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教育-195】带上个盘子

2018年03月31日 新西兰教育



2018年3月28日下午,女儿学校图书馆二楼的一间教室里,有二十多位家长和老师。

 

“下面,欢迎新加入的Sherman做自我介绍!”

 

主持的是Nicky女士,她有两个孩子在女儿的学校就读。她是家校联合会(缩写为KFF)的会长,不过,由于几年来的出色表现,她今年将卸任,晋入学校的董事会。

 

介绍执委会新成员是会议的最后一个环节。


在我之前,另一位新近加入执委会的华人妈妈说,在她刚来新西兰的时候,大女儿还没上小学。时光飞转,大女儿现已在毕业班,还有了上初中的二女儿和上小学的三女儿。初来时,有好多不知道的事情,比如去参加聚会,人家说不用带礼物,可到底是带还是不带呢?像这样的事情,Nicky当时给了好多帮助。

 

轮到我发言,我正好接住了她的话茬。

 

我说,“我们刚到新西兰时候,也是有太多的事情不知道,要是能早点认识 Nicky 就好了,她能告诉我 Bring a plate 是什么意思!”

 

听众发出一阵哄笑。Bring a plate 这个梗,几乎让所有新移民中招,就算你母语是英文,哪怕你是从英国来的,都不能幸免。 



Bring a plate 英文字面的意思是“带上个盘子”。但在新西兰,这句话真正的含义是参加聚会的时候带个菜来,也就是说,拿个空盘子来可不行,盘子里面得有东西!通常,如果组织者在发出聚会通知的时候说“Bring a plate”,大家就心领神会地各自去准备了,自己做的,外面买的都行。

 

可初来乍到的人,哪懂这其中的奥秘!有些可能心里还想,“嗯,这次可能摊上个大趴梯,瞧,主人自己的盘子都不够用了!”我可是没少听说关于这带带盘子的笑话,甚至我自己家有次办聚会,都真等来了一位带着空空的漂亮蓝色盘子的客人。

 

我接着自我介绍说,“很荣幸有机会成为KFF的执行委员。刚才Nicky介绍那个小鸽子项目,照片里是第一次活动的情况,有20多位家长参加。可是半年多下来,到上周的最后一次活动,就只剩下组长,我和另一个爸爸,刷完了最后一遍油漆,而我参加了从头到尾每一次活动。我之所以能被Nicky发现并邀请加入执委会,我觉得都是因为我在小鸽子项目中的积极参与。”



 

“我在中国都不刷漆,也不会用那些电动工具我倒是想参与了解新西兰的学校生活,但是新西兰爸爸们会的很多东西我都不会,有时候真是有劲不知往哪用!我想可能好多华人家长,尤其是爸爸们,也想更了解学校和新西兰本地人的生活,但是对学校的这些家长活动不够了解,所以不知道该咋办。”

 

“刷漆可不是我的强项(听众哄笑),Nicky劝我加入执委会的时候,我有点犹豫,除了刷漆,我能做点什么呢?后来我想,如果我能让华人爸爸们更多地了解学校组织的家长活动情况和这些活动能带来的好处,他们很可能是愿意参与的,而这对学校和学生家长的关系促进,对华人孩子们的家庭成长环境也都会有帮助!”

 

我的自我介绍虽然只有短短两分多钟,但反响超出预期,很多在座的委员都不住点头。

 

我提到的小鸽子项目是KFF去年为爸爸们组织的。这个项目是为学校即将开业的低幼园(0-3岁)制作一个大型的带拖斗的木制拖拉机,是孩子们可以爬上爬下的户外玩具。材料经费来源是附近的一家建材商店和一些家长的捐赠,而爸爸志愿者们需要利用五、六个星期天下午的时间,在项目组长的带领下,在学校的工棚一起制作。开幕时盛况空前,我还专门写过一篇文章。(点击阅读)。

 

 

Nicky刚宣布散会,有一男一女两位洋人家长立刻跑到我身边,热火朝天地聊起来,他们对移民的难处和不同文化的碰撞特别有同感!

