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参加奥克兰马拉松赛

2015年06月20日 新西兰先驱报



奥克兰大学机械工程系 桑志谦


2014年11月初的奥克兰马拉松赛已经过去一个半月了。本来以为跑完42.195公里的全程马拉松会是一个刻骨铭心的记忆,但没想到在小胡编辑催稿的时候,竟然觉得已经过去了好久好久,甚至记忆都有些模糊了。


要说为什麽我原本会觉得这场比赛会是刻骨铭心的,要从我小时候的体育成绩说起。我从小就是个胖墩,从来没瘦过。“胶东”在小范围里指山东的烟台和威海地区,胶东女性的特点就是贤惠。我妈妈就是一个典型的胶东女性,做饭那不是一般的好吃!而且我的消化吸收的效率极高,吃的东西一点没浪费全吸收了。成年之後还曾经有在大姑家借宿10天长了9斤的记录。所以小时候爬墙上树这类的动作从来都需要借助周围地形才能完成。小学的时候虽然只有仰卧起坐不达标的时候被老师体罚的记忆,但从初中开始,体育课就成了我唯一没有及格的科目。当时跑1000米总是需要5分钟,而且这个成绩非常稳定,一直保持到了高中。与此同时订校服的时候也开始订“特号”了,由我妈量好各个尺寸交给学校再由厂家改。除了跑步之外的其他项目成绩也很差,每次体育考试之前都如临大敌。中考体育考试成绩还少了5分,导致我总分差了统招录取线1分,最後交了赞助费才得以录取。上了高中之後,由於我家是在高考压力数一数二的山东,高二下学期就开始备战高考了。备战高考首先要吃得好,每天早饭午饭在家吃,晚饭在学校吃,上晚自习期间还会吃甜点,当时学校食堂做的鸭尾酥堪称一绝,回家之後还要补上一顿晚饭,之後才会睡觉。在这样的节奏之下体重一路上升,很快就超过了180斤,但在高考的压力之下谁还在乎体重呢。上了大学之後由於在军训的时候瘦了几斤,体育成绩有所起色。因为我上的初中是我所上大学的附属中学,都在大学的操场里上体育课,有一天就在操场上碰见了我的初中体育老师,他跟我说:体育课要是不及格的话跟我说啊,我跟那些老师(指我的大学体育老师)都熟!顿时我就热泪盈眶了,还是母校的老师懂我啊!总之想到这都是些“痛苦”的记忆。


前面铺垫了这麽多无非是想反衬一下我现在能跑完全程马拉松的反差有多大,但这个过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我是三年前带着军训结束之後保持的170斤的体重来到了奥克兰读博士的,在奥克兰这样一个喝水都能长胖的地方我的体重又开始了缓慢的上升。在我刚开始博士第二年的时候突然想我这样一个身材这样一个体重连去Rotorua泡温泉都不好意思去,这样怎麽行。再加上我的Homestay家里出了点变化,把Homestay变成了普通的租房——我需要自己做饭了。於是懒得做饭就乾脆不吃,每天就只吃早饭和午饭晚饭之中的一顿,再加上一点简单的在家就能做的运动,算是减肥的第一步。体重开始下降之後很快就得到了小夥伴们的正面反馈,非常开心。减肥的第二步就是开始运动。新西兰不愧是户外运动的天堂,空气新鲜丶风景优美丶设施完善,更重要的是运动氛围非常好。在这样一个人口低密度的城市里,遍地开花的健身房总是不缺人气,周末的路上随处可见拖着船要出海的各种车辆和装备专业的骑行者,海边也有各类水上运动爱好者的身影。本来在心情烦躁学不下习的时候是靠上网打三国杀消磨时间的,有一天突然想为什麽不去学校旁边的Auckland Domain跑个步呢,於是就这样跟跑步结了缘。後来进入雨季之後就改到健身房里跑,基本上每天都要跑40分钟,大概六七公里的样子。

