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谅我,我做不了“别人家的妈妈”

2017年09月24日 美国留学妈妈圈



小时候,我就饱受 “别人家孩子” 荼毒:他/她不喜欢玩电子游戏,不睡懒觉,听话又懂事,兴趣广泛还博览群书,回回年级前几名,上了个好大学,找了份好工作,长得居然也不错。


现在,等我终于长大成人当了妈,以为总算彻底摆脱了 “别人家孩子” 的阴影,也发誓决不让自己孩子再受 “别人家孩子” 的伤害,却没想到自己一把年纪居然还要继续被 “别人家妈妈” 虐得体无完肤。


这位日本妈妈生了5个娃,上着班考上哈佛,还出了本畅销书

合伙人晋升路上生了三娃,还有时间练出马甲线

她生了9个孩子,从普通员工到CEO,管理4000亿资产


这类文章在朋友圈里广泛流传,我既羡慕又嫉妒,让我处于焦虑和自卑之中。同样是当妈,人和人之间的差距咋这么大呢?即便不指望职场有多大成就,光在勇于生娃的数量上我就已经输得心服口服了。


职场妈妈不容易,可全职妈妈也不是那么好当的。看着公众号的文章和朋友圈里的晒图,你就会明白,光带娃已经不配叫全职妈妈了:马拉松和马甲线算标配,考个研究生也能接受,最好是名校博士,或者开个公众号吸粉无数,最不济也得培养个插花、烘焙、芭蕾之类的高雅爱好。


按照朋友圈的标准,我就是个loser。别说高大上的职场成就,五花八门的技能,连带个孩子我都已经累得睡眠不足体力透支,心理上还要承受 “别人家妈妈” 的一万点暴击。



做个自画像吧:

跟别人家妈妈比,我有时会控制不住情绪。

“一生气就大吼大叫的妈妈,你会毁了你的孩子!”


我也知道大吼大叫不好,可就是压不住脾气。说实话,以前工作时面对同事和客户,哪怕事情再棘手我也没有情绪失控过。可自打开启了24小时7天全年无休的带娃模式,面对一个根本讲不通道理的小人儿,任何一次他坚持不懈的不肯睡觉、不肯吃饭、不肯穿鞋都可能意味着我的耐心告罄,好声好气很快会升级成大吼大叫。


可是,每次吼完我又立刻后悔,看着他咧嘴大哭真是自责得想抽自己两巴掌。


跟别人家妈妈比,我做不到时刻全身心投入。

营养均衡色香味俱全的自制餐点对孩子的身体健康有好处,声情并茂深入互动的亲子阅读对孩子的大脑发育大有裨益,这些我都知道。


可每个月总有那么几天,我不想洗菜切菜煎炒烹炸,绞尽脑汁地考虑摆盘和口感,也不想假装喜欢读绘本,费尽心思地设计各种问题启发孩子思考,我只想偷个懒多睡一会儿,或者躺在沙发上边吃零食边看部好电影(去电影院看电影对带娃妈是种奢侈)。可是,当真这么做了,我又无可救药地再次陷入愧疚之中。


跟别人家妈妈比,我有时不觉得跟孩子在一起很快乐。

的确,孩子的每一点进步和成长都会令我感到欣喜,第一次冲我微笑,第一次翻身,第一次蹒跚学步,第一次喊我妈妈。可是,除了时不时能让我抓狂得想撞墙,孩子乐于做的事情也经常让我感到很无聊。


这时,“会陪玩的父母才是好父母” 以及 “多陪玩孩子才能更聪明” 这些育儿界的金科玉律像一座大山一样压得我喘不过来气,只能检讨自己觉悟太低,怎么可以认为陪孩子搭乐高和过家家无聊呢?


于是,我就这样在日复一日跟 “别人家妈妈” 的对比中积累着负罪感。直到看见不久前横空出世刷爆朋友圈的《如何假装成一个好妈妈》,我才知道原来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原来大多数妈妈都不像“别人家妈妈”那么完美。


讲真,当妈已经够辛苦了,咱们就别再互相伤害了,好吗?毕竟,妈妈这个词,不只有美好,还充满了辛苦、困惑和压力。


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多鼓励自己


(生了五个娃,考上哈佛还出书的日本博士妈妈吉田穗波)


用平常心去看待那些完美的 “别人家妈妈”,非要比来比去既不合理也不合适。我们知道的是那位日本妈妈生了5个娃,上着班考上哈佛,还出了本畅销书,可我们不知道的是她不仅请了保姆,还有父母帮忙照顾孩子,老公更是乐于分担家务的好队友,而在考上哈佛之前她就已经是拥有名古屋大学博士学位的医生。起跑线不同怎么比?


