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系列 | 不会英文的中国孩子在澳洲幼儿园都经历了些什么(合集)

2017年09月28日 侨外移民


注:以下案例来自本人积累多年的幼儿观察日记和研究调访的录像资料


随着中国移民在澳大利亚大规模登陆,澳洲幼儿园的中国孩子在迅速增加。


中国移民的孩子一般在家只讲中文,他们进入澳洲幼儿园时基本不懂英文,有的孩子“学过英语”,仅知道几个单词而已。 


上幼儿园不但是这些中国孩子人生社会化的第一步,也是他们走向英语世界的第一步。

很多成年人以为孩子学英语是轻松的、自然的、毫不费劲的,小朋友学英语不是在幼儿园泡上几年就搞定了嘛,They are so easy, so lucky! 哪里像我们成年人学英文那样苦啊。


孩子们真的容易吗?



作为一个在澳洲幼儿园目睹并教育过中国孩子的老师和研究者来说,我看到的是另一面:


我看到的是这些孩子们经历的情感,社交和学习上的挣扎,我看到的是这些孩子在困难面前的隐忍和坚强。


孩子一点也不比成年人轻松,他们经历了很多痛苦,只是年幼的孩子天性乐观阳光,比成人更能吃苦,更不叫苦,又比较容易忘掉苦而已!


是时候捅破“孩子学英语轻松”的谎言了,在这里我用亲身经历的三个中国小女孩在澳洲幼儿园的故事,揭开中国孩子们在澳洲幼儿园学英语、适应环境的真相。



首先让我集体介绍一下这三个孩子:


1
Cara 两岁八个月

中国出生,刚开始在澳洲上幼儿园。

我见到她时,她正在初步领略英语世界带来的身心震撼。

她本人性格活泼外向,喜欢说话,中文的语言能力在同龄的孩子中是出类拔萃的。


2
Elli 三岁九个月

中国出生,国内上了几个月幼儿园,到澳洲上幼儿园7个月。

我见到她时她已经会说一些简单的英文词组,如想喝水时可以说“water please”。

Elli 是聪明而且敏感的孩子, 在家里话很多,也爱读书,会思考。但在幼儿园比较内向,除了跟两个中国女孩交流比较多,跟其他孩子交流很少。


3
Riana 四岁十个月

澳洲出生,在本地幼儿园学习将近两年。

我见到她时,她已经能够用比较简单但完整的句子表达自己的想法,如“Can I go out to play?” 

Riana是开朗有主见的孩子,喜欢在熟悉的人面前表现自己的技能,如跳舞,唱黄梅戏之类。


这三个孩子的父母都是受过良好教育,并且在澳洲从事白领专业职业的中国移民中的优秀代表。


三个孩子的妈妈都是会计师,两位爸爸是电脑工程师,一位爸爸是大学教授。


这些家长都有良好的英文沟通能力,但在家中都是说中文,偶尔有点中英文夹杂,比如用一些“你在child care开不开心?”这样的语言。


这三个家庭都比较重视孩子的教育,给了孩子足够的关爱和陪伴,也为她们选了比较好的幼儿园。



我要陈述的故事,以中国移民中产阶级为背景,之所以选择这样的背景,是因为大家普遍认为他们是理想移民的生活状态,他们的孩子应该是最幸福的,远离痛苦和挣扎。



在我展开故事之前,再做点理论铺垫,让大家了解一些英语国家的移民儿童的语言学习基本概况。


理论是让人听上去有些乏味的词儿,但理论是人类经验的总结,能够透过现象直达本质。


理论没有故事好看,但我们花一点精力去探讨理论能够多一双看待故事的慧眼,于是故事会更好看。



对移民孩子语言现象的研究兴起于上世纪70年代以后,世界移民大潮开始风起云涌的时候。


因为“人往高处走”是个世界共有的现象,移民潮一般是从发展中国家走向发达国家,主要是走向英语国家。


于是移民儿童学英语就成了一个英语国家普遍面临的问题,因为东欧,南欧,南美,非洲等诸多移民也不会说英语啊。  

     

二语习得五阶段论


Krashen and Terell 早在1983 年就提出移民儿童在英语世界的“二语习得五阶段论”:


Preproduction(预备期):孩子跟别人互动非常少,只有肢体语言,如点头,摇头,用手指向某个东西。


Early production (早期发展):孩子用简单的一两个字表达自己的思想,动词只会用现在时态。


Speech emergence(语言现象出现):孩子能够用简单的句子交流,但其中语法错误不少,也不太明白英语中的幽默。


Advanced fluency(完全流利):孩子基本到达母语是英语的同龄儿童的水平。


以上五阶段论是针对15岁以下各年龄阶段的孩子,那么幼儿园的孩子呢?


