炼要适可而止;最后,咨询心理医生和服用抗抑郁药物也是不错的选择。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