当然,别人家妈妈的故事还是很励志的,但我们没必要因此自卑乃至自暴自弃,而应该试着寻找人家身上我们能借鉴学习的地方,像那位日本妈妈高效的时间管理方法就很好用。


然后,我们只需要关注自己的实际情况,哪怕每天只进步一点点也是值得庆祝欢呼的:今天比昨天多看了半个小时书,今天比昨天少发了两次脾气。


接受自己并不那么优秀的事实

朋友圈里的完美妈妈中有一部分纯粹是虚假的繁荣,但我们也需要承认,人和人之间的确是有差距的,有的妈妈就是能做到让其他妈妈自愧不如的程度。可是只要一想到自己本来也不是啥牛人,焦虑感也会随之减轻:没生娃之前就不是职场精英,不可能生完娃就成了咨询公司合伙人吧?没生娃之前就不是学霸,不可能生完娃就能考上名校博士吧?没生娃之前脾气就比较急躁,不可能生完娃就变得又温柔又耐心吧?


焦虑往往源于对自己现状的不满却又离期待的目标太远,所以,消除焦虑的根本途径,就是先客观地接受自己并不那么优秀的事实,然后设定一个自己踮踮脚能够实现的目标,一步一个脚印,不必太贪心。


让孩子看到妈妈真实情绪的表达也许不是件坏事

记得美剧《绝望主妇》里的Bree就是习惯于近乎苛刻地隐藏自己的负面情绪,表现出来的是一个永远优雅得体笑脸迎人的完美形象。可这种无时无刻的完美却反而让丈夫和两个孩子长期感到压抑。


真正的情绪控制不是隐藏和压抑情绪,而是正视和纾解。心情确实不好时莫不如就告诉孩子,妈妈状态不佳,很抱歉现在不能陪玩,需要先休息一下。而如果父母刻意掩饰负面情绪,只保留正面情绪,就很容易让孩子产生错误的认知,觉得自己也不应该有负面情绪。那么,一旦孩子感到难过、生气、沮丧或焦虑,他不知道如何正确地处理这些不那么完美的感受,难免会导致其它心理问题。


别让自己成为鄙视链中的一员,不要一边看到“别人家妈妈”觉得羞愧,一边又在伤害着另外一些妈妈。

比如,对奶粉喂养的妈妈大谈母乳喂养的好处。在科普文章的狂轰滥炸之下,大多数妈妈其实都清楚母乳喂养的好处,无论是对孩子还是对大人,所以如果她们选择奶粉喂养肯定是有自己的原因,而我们在不知道别人生活都遭遇过什么的情况下,并没有权利去横加指责,无端地给他人造成心理负担。


再比如,“我家孩子从来不这样” 和 “我永远不会让孩子经历这些” 之类的话杀伤力也极大。每个孩子都不一样,他们的成长节奏快慢不同,优缺点也各异,而 “我家孩子从来不这样” 就像是在暗示孩子身上出现的任何“不当行为”都是家庭教育出了问题。“我永远不会让孩子经历这些”则似乎是在谴责那些因为遇人不淑不得不离婚或者因为生存不得不带着孩子四处奔波的妈妈们很不称职。


最近在看新一季的《爸爸去哪儿》,陈小春和儿子Jasper之间的一个互动情节非常有趣。在完成一项任务之后,陈小春带儿子回家,因为嫌儿子走路太慢,冲他一直不耐烦地大吼,“Hurry!”可四岁的小朋友咋可能轻易乖乖听话,Jasper还是左顾右盼地磨磨蹭蹭,陈小春的暴脾气瞬间被点燃了,更大声地冲儿子吼起来。Jasper倒是显得比老爸更善于管理情绪,一句“Can you stop being angry?”(你可以不生气了吗?)让本来还在气头上的陈小春瞬间没了脾气,意识到自己情绪的失控,赶紧跟儿子认错。



天下的父母大多还是更像陈小春,第一次当爸爸妈妈,总是有着这样那样不够完美的地方,但却愿意把养育孩子当作一场修行,与孩子一起不断完善和成就一个更好的自己。


看到这样一句话,与大家共勉:这世上并没有完美的父母,也没有完美的孩子,但在育儿路上却有许许多多完美的时刻。




 【妈妈圈在线学堂】进阶式美国名著精读课程体系


小学&初中组名著精读入门:

《夏洛特的网》,蓝思级别 680L

《查理和巧克力工厂》,蓝思级别 810L

《授者》,蓝思级别 760L

《杀死一只知更鸟》蓝思级别 870L

《秘密花园》,蓝思级别 970L

《偷书贼》,蓝思级别 730L

《手斧男孩》,蓝思级别 1020L



高中组 精读经典-

《伟大的盖茨比》,蓝思级别 1010L

《人鼠之间》,蓝思级别 680L

《老人与海》,蓝思级别 940L

《华氏451》,蓝思级别 890L

《追风筝的人》蓝思级别 840L

《蝇王》,蓝思级别 770L

《红字》,蓝思级别 1280L


课程购买须在网校平台进行:

www.usamamaquan.com

欢迎免费注册,并试听课程。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