英语习得四阶段论


Tabors (2008)观察了一批亚裔幼儿在美国幼儿园的学习生活状况,在Krashen and Terell的基础上总结出移民幼儿在幼儿园的“英语习得四阶段论”:


Using the home language (母语使用期): 幼儿在幼儿园里用他们的母语,但很快就发现自己的语言在和大部分孩子交流时派不上用场,甚至向老师寻求帮助也没有用。这个阶段是几小时到几天就会结束。


Silent period (沉默期): 这个阶段的幼儿放弃使用自己的母语,变得比较沉默,但他们的大脑没有沉默,他们在观察周围人是怎么使用“新语言”的,他们在尝试着理解这种语言,并暗暗积蓄力量去使用这种语言。这个阶段大概是一个月到10个月,跟幼儿性格有很大关系。外向而且喜欢和英语背景的孩子玩的幼儿会比较快地度过沉默期,内向而不太跟同伴玩的孩子要在沉默期上停留更长的时间。


Telegraphic speech (电报式语言期): 这个阶段的幼儿一般用一两个关键词来代表自己的意思,如 “me, go?” 这样的语言,跟“人傻,钱多,速来”这样的惜字如金的电报用语似的。


Productive language user (有效的语言使用者): 到了这个阶段,幼儿终于可以用句子表达自己的想法,尽管句子简单,也有语法错误,但他们能够比较愉快地加入班级集体活动了。


很明显,Tabors的四阶段论和Krashen and Terell的五阶段论有所不同。





Tabors考察的是幼儿园阶段,移民幼儿在整个学龄前期无法达到同龄的英语背景孩子的英语水平。


从Tabors的第四阶段到Krashen and Terell所说的第五阶段,即消除语言差距的阶段需要多长时间呢?


更深入的研究表明,这个差距需要移民儿童用5-8年的时间追赶(Cummins,2007)。


是的,你没看错是5-8年,即使你的孩子出生在澳洲,2岁就上幼儿园,可能也要到10岁,才能真正追到澳洲英语背景的孩子的英语水平。



所以当你的孩子在英语培训班上能说"go, go, let’s go",或你的孩子能够跟老外对上几句的时候,千万不要以为你的孩子英语已经学有所成。


因为能够日常对话与真正熟练使用一种语言之间仍然存在着巨大的鸿沟!


至于为什么这个鸿沟要用5-8年时间去填补,我得用另一篇文章去阐述,此处暂时略过。


本人认为这个“英语习得四阶段论”是目前对移民儿童的英语发展现象描述比较精准的一个理论。


我的故事的选样也是从这个理论模板而出:


Cara,处于英语习得的第一阶段到第二阶段;

Elli,处于第三阶段到第四阶段的过渡;

Riana,处于第四阶段,站到了追赶英语儿童的起点。


这三个小女孩的故事将是一个完整的中国孩子在澳洲幼儿园的一台戏!

人物一:Cara

两岁八个月,中国出生,刚开始在澳洲上幼儿园。

我见到她时,她正在初步领略英语世界带来的身心震撼。

她本人性格活泼外向,喜欢说话,中文的语言能力在同龄的孩子中是出类拔萃的。


见到Cara是10年前,我还在一家幼儿园作老师的时候。


清晨门铃清脆,我打开大门,Cara背着小书包和妈妈站在门口。


“老师好!”Cara一见到我就大声招呼,妈妈在一旁微笑,显然是对Cara的表现非常满意,她不但将妈妈的叮嘱牢记心上,也勇于表现出来。


“这真是一个开朗大方的孩子”这是我对Cara的第一印象。


妈妈跟老师交流一番就要走了,Cara向妈妈挥挥手,不带走一滴眼泪,转身就找东西玩去了。

她和妈妈的分别来得如此干脆顺利,让我和另一个澳洲老师Julia都有些吃惊。


但我们也知道,这种现象往往来自于孩子的“无知无畏”。


她不知道妈妈说的“很快就来”的那个“快”字将会有多慢,也不知道这种分离将是今后经生活的常态。



Cara在教室的各个角落里活跃地探索,她大方地用中文跟小朋友说话,比如看到小朋友钻进小帐篷,就说“让我也进去,我也想进去。”


虽然她发现其他小朋友说的语言和她不一样,这似乎并不影响她玩的干劲。


她无视其他孩子对她说NO,强行进入帐篷,但很快被里面的小朋友合力推了出来,这让她有些扫兴,但这个挫折不至败坏她的玩兴。


她又来到橡皮泥的桌前,在这里她碰到了真正的麻烦。



“这是什么?你们在干什么?”Cara 拿起一块橡皮泥问旁边的小朋友,桌边的小朋友没有一个人搭理她,他们互相说话,不亦乐乎地忙碌着。


Cara 看着他们玩,也试着学他们,从桌上拿起一个小“擀面杖”擀她的橡皮泥。


这时一个男孩伸手去夺她的的擀面杖,称“This is mine. You took my roller. (这是我的,你拿了我的擀面杖)”   


Cara将擀面杖举起,不让那个男孩抢。


男孩子叫起来了“You snatch!You snatch!(你抢东西!你抢东西!)


