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教育理念如此不同?纽约大学:你们太宠孩子了!

2018年10月22日 EB5美国投资移民


中西方教育理念如此不同?

纽约大学:你们太宠孩子了!


最近,中国的一所大学火了。在天津大学的体育馆,几百个帐篷浩浩荡荡的排列在学校的体育馆,不仅壮观,更让人产生疑惑:这么多帐篷是干啥的???


(图源:天津大学官网)


原来,在9月份的迎新活动中,天津大学的师生们亲手搭建准备了600多个帐篷,这些帐篷颜色各异、整齐划一的排列在学校的体育馆,为的是给送新生家长们提供临时住处。


天津大学已经不是第一次这样做了,连续7年都是如此,除了帐篷,学校还准备了电源、空调、淋浴、饮水机等一应俱全,十分方便。


然而, 每年这几百个帐篷都会“火一把”,也引起了很大争议——


有人认为,认为学校这样做非常人性化,每年新生入学,周围的宾馆坐地起价,有一些远道而来的家长只能在学生宿舍勉强凑合一晚,非常不方便。


也有人不理解,认为学生到了大学阶段,理应具备起码的生活能力,家长这样的行为实在没必要,是溺爱的体现。


(图源:nytimes)


而这样的行为在外国人眼里,却升级演变成为一种误解。


9月23日,纽约时报出了一篇报道,题目为:《欢迎进入大学生活,而你的父母就住在隔壁帐篷


(图源:nytimes.com)


文章把矛头指向了中国的家长们,认为这种现象在中国大学普遍存在,中国学生不具备基础的生活能力,是一群“被家长们宠坏的孩子”。


事实真的如此吗?


 爱的帐篷 


在纽约时报的报道中,天津大学的帐篷被称为“tents of love”,体现了中国父母的溺爱。我们先来看看,纽约时报的报道是如何写的。


以下内容来源纽约时报:


(图源:nytimes.com)


今年秋天开学,天津大学的一名新生杨同学来到学校时,他就已经拥有了全部的生活必需品——冬天的外套、字典、四双鞋、牙膏。


在他宿舍几百米之外的体育馆,他的父母住在地板上搭起的蓝色帐篷里随时待命,给他随时端来几碗方便面,给他买肥皂,给他擦洗宿舍的地板。


杨同学今年18岁,在对他的采访中,他说——


我家在700多公里之外的一个小城镇,我从来没有离开过家,当她在这的的时候我觉得更安全了。我不担心任何事情,我会学着照顾好自己。


(图源:nytimes)


杨同学的母亲丁女士是一位农民,2022届新生家长之一。他们入住帐篷,然后照料他们的孩子安顿下来。


对于学生家长的描述,纽约时报是这样写的——


这些家长们带着一袋袋葵花籽,Hello Kitty的背包中塞满厕纸,在一起探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饺子1.5美元的价格是可以接受的、最赚钱的大学专业、专注学业的时候不应该约会等等。


他们谈论着最好的吃早餐的位置,去哪里买便宜的被褥,他们比较孩子的高考成绩,并讨论如何让孩子进入高薪行业......


(图源:nytimes)


从2012年开始,天津大学开始免费提供“爱的帐篷”,为的是让一些偏远地区的家庭能更容易的参与到“迁入”传统。


如今,这一现象已经蔓延到了中国的很多大学,引起了很大争议。包括一些中国的老一辈的人,他们大多数吃过苦,有的也不赞同那些长途跋涉送孩子上学又住在帐篷里的父母们,认为如今的孩子不习惯吃苦,并戏称他们是“小皇帝”。


(图源:nytimes)


关于帐篷的争论也在网上展开。纽约时报写道:许多中国年轻人是家里第一个来上大学的,采访了很多天津大学的家长,他们之所以入住了帐篷,是因为担心送孩子到大城市上学但负担不起房租过夜


(图源:中国教育在线)


被采访到为什么来送女儿上学,来自江苏省的齐先生说:之所以来到天津,是因为为女儿感到骄傲,她正在实现我的梦想,并且很想看看天津大学是什么样子的。


齐先生在农场长大,他认为女儿这代人比前几代人过得更舒适,但他希望女儿能在离家更远的地方生活,从而变得更加独立。


他们在温室中长大,他们从未体验过真实的生活,他们一直在学习。


夜幕降临时,数百名家长拿着毯子和枕头,涌入体育馆,他们争抢露天看台的位置,在连附近的更衣室里刷牙洗脸。体育馆里回荡着中国各地的方言,很多家长都难以理解彼此。


(图源:nytimes)


