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图看懂中美高考区别: 为何差一分照样能上哈佛?

2015年06月08日 美中国际美国留学昆明分部




附:差一分照样能上哈佛(黄全愈)

中国的高校招生以高考成绩划线,简单明了。分数多少,上什么线,是不是重点线,一分之差,都可能“人命关天”。上没上线,简直是两个世界。

去年我一位朋友的孩子考出个“绝分”,离重点线仅一分之差。朋友“上蹿下跳”,想让孩子的档案能在重点大学录取时抛出来。就这一分之差,孩子最后去了个一般的学校。那些仅仅多个两三分的同学,有些上了重点大学。

朋友一脸的无奈,叹口气对我说:“什么都是假的,一分定乾坤。”

我知道朋友的孩子学习一直都很好,最让人感动的是,她从初中到高中五六年中常常帮助邻居患小儿麻痹症的同学。事很小,但能坚持五六年,这对一个孩子来说很不容易。

我说:“如果是申请哈佛或者普林斯顿,一个坚持五六年帮助他人的孩子,加上平常成绩很好,只是‘高考’少一分,没准儿能上……”

朋友瞪大眼睛,像看外星人似的看着我:“只听说过体育好能加分,没听说过干点好事也能加分……”

高考得什么分就上什么等级的学校,这在中国高校招生中几乎是不变的天条。中国的高考公式是:好的高考成绩→好学生→好学校。但是,在美国能进好学校的“好学生”,并不一定都有最好的成绩,特别是不一定都有最好的“高考”成绩。

中国高校招生以高考成绩为录取的惟一标准,而美国高校招生则考虑多方面的因素:“高考”的考分、平时的成绩,再加上申请者的综合素质,搞的是“三合一”。其实,严格地说,学业表现(包括“高考”成绩和平时的学习)也属综合素质的范畴,只不过为了叙述的方便,暂时“强行”把它们分开罢了。

美国“常春藤联盟”名校在招生中使用的计算AI的公式,是根据“高考”成绩和平时成绩计算的,是呈现在纸面上的、量化了的东西,而综合素质则是隐藏在背后的、不易量化的东西。

哈佛每年都拒收不少“高考状元”,如1996年把165个SAT满分的“状元”拒之门外,理由是什么,就是对这个隐藏在分数后面的综合素质不满意。

像哈佛、普林斯顿这种绝对顶尖级的学校,都公开宣称SATⅠ、SATⅡ和学校的平时成绩非常重要,但还要看申请者的综合素质。我在研究中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越是高水平的学校,越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

哈佛招生院院长在给潜在的申请者去信时写道:“毫无疑问,要进入像哈佛这样的大学,竞争是非常激烈的,既没有人能打包票,也不可能有什么神奇的录取公式。学业表现包括高中的成绩、SATⅠ 或 ACT 和 SATⅡ的考分,对录取委员会来说非常重要。然而,其他的因素,如个人的特长、参与社区的活动、课外活动也很重要。录取委员会会很细致地阅读推荐信和作文。在录取过程中,我们寻找的是各方面都优秀的学生,从而确保每年的新生都是充满活力的团体。

普林斯顿的招生院院长也在类似的信里说道:我们绝不是简单地把申请者的平均成绩和‘高考’分数进行排队,然后从上选到下。如果这样简单的话,我们就不会花那么多的时间去阅读申请材料了……我们也不会照单寻找申请者。更确切地说,在我们阅读申请材料时,我们把每一个申请者都当作特殊的个案来审视他具体的综合起来的能力和成就。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节选自黄全愈《“高考”在美国——旅美教育学专家专家眼里的中美高考》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源于网络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