Julia 老师正好路过,听到男孩子说You snatch,又看到Cara手背后把擀面杖藏起,就对Cara说:“Can you please give the roller back to Cameron? We don’t snatch. I will help you find another roller. (你能把那个擀面杖还给Cameron吗?我们被能抢东西,我帮你再找一个擀面杖


Cara听不懂老师说什么,但猜出老师可能为Cameron说话,她大声说:“这是我的,不是他的”。


Julia 老师不知道她在说什么,还是鼓励她把擀面杖还给Cameron,并且给Cara另一个擀面杖作为交换。


Cara不干,将Julia给她的擀面杖扔在地上。



我此时上去干预,跟Julia解释其实是Cara先用擀面杖的。Julia赶快向Cara道歉,但Cara此时哭开了。


(注:Cameron可能之前用过那个擀面杖,但当他放下了,别的小朋友就可以用,不能声称那是我的。在幼儿里,说玩具是我的指的是玩具在手里玩的时候,这是幼儿园的规则,因为幼儿园的资源都是共享的,我的你的只能用当下情景界定。)


Cara一哭不可收拾,她的哭中不仅有对妈妈的想念,也有她在幼儿园里受到的憋屈。



她开始粘上我了,因为她发现除了我,没有其他人能够听懂她的语言。


我也尽量多陪她玩,但幼儿园孩子多,任务繁杂,总有离开她的时候。


当轮到我去享受20 分钟morning tea(上午茶)的时候,我在楼上的办公室里听到Cara在楼下尖叫,这让我非常不安。


我其实宁愿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去陪伴她,但这在西方幼儿园里是不受鼓励的行为。


因为那会破坏员工的休息制度,也会让其他老师觉得好像没有我,她们就管不住Cara,这让其她老师情何以堪?


(注:西方幼儿园和西方任何企业一样,不鼓励加班文化,为孩子牺牲自己的生活时间,无私奉献是偶尔可行,但不被倡导的行为。西方人把工作和生活分得很清楚,经常加班和无私奉献不被认为是工作努力,而可能是工作能力不够的表现。中国老师进入澳洲幼儿园即使是想工作努力,也要把这种努力藏起来,不要放在明显的加班上。)



接下来的日子Cara每天以泪洗面,每天早上跟妈妈分别演变成生离死别。



在幼儿园里,她成了我的小影子,基本我到哪里,她就跟到哪里,我上厕所,她就在门外等着。


她除了跟我说话,基本不跟其他小朋友或老师说话了,因为她知道说也没有用,她进入了“语言沉默期”


为了让Cara更好地适应幼儿园,我开始跟她也讲一些英文。


有一次在沙坑边,我鼓励她拿铲子挖出湿沙,然后好用湿沙做模型。


我对她说:“Come on, we use the spade to dig the sand. We may find some wet sand underneath…” 


我话语未完,Cara突然用小手捂住我的嘴巴,说道:“老师,你怎么也说那些怪话?你不要说怪话!”


说完她又哭出来,我把她抱住,安慰道:“好的,老师以后只说中文,不说英文了。老师刚才说的是英文,不是怪话…”



有一天中午,我拍Cara睡觉,她辗转反侧睡不着,小脑袋突然侧过来,呆呆地看着我说:老师,我不喜欢这里,我想回我的中国。


她的话语让我心头一怔:这是一个不到3岁的孩子说的话!她说的是“回我的中国”,表现出多么强烈的心灵归属感和失落感!


我至今闭上眼仍能回忆起Cara说这句话时哀怨的眼神。


Cara在幼儿园沉默着,安静着,直到有一天,一对印度双胞胎姐妹Situ和Saidu的到来......



Cara入园一个月以后,幼儿园来了一对印度双胞胎姐妹SituSaidu,这两个孩子会说英语,又相互有个伴儿,入园情绪比较平稳。


她们第一天也是开开心心和妈妈挥挥手再见,但转身进入操场后,两个孩子就懵了:这里这么大,东西这么多,大家都很忙,我们该干什么?


两个小女孩呆在角落里观察这陌生的环境,突然见到在另一个角落里发呆的Cara,似乎心有灵犀一般,她们向Cara走去。


三个孩子站在一起,不知道要做什么,就傻傻地相互笑,不知笑了多久,Situ突然将她的帽子摘下,往空中一扔,这一扔如灵感迸发,大家终于找到好玩的东西了!


另两个孩子也把帽子往空中扔,然后捡起又扔,三个孩子就这样反复扔帽子,捡帽子,其乐无穷,笑声不绝。



一个实习老师见状来问我,是不是应该上前劝住这几个孩子停下,把帽子戴好?