来自中国农村的英语老师杨女士,嘱咐她的女儿说,既然上了大学,就要自己学着洗衣服了。她的女儿插嘴道:“我已经知道怎么洗了”。


杨女士自称是“虎妈”,为了让女儿考上一所好大学,她努力工作多年。她曾把女儿送到寄宿学校,每个周末女儿把脏衣服带回家清洗。她说:“我需要在女儿身边来确保她安全快乐”。


(图源:nytimes)


从纽约时报的部分报道中不难看出:中国的孩子是“从没出过远门”、“只知道学习”、“不知道衣服怎么洗”;


而中国的家长却是“来自农村”、“为孩子牺牲自己的一切”、“想永远照顾孩子”。


从几百个帐篷就断定中国的孩子是缺少自主能力、中国家长只会宠溺孩子,对于中国学生和家长来说,公平吗?


 国外父母做的更好么? 


中国有句老话,儿行千里母担忧。


朱自清曾经在《背影》中写过父亲送自己上学的感受:“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甚么要紧的了。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 


(图源:中国教育在线)


在父母眼里,孩子永远是孩子。很大程度上,父母想要看看孩子学习生活四年的环境,确认孩子是不是安顿好了,想必不只是中国父母有这样的心理。


很多人对西方的观念是:孩子18岁就被赶出家门、上大学自己承担学费、父母老了直接送到老人院。


但是这并不是普遍现象,西方家长和东方家长, 在对待孩子方面也并没有那么大的差别。


比如,贝克汉姆在大儿子去纽约上大学时,在开学第一天紧紧跟随,拼命拍照留念,全然不顾别人的看法。


(图源:腾讯)


奥巴马在谈到送女儿去大学的经历时说——我似乎像经历了一场心脏外科手术。我为自己没有在女儿面前流出泪来而感到庆幸。”但在回去的路上,很感激工作人员们假装没有听到我的抽泣声。



与中国大学开学的“父母潮”相比,国外的也有“父母潮”。不过出现的时候不一样,国外大学更注重孩子的毕业典礼。


(图源:搜狐)


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但中国的孩子并不是像报道中写的那样——他们接触不到现实的世界,就像是温室里的花朵一样。


很多学生去大学报道,很大程度上是父母的坚持,而并不是他们缺乏照顾自己的能力。


 中美教育理念大不同 


实际上,国外媒体对对中国学生和家长的误解和偏见很深,但这些只是思想和观念的不同。


就像广大的留学生们:


  • 或许她们在家是不一定是“小公举”、“小皇帝”,但到了国外,却不得不成长为独当一面的巨人;


  • 或许他们在踏上飞机前还“不会做番茄炒蛋”,但到了国外,他们至少谁也不忍心深夜叫醒父母;


  • 或许他们背负诸多误解,但只有他们心里最清楚,自己正在为梦想不懈前行......



而好好学习通过高考改变自己的命运的学生们,为了学习而不得不放弃一些娱乐项目不是错,为了没有时间来体验生活也不是错,为了自己的梦想努力奋斗更加不是错。


在这篇国外报道中,从简单的现象上纲上线,一味指责中国学生没有自立能力,实则是不合理的。家长送孩子上大学无可厚非,孩子要在这里学习生活四年,送过来看看有什么错吗?


这个世界上的东方和西方的相通点,是不论你多大年纪都会牵挂你的父亲和母亲。


在孩子开启人生的新篇章时,父母也在开启着他们的新篇章。不管你信不信,这对于父母来说可能要更艰难.....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连同图片均转载自网络,未能查明具体出处,文章所有权归属原作者。如有侵权,请直接留言兆龙移民或发送邮件至[email protected],我们会第一时间删除,并在后续文章中声明标注。谢谢!

更多文章推荐

索取资料

点击【阅读原文】免费在线评估并索取最新项目资料!40多个移民国家,100多个移民项目,哪一个适合您?这取决于您的移民目的、子女年龄、个人背景、移民预算、资产状况、管理经验等多种因素。想快速知道哪个国家、哪个项目最适合您吗?请尽快来电咨询 010-65226899,或在线填写移民评估表,我们会为您进行专业的评估、精准的匹配,帮助您快速量身定制私人专属移民方案。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