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课堂】微言夜读·经典 | 秋天的美好,都藏在这些醉人诗句里!

2017年09月21日 东莞教育







又是一年秋风至,这唯美多情的秋天是否也让你感慨万千?就让我们在秋天一起到诗词的世界里赴一场充满诗意的千年之约!


物候的变化总是细腻而微妙的。秋高气爽,天高云淡,在如此美好的秋日里,大自然中又有哪些迷人的秋色呢?今晚,就让我们一起去寻找……


秋风



《立秋日》

 宋 · 刘翰


乳鸦啼散玉屏空,

一枕新凉一扇风。

睡起秋声无觅处,

满阶梧桐月明中。


赏析:秋风像个顽皮的孩子,和诗人捉起了迷藏,然而诗人说,我知道你来过,那满地飘零的梧桐叶就是你来过的证据。


秋雨



《微雨夜行》

唐 · 白居易


漠漠秋云起,

稍稍夜寒生。

但觉衣裳湿,

无点亦无声。


赏析:秋雨绵绵、如丝如缕。诗人夜晚赶路的时候,起初是觉得有一点点冷,然后才发现衣裳被打湿了。奇怪呀!明明没有看到雨点,也没有听到雨声。


秋花



《菊花》

唐 · 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

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


赏析:诗人独特的爱菊花理由新颖自然,不落俗套,并且发人思考。诗人没有正面写菊花,却通过爱菊,侧面烘托它的优秀品格,美妙灵动,意趣盎然。


 秋月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唐 ·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赏析:赏月是中秋节的传统习俗,八月十五的夜晚,月光洒在庭院中,好像铺上了一层白霜,清秋的露水悄悄地打湿了院中的桂花。



秋叶



《山 行》

唐 ·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赏析:深秋的傍晚,旅途中的诗人路过一片枫树林,那被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的花朵还要红艳,诗人被这美景陶醉,流连忘返。


秋江



《秋江写望》

宋 · 林逋


苍茫沙咀鹭鸶眠,

片水无痕浸碧天。

最爱芦花经雨后,

一篷烟火饭渔船。


赏析:描写了一幅静谧的秋江景色:鹭鸶安详地在沙滩上打盹,一切都是静悄悄的,水面连一丝涟漪都没有。一片芦花被刚刚下过的雨洗涮得格外白净,缕缕炊烟自渔船上徐徐升起,把寂静的世界点活了。



秋山



《山居秋暝》

唐 ·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赏析:“一场秋雨一场寒”,空旷的山林在经历了一场秋雨之后,天气开始凉爽起来。秋天到了,这山林中美好的景色更让人流连忘返。


秋露



《暮江吟》

唐 ·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赏析:秋天的夜晚天气寒冷,空气中的水分子凝结成露珠洒在花草树木的叶子上,诗人说,这九月初三的夜晚多么可爱呀,露水晶莹剔透像珍珠一样。



秋霜



《枫桥夜泊》

唐 ·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赏析:天的夜晚,游子望着江边的枫树和渔船上的灯火,忧愁难眠。茫茫夜色中弥漫的满天霜华让这愁也充满了清新隽永的诗意美。




秋雁



《宴 散》

唐 · 白居易


小宴追凉散,平桥步月回。

笙歌归院落,灯火下楼台。

残暑蝉催尽,新秋雁带来。

将何迎睡兴,临卧举残杯。


赏析:每逢秋天,人们就会看见成群的大雁往南飞,那是因为它们要去温暖的南方过冬。这里诗人说,南飞的大雁带来了新秋的气息,意象生动有趣。




秋收



《过故人庄》

唐 ·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赏析:秋天是收获的季节,这时候邀请好朋友来家里做客,用刚收获的农作物做了一顿丰盛的饭食招待他,把酒言欢,闲话家常,一起分享收获的喜悦。


秋思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 ·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赏析:千百年来,人们在作客他乡的情况下读这首诗,都能强烈地感受到它的力量。这种力量,首先来自它的朴质、深厚和高度的概括。



秋情



《秋 词》

唐 ·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赏析:读这首诗,洋溢在我们心头的,绝非悲凉的气息,我们随着诗人的“诗情”,借助诗人想象的翅膀,天马行空般驰骋于碧空之上。于是,鹤飞之冲霄,诗情之旷远,“实”和“虚”便融合在了一起,所获得的全然是一种励志冶情的美的感受。




来源 | 赏析内容据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主编的《陪孩子读最美古诗词》,版权归原作者,由东莞教育发表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东莞教育!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