我告诉她不要这样做,因为这三个孩子都未适应新环境,好不容易找到乐趣太不容易了,让她们尽情地笑一阵吧,晒几分钟太阳不会对她们引起多大伤害,不要将她们此刻脸上的阳光遮掉!


(注:澳大利亚管理部门要求幼儿园孩子在户外活动都要戴上帽子,因为澳大利亚是阳光紫外线辐射特别强烈的地区,Sun Protection (避阳措施)强调得比较多。)   



从那一天起,Cara在幼儿园的大部分时间都和Situ & Saidu 在一起,我终于甩掉了小影子。


Cara不会英语,但她和Situ & Saidu玩耍好像不需要英语,像“丢帽子”那样的活动也不需要语言,大家心领神会就行了。


Cara跟妈妈道别也开始变得容易起来,一般掉几分钟眼泪以后就停了,有两次正好碰上Situ & Saidu 也上幼儿园,她就顾不上哭了,直接和好朋友去玩了。



但几周以后,Situ & Saidu的爸爸妈妈要带她们出去度假一星期,那个星期她们不上幼儿园,我暗自寻思:只怕Cara又要凄惨地作我的影子了。


果然在双胞胎没上幼儿园的第一天Cara显得失魂落魄,尽管被告知Situ & Saidu这几天不来,她仍然不放弃,到处找这两个好伙伴,边找边自言自语:黑小孩呢?我要跟黑小孩玩……”



终于她感到找不到好朋友了,就沮丧地在一个角落发呆,这时Cameron正在不远处玩着烧烤游戏(Barbecue Set)。他将一块玩具牛肉放在“小炉子”上烤,然后假装吃得津津有味。


这个游戏似乎吸引了Cara,她试着走过去,Cameron把他的肉块递给Cara,说“BBQ Yummy!”。


Cameron的举动让Cara意外,她接过肉块啃了一口。


我跟她说:"Cara 假装吃,Pretend to eat.”,我跟她演示如何假装吃。


这时Cameron又递给他一颗“白菜”,Cara就学着假装吃,然后她从桌边拿了一个“茄子”递给Cameron Cameron说了声 Thank You,接着烤茄子,然后Cara又递给Cameron一个虾…… 两个孩子就这样玩起来了。



那天,当妈妈来接Cara的时候,她高兴地跟妈妈说:“我今天是跟白小孩玩的。”


我跟Cara的妈妈说明了情况,并建议她帮助Cara记住她的好朋友的名字,不要用“黑小孩”、“白小孩”代指。


虽然童言无忌,外国人也不知道她说什么,但在英语国家用名字称呼人是一种礼貌。


接下来的几天,CaraCameron迅速靠近,她基本上成了Cameron玩游戏的好帮手,Cameron搭积木,她给他找积木;Cameron玩沙时,她给Cameron找铲子,水桶……


Situ & Saidu 回来的时候,Cara不再一直粘着她们,她开始“黑白通吃”了。



两周后,Cara开始说英文了,跟小伙伴玩的时候会说:This one? Yes? OK…



有一天,我跟Cara玩的时候,她突然对着我说了一堆乱七八糟的音,但音调起起伏伏地像英语。我问Cara“你在说什么?”她睁大眼睛认真地回答我:“我在说英语呢,你怎么听不懂?”


(注:很多幼儿在学习第二语言时,会出现Cara那种模仿流利运用第二语言的现象,这表现出他们已经对新语言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找到初步的语音方面的语感。)


几个月后,我拍Cara睡觉,她又有些翻来覆去地睡不着,我笑着问她:“Cara,你是不是又想回你的中国啊?”


Cara将小脑袋转过来,回了我一句: “What you saying?”


Wow,她已经到了“听中文,回英文”的阶段,俨然一小“香蕉人”的模型出现了。


Cara的故事小结


Cara是我见到的适应英语环境非常快的中国孩子,这和她比较开朗又会粘人的个性有关,也跟她先天的语言天赋比较好有关,她的中文水平的发展为英文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家长一定要记住:中文的良好发展会帮助英文发展,在家里坚持说中文不但帮助巩固孩子的中文水平,也会间接帮助他们的英文发展。我将用另一篇文章专门阐述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的关系。




人物二:Elli 

      三岁九个月,中国出生,国内上了几个月幼儿园,到澳洲上幼儿园7个月。

      我见到她时她已经会说一些简单的英文词组,如想喝水时可以说“water please”。

      Elli 是聪明而且敏感的孩子, 在家里话很多,也爱读书,会思考。但在幼儿园比较内向,除了跟两个中国女孩交流比较多,跟其他孩子交流很少。


见到Elli是六年前,我还在麦考瑞大学攻读学前教学的博士学位, Elli是我的一个研究观察对象。


初次见到Elli是在她的家中, 那次经历印象深刻。


Elli的中文语言能力非常好,会用诸如“大家都安安静静的”这样语言张力比较大的表达方法。


她的妈妈智慧能干,经常和Elli有一些有趣的对话,让Elli的语言也时不时崩出一点“智慧的火花”。



比如有一次Elli穿上白雪公主的裙子,妈妈故意问她:“那么多的公主,为什么总是选白雪公主?而且白雪公主有后妈,你又没有后妈……” 


一般的孩子在妈妈这种挑战下就避开了,或者用撒娇的回答:我喜欢嘛。


Elli想了想,回答妈妈:“我喜欢白雪公主,因为白雪公主最好看!”说完,她还摆一个公主Pose 真是天真烂漫又机智灵敏。


在家里这么光彩四射的Elli 在她的幼儿园是怎样的情形呢?