 

女家长9岁就从英国来到新西兰。后来回到英国生活了十几年,再后又带着两个10岁上下的孩子来新西兰定居。她说,连她这样的都觉得换地方生活会有些地方难适应,更别说像我们华人从东方文化环境来到新西兰,母语还都不是英语的了。那位男家长虽然是新西兰本地土生土长,但年轻时有在英国居住的经历。他发现虽然大家都说英文,但好多意思和英国人的对不上。比如,supper这个词,在新西兰它的意思是晚餐后的一些非正式的轻食,但在英国,它就是正式的晚餐。有一次他被英国的朋友告知要去参加一个团体 supper,他和同去的新西兰朋友穿着膝盖上带着破洞的牛仔裤出现在现场,而在场的其他人都穿得比较正式,搞得他们比较难堪。



 

在新西兰这个多族裔共同生活的国家,族裔之间相互了解和尊重很重要。但刚来时人生地不熟,怎么办呢?像我们这样因孩子的教育而来的,参加学校的家长志愿者活动就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在新西兰,学校都比较重视和家长的关系,一般的学校都有像我女儿学校KFF的家校联合会(PTA),每年都组织一些学校和家长联合的活动,一方面加强联系,增进理解,另一方面也为学校筹集一些额外的运营款项。而这些活动是我了解学校的良好渠道,通过活动我也认识了不少洋人家长,甚至还学到了好多技能。

 

就拿这次的小鸽子项目来说,把一堆摆在地上的木料,剪裁,安装,打磨,上色,这一整套工序做下来,我还真是有不少收获。记得当时Nickly在给全校家长发邮件通知小鸽子项目后,我还特意确认了不需要任何木工技能。是你们说的不要技能的,我就带着一颗积极参与的心就可以了。


这项目的灵魂人物是队长Paul,KFF执委会里一个能人爸爸,他儿子和我的女儿都在12年级。Paul是土生土长的新西兰人,自己的本职业务就是做木工家具,在他的面包车里,有各种我见都没见过的电动木工工具。比如,有一个像是手持的圆盘电锯的工具,可以半分钟内把一个木板上开的圆洞的刺毛的边全部打磨光滑。如果要是用手磨砂纸,得花费不少时间。这些电动工具,包括更大型的一些,都在我参加了几次活动之后,因工作踏实努力而获取了队长信任的情况下,才让我进行了操作,对我是相当新鲜的体验,也是很过瘾的。

 





其实,小鸽子项目说是不需要技能,但比起我参加过的其他学校活动,还算是有点要求的。还有好多更不需要什么手艺的活动,比如,我曾经做过考试的陪考官(参考阅读),配合过老师带学生去游乐园(参考阅读),配合老师带学生去户外人文课(参考阅读),当然最让我津津乐道的还是作为家长志愿者去女儿十年级的野营,火山穿越(参考阅读)。

 

 

回想起女儿来新西兰读书这几年,我自己参加过的学校活动也算不少。我乐此不彼,因为它帮助我深刻体会到和以前不一样的生活,也是我“重活”的一种体验。

 

开头提到的“带个盘子”的梗,从侧面有趣地反映出移民进入新西兰生活环境时会遇到的各种不适应。要想融入一个陌生环境,唯有投身其中。让人欣慰的是,新西兰的学校不仅给学生们提供了很多参与和贡献的机会,还通过家校联合会的活动,让学生家长也可以参与其中。这些活动让参与其中的不同族裔的家长有机会共事、交流,相互帮助,为学校的运营做出积极的贡献,同时,他们了解学校、了解社会,也加强了自己和孩子之间的关系纽带。






作者简介


Sherman Wang - 在外企工作了二十年,曾任全球五百强美资企业中国区服务总监。因希望为孩子寻找更好的教育环境,全家移居新西兰。


Sherman创办了提供教育服务的公司,并在奥克兰理工大学教育系学习,获得教育学士后文凭。


Sherman著有《更好的教育给孩子》一书。点击原文链接了解更多。






联络请留言或发邮件至

[email protected]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