进入Elli的幼儿园是一个初秋的早晨,孩子们被陆陆续续送进幼儿园,Elli也来了,她和妈妈非常平静地道别,然后去找她想玩的东西。


她看到另一个女孩在玩拼图(Puzzle),就凑了上去。那是一个比较复杂的15片左右的组合拼图(interlocking puzzle)。


(注:澳洲幼儿园有两种拼图:一种是pegs,图像是单个的,直接放进对应的版面,对年龄比较小的孩子很合适;还有一种是interlocking,图像被分割成许多小块,要配合拼成完整的图像,3-30片都有可能在幼儿园出现。这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安静的游戏,帮助锻炼孩子手眼配合,专注观察的能力。)


Elli看到那个女孩试了几个puzzle piece都没放在正确的位置上,她在旁边悄悄拿了块puzzle piece放在对应的位置上,那个女孩见了,把Elli放上的那块拿了下来,然后重新摆上,显然,她是要享受自己做主的过程。


Elli本来手里捏着另一个图片想放到版面上,她见到这个女孩的举动就停住了。


那个女孩又试着拼了几块,似乎觉得这个拼图太挑战就放弃了。


她一离开,Elli就迅速坐上她的位置,她把那个女孩拼的图片全部拿下,自己重新拼。



她全神贯注地做这件事儿,好像忘了周围的所有人,她花了10多分钟将拼图完成,然后长出一口气,看上去非常满意自己的杰作。


(注:Elli 能够将15interlocking 拼图独自完成表现出非常好的观察认知能力和专注的能力,这都是学习中非常重要的能力,这表明这个孩子今后有可能会成为学习能力比较强的学生。此外她也表现出非常敏感的审时度势的人际交往能力,看到别人不欢迎她帮忙将图片放上去,就马上停止,然后安静地等别人离开。这些能力在3岁多的孩子中都是出类拔萃的。 ) 


很快老师说Pack away,大家要收玩具准备吃早点了,Elli跑到其它区域去捡玩具,但我注意到她从头到尾没说一句话。


难道Elli 还在语言沉默期?她不会说英语?我不免疑惑。


但接下来Elli马上打破我的臆测,当她坐在桌边,老师问她要吃什么的时候,她用英语回答“Water please”,“I Want appleplease”,她完全能用简单的英语表达自己的想法,但她拿到食物后就安安静静地吃,不太跟身边的孩子说话。


Elli在一群叽叽喳喳的小朋友中显得那么“安安静静”,直到她的好朋友,另一个中国女孩Dora的到来。



Dora的出现,仿佛打开了Elli身上的开关,Elli马上活跃起来,她和Dora进入“装扮角”(Dress up corner”),用各种布料围在身上当公主裙,两个孩子边笑边用中文交流。



(注:在澳洲幼儿园里,同一文化和语言背景的孩子比较容易建立亲密的关系,孩子之间用母语交流在幼儿园是允许甚至是鼓励的,因为这会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和文化归属感,是有利于孩子身心成长的,家长不需要担心中国孩子之间说中文会影响他们的英文进步。孩子会敏锐地感受到英语是“强势”语言,他们最终会倒向英语,抛弃母语,特别是母语不受到鼓励或保护的情况下。

有些华人家长将孩子送进幼儿园,为了让孩子尽快学英语,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跟其他中国孩子玩,这种想法对孩子非常有害,要坚决摈弃!


两个孩子玩得正欢,老师进来,评价道:“ Wow, two princess. So beautiful! (两个公主真漂亮!)”,Dora说:“I am Mermaid (我是美人鱼)”,Elli说:“I am Snow White (我是白雪公主)”


老师又建议道:“ How about put a crown on (是不是要戴上王冠呢)”,ElliDora找到王冠戴上,果然更像公主了。


老师看了一阵就出去了,Dora找到一个好看的帽子,就把王冠摘下,戴上帽子”。


这时来了两个澳洲的女孩子,她们也要装扮公主。


一个女孩看Dora放下的王冠想伸手去拿,但Elli觉察到了,抢先下手拿到王冠 ,把它交给DoraDora将王冠戴上,那个澳洲女孩见了比较生气,转身告老师:“Elli does not share!(Elli不分享!)”


老师走过来问道:“Share what? (分享什么?)” 女孩指着Elli & Dora说:“They don't share the crown.(她们不分享王冠)”


Elli望着老师没作声,老师看了看周围情况,对那个女孩说:“They had the crown first. Can you please wait until they finish their turn?(她们先有王冠的,你能不能等一下,让她们先玩?)”



然后老师又转身对 Elli and Dora 说:“you can play with the crown for a while, and later share it with other friends, OK? (你们可以玩王冠,不过玩一阵子以后要跟其她小朋友分享,好吗?)”


Elli点头,她和Dora在“装扮角落”又玩了几分钟就出去了,将王冠和裙子布料都留下。


(注: 在这个环节中我们看到,Elli其实保持着她在家里的灵敏性,她能预见到另一个女孩想干什么,并迅速提前下手。她也非常维护她朋友的利益,她抢王冠是为了朋友,而不是她自己。有个细节不要忽视,当另一个女孩告状时,她没有任何声辩,说我先拿到之类的话,这既跟她的性格有关,也有可能是因为她的英文能力不够有关。幸亏老师在这之前见到过她和Dora在玩王冠,就做了一个比较公正的决定。但Elli和她的朋友在这之后没有在装扮角落停留很久,将所有东西留给另外两个女孩,这跟老师说了玩一阵以后就要分享有很大关联,这再次表现出她的敏感细致的特点。)        


Elli大部分时间就是这样和Dora在一起,说中文为主,直到下午4点以后户外游戏,Dora的家长来得比较早,将她接走了,Elli又恢复了一个人“安安静静”的状态。



她选择呆在一片小灌木比较多的角落,静静地看小草昆虫。突然她发现草丛中有一些紫紫的,小小的圆形果实,她将这些小果实收集到旁边的一个木头小桌上,又摆出一个圆形的图案。


正其乐无穷中,三个男孩过来。一个男孩看到Elli的紫色果实,马上说:“Hithat's mine!” (嘿,那是我的!)


说完动手去抢,另外两个男孩见状就跟着抢,Elli将小圆球拢向自己身边,但三个男孩不依不饶地继续抢,最后Elli带着一小撮小圆球跑开。


正好老师喊pack away,收拾玩具了,Elli非常配合地帮助老师收玩具进教室,好像什么也没发生,除了我以外,也没人知道刚才灌木丛边发生了什么。


Elli的故事小结

Elli在幼儿园似乎只跟老师说英文,只跟中国孩子玩,她好像还没有完全融入大环境中。她“安静”的特点背后有种超乎同龄孩子的对周围状态的理解和冷静,她非常聪明,知道怎样使自己快乐,怎样避免与其他孩子冲突,不争辩,不告状。她为自己建立了一个“安静而安全”的舒适圈,在幼儿园里悄悄地,坚强地成长。



人物三:Riana

四岁十个月,澳洲出生,在本地幼儿园学习将近两年。

我见到她时,她已经能够用比较简单但完整的句子表达自己的想法,如“Can I go out to play?” 

Riana是开朗有主见的孩子,喜欢在熟悉的人面前表现自己的技能,如跳舞,唱黄梅戏之类。


Riana 也是本人博士论文的调访对象,见到Riana同样是6年以前,那时她正在上幼儿园大班,还有几个月就要结束幼儿园生涯了。


对于调访对象的了解,我一般是从他们家里开始的。


在一个冬季的傍晚,我去了Riana的家。


Riana是那种让家里显得很热闹的孩子,她兴趣广泛又爱表现。


她从幼儿园回来后就打开电子琴音乐翩翩起舞, 舞得有款有范儿。舞完之后,她要看“春节联欢晚会”的DVD,令人惊讶的是她能够理解那些春晚小品的所有笑点,观看过程中笑声不绝,这也可能是因为春晚小品的幽默在孩子思维水平左右。


更令人惊讶的是晚饭之后,她要表演“黄梅戏”!



她把化妆盒拿出来,开始“穿珠戴花”,身上裹了一些布料,又看中我那天戴的丝巾,用来绕臂,然后袅袅婷婷从窗帘后出场了。


只见她翘起兰花指,蹙眉睨眼,咿咿呀呀哼了起来,真有几分戏曲的韵味。唱罢,鞠躬,回到窗帘后,再来一场,直至十多场。


这是何等聪慧,自信,生命力张扬的孩子!她High热了那个寒冷的冬夜。



在幼儿园见到Riana是一周以后。


进入教室,看到她正在手工桌边做小旗,她拿了一个小棍,然后看着对面孩子身边的一堆红纸,坐在她旁边的老师Veronica问她:“Do you want the red paper?(你是不是要一些红色?)”  Riana点头,老师对Jason说: “Jason, can you please give Riana some red paper?”


Jason给Riana递过一张纸, “Riana,say thank you to Jason.” 老师提醒她,“Thank you Jason” Riana顺着老师重复了一句。



过了几分钟,Riana主动问Jason:“Can I have red paper?” 说完,她俯过身从Jason那儿拿了一张纸,又补了一句Thank  you.  她做了两面小旗,一手一个,心满意足地晃到其它角落去了。          

 

(注:在这一段交流中可以看出Riana开始好像有点害羞,不愿直接跟另一个孩子表达自己的需求,幸亏旁边有个细心的老师察觉到她的想法,帮助她去表达意愿,促成一个完整的交流。经过一个回合之后,她马上现学现用,自己独立再来一回合,这样才过瘾。Riana刚开始的表现好像和在家里表现反差很大,但这也正表明孩子的情绪自控能力可以多么强大!内敛含蓄其实是很多孩子适应新语境的过程,正如很多成人移民的经历一样,不论在国内多么成功光鲜,乍出国外,进入文化和语言完全不同的国度时,都会有一个信心受阻,然后通过小心观察和尝试再重建信心的过程。)


 


孩子自由活动之后老师号召大家Pack away,收拾玩具,然后小朋友都坐在地毯上进行Group time (集体活动)。


大家坐定以后,老师问哪个小朋友今天想表演唱歌?


Riana踊跃举手,老师点她的名,她走到大家前面,唱了一首“Twinkle,Twinkle,Little Star”(一闪一烁小星星),她唱得声音不大,身体有点晃,中间一段词似乎记得不太清楚,就咿咿呀呀像唱黄梅戏一样混过去。



唱完后老师老师表扬她唱得比以前有进步,尤其第一句唱得非常清楚,大家掌声鼓励。


几个小朋友表演唱歌结束后,老师要读故事,在读之前,她对小朋友说:“Today's story is a little bit long, if you don'twant to listen to the whole story, please go to the other mat and play with the puppets quietly.(今天的故事有点长,如果你不想听完整个故事就到那一边的地毯上玩手袋偶,但要保持安静)” 


Riana听故事听了一半果然坐不住了,她悄悄爬到旁边的地毯上和另外几个孩子玩手袋偶。


Riana拿了一个鳄鱼手袋偶,她张开鳄鱼大嘴想要去吓唬人,没想到鳄鱼大嘴被旁边一小朋友冷不丁用一黑鸟嘴咬住,两个小朋友咯咯地笑了,但马上老师的嘘声传来,两个小朋友立刻捂住嘴笑,相互还对着“嘘”了一声。


(注:在这个环节中,Riana活泼张扬的天性是半释放半收敛,她举手要唱歌,释放她的表演欲,但站在台前又有些不自信,于是声音小,身体晃。这体态比唱黄梅戏的气场差了几个等级,可能主要是歌曲中间一段词儿没记清楚。看来还是英文这道坎儿惹的“祸”啊,满满的才华能量就这么压抑了。另外请注意这位Veronica老师,Veronica是大学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有丰富的经验,她对Riana的沐养和支持看起来是不经意的,但不论是鼓励Riana向朋友要东西,还是表扬她唱歌哪里唱的好,都是细致而精准的。她读故事之前就能够预见有些小朋友听不完,事先就为这些小朋友准备了其它有趣而安静的活动,这种给孩子有限选择的安排,表现出这位老师在懂孩子基础上优秀的控班能力。 )



集体活动结束后,终于可以出去玩了!孩子们欢欣雀跃地冲向户外,Riana随着大流出去。



她一会儿跟其他孩子追跑,一会儿找伴儿抛球,玩得很尽兴,突然她在一个大滑梯边看到一个漂亮的黄色发夹,她捡起发夹,拿到一位老师面前。


她对老师说:“This clip not mine (这个发夹不是我)”,  老师看了一眼她手里发夹,对她说: “Can you ask around and find whose clip it is? (你问问周围,看是谁的发夹)”


Riana于是手持发夹,在操场上追着女孩子一个一个问:“Is this yours?(这是你的吗?)”,那些被问过的女孩都纷纷摇头。


Riana似乎不甘心,又走到一群她问过的女孩中再问一次,那些女孩还是说No,突然一个高个子的澳洲女孩说了No以后又改口:“Wait,yes, it is mine, because it's yellow. (等一等,是的,它是我的,因为它是黄色的)”


说完她从Riana手上夺过发夹,戴在自己的头发上。


Riana看着那个女孩说:“Not because yellow(不是因为黄色)”,直觉告诉Riana这个女孩在说谎,而且因为她说了No又改口,而且理由是发夹是黄色,这在逻辑上讲不通,Rinna感觉到这其中的不合理,但说不清楚,说不完全,只能看着那个女孩扬长而去。  



被人夺去发夹的Riana有些失落,她站在操场上发愣,一时不知该干什么,这时那个戴着黄色发夹的女孩又过来,对Riana扮了一个非常不友好的鬼脸,Riana见了低下头,背过脸去。


我忍不住干预了,把那个女孩叫过来,对她说:“Sorry, I don't think this clip is yours. Riana spent a long time to find the owner. It is very unfair to Riana if this clip is not yours, and it is very unfair to the owner who is looking for the clip. Give the clip to Rina please ("对不起,我觉得这个发夹不是你的,Riana花了很多时间去找它的主人,如果这个发夹不是你的,这对Riana不公平,也对发夹的主人不公平,这个主人也正在找她的发夹呢。请把发夹还给Riana。")


那个女孩看着我,犹豫一会儿,将发夹从头上拿下来,递给我。我将发夹还给Riana, 告诉她直接把发夹给老师吧。Riana看着我,感动得要热泪盈眶,说了声:“谢谢阿姨”,然后飞快地跑向Veronica老师跑去。


(注:我作为研究者其实不便参与孩子的行为调节规范中,所以在上集Elli的故事中,我看到几个男孩抢Elli的东西没有干预。这次对Riana的干预也是我研究收集资料中唯一的一次干预,主要是觉得那个女孩的不友好是反复的,恶意的,比抢东西的男孩子性质更恶劣。男孩抢东西是对东西感兴趣,而且Elli以忍让化解,他们也没追Elli。但Riana对这个女孩忍让了发夹之后,她又回来对Riana再次不友好,这就恶意彰显,有些过分了,所以稍作干预,教育一下那个女孩。此外,有些澳洲幼儿园操场比较大,老师的视线虽然可以看到远处的孩子,但确实无法知道孩子之间究竟说了什么,发生了什么,所以户外活动是隐性侵犯性行为高发时段。)


 


卸掉发夹重担的Riana重回活跃状态,她和另一个中国女孩Belinda玩到一起,但她们两人讲话是中英夹杂。



Riana看到一架飞机,大声说道:“Aeroplane, aeroplane, 我坐aeroplane去China”,Belinda马上应答:“Me too, I'll take aeroplane to China.”  


“我们玩China游戏吧。”Riana建议道,“什么是China游戏呢?”Belinda一脸茫然。Riana做了一个兰花指,说:“Like this,你会吗?”Belinda看着新奇,试着翘起她的兰花指…


(注:Riana和Belinda有点像上集的Elli和Dora,只是她们的对话更多地出现了英文,这说明这两个孩子的语言正在从母语向英语迅速转移。再过一年,她们之间的对话可能就完全是英语了。华人的孩子从中文转向英文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语言的转移同时也伴随着文化的转移,在这个过程中,华人家长不应该只是关注我的孩子什么时候会说英语?什么时候英语赶上外国的孩子?而应该更多地关注我的孩子还能够说多少中文?

对于华人第二代,保留一定的中文能力不但是多个语言技能,更是健康的文化归属感的心理素质的培养。


当我录完资料要回去的时候,Riana突然恋恋不舍,抱住我说:“阿姨,你不要走,我还有表演呢。”



我跟她说:“我非常喜欢你的表演,会再来看的”。我说完就匆匆走了,我的研究设计是非参与性观察(non-participant),不能跟她太亲近。


我知道她有如此举动是因为我为了那个发夹帮了她一次,让她幼小的心灵感受到正义被伸张的温暖。看来“伸张正义”的阿姨比给糖的阿姨吃香得多啊!


Riana的故事小结

Riana在幼儿园里完全适应常规,活跃地参加班级的各种活动,她已经能够运用第二语言交流了,尽管还不太熟练。但Riana的才华似乎在幼儿园里没有得到显现,Veronica老师再优秀,也看不懂她的兰花指。


不会英语的中国孩子似乎在幼儿园里无法表现出她们的优秀,他们的绽放期一定是在小学以后,这是令人遗憾的规律。





大总结


三个女孩一台戏到此演完了。这三个女孩都是语言能力超强,聪明伶俐的那一款。她们可爱得各有千秋,但即便聪明可爱如她们,“适应澳洲幼儿园“这出大戏也是不好演的。


我们在她们的戏份中看到快乐伴着艰辛,平静含着忍隐。


当成年人用“北京人在纽约”述说自己移民的苦水时,不要忘了孩子们在西方幼儿园也默默地在啃着一本难念的“小移民经书”,孩子们真的比我们成人更能吃苦,更不叫苦。


让我们为这些孩子的精彩表现喝彩!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吧

原创好文 欢迎分享给身边人




公众号主创者:

胡江波(Helen Hu),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Macquarie University)学前教育系博士、现任麦考瑞大学研究员/助教/特邀讲师,研究方向为系统功能语言学,在如何与幼儿进行有效语言交流的研究领域颇有建树。此外,Helen博士是悉尼"卓越幼儿园" (Creative Learning Preschool)创始人。从事幼儿教育工作20年,其中7年在中国,13年在澳大利亚,有中西兼通的国际视野。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