报名马拉松一开始也是受了别人的蛊惑。去年的时候听到小马同学参加了马拉松而且还跑完了,感觉她简直是神一般的存在。今年要报名的时候虬哥说他办公室的美国哥们原来很胖,但训练一下都跑下来了,我们可以把他的训练计划要过来一起练一下。这真是个好主意!而且还有一个十分吸引我的地方是,全程和半程马拉松的路线要经过北岸大桥。北岸大桥作为一些走马观花旅游团的游览项目,风景还是极好的,但是只能坐在车里看啊,於是我连广告词都想好了:“你想用双脚丈量北岸大桥麽?”不过一去官网报名就傻眼了,半程马拉松已然报满了……看了一下全程马拉松的公里数,42公里,不敢想。後来想起了Deadline就是生产力这句话,有的时候人就是要逼自己一下的,大不了跑完北岸大桥之後就退赛嘛,於是报全程。


接下来就是备赛了。首先从最简单的购买装备开始,买了一块带GPS能显示速度丶里程和心率的手表,後来发现跑马拉松测心率没什麽意义。然後就是练跑步了。因为之前从来没有跑过超过8公里的距离,所以先从在跑步机上跑10公里开始,这是一个好大的突破啊,以前敢想像我能跑10公里麽?再之後就是在户外跑,从奥大沿着滨海的Tamaki Drive跑到Mission Bay再回来,大约15公里。在户外跑跟在跑步机上跑感觉很不一样,而且不会那麽枯燥。第一次跑完的时候成就感爆棚,竟然突破15公里了!跑下来之後腿和脚都疼了好几天,第二次再去跑腿脚还是疼了好几天,只不过换了地方疼。再下一个目标就是20公里了,差不多从奥大跑到St Heliers Bay再折返,跟真实的路线重合。第一次跑下来的时候腿都软了,体力跟不上了,这是我头一次体会到腿软的感觉。第二次跑的时候就悲剧了,15公里之後右脚就疼得没办法,怎麽拉伸都不行,当然疼的地方又换了一拨。到了第二天丝毫没有好转的迹象,就去看医生,诊断为一条肌腱拉伤了。医生也没什麽好办法就只能且养了。这时候已经是十月初距离比赛日只有一个月了,想到伤筋动骨一百天这句话不禁悲从中来,难道头一次参加马拉松就要成为炮灰了麽。不过好在10天之後通过逐步的恢复性训练基本好了,而且发现受过伤的地方支撑的力度比没受过伤的左脚要好很多,果然是No pain, no gain.


很快就到了比赛日,赛前经过试验准备了能量胶,解决了体力的问题。还买了弹性运动胶带希望能给腿脚一点额外的支持。一大早虬哥的室友Derek就把我们送到了比赛的出发地,想到之前做的这些准备,还有小夥伴们并肩战斗,真的是自信满满!出发之後慢慢看见了各式各样的参赛者,除了玩Cosplay的,印象最深的就是不止一个的老年人,佝偻着腰感觉走路都不利索,心想他们肯定是来打酱油了,国内这个年纪的老年人可能都不怎麽出门了。沿路上不时能看见热心的街坊邻居全家出动给我们加油,快跑到北岸大桥的时候看见了一支打击乐乐队,本来是他们给参赛者鼓劲的,结果大家都在为他们鼓掌,互相鼓励和欣赏的感觉真的很好;下了北岸大桥之後又见到一队敲锣打鼓的人马,不过明显就能看出是一家子人自发来加油的;在Britomart还见到一个华人大叔拿着用中文写的“一路有你”,超级有爱。这些热心的围观群众真的可以给人力量。

前面的半程跑的真是无比顺畅,腿脚一点都不疼,而且体力完全没问题。通过我手表上的数据,跑进4个半小时是一点问题都没有啊,还幻想了一下努把力跑进4个小时!但我显然小看了全程马拉松,从25公里开始,腿就有抽筋的迹象,通过放慢速度调整姿势还可以控制。但过了30公里之後,抽筋就变成了常态,当我想停下来拉伸一下的时候,发现另一组肌肉又开始抽筋,这是在以前的训练里从来没有出现过的。於是乎跑也不是停下来也不是,只能小碎步地一点点向前挪动。在这期间就被各种超越,其中就包括了好几个老大爷。本来一回头後面满满的参赛者,到後来一回头後面没多少人了。从最後的统计数据看,大概有500个人超过了我。都说马拉松到了30公里的时候才是真正的开始,此言不虚!在这时候体力完全跟得上,就是腿脚不给力啊,心率也显然一直都很低,还是之前练得太少!快到终点的时候,眼看着就要超过5小时了,尝试了一下竟然还可以冲刺。顿时就有些後悔,原来还是能跑得更快的,之前是不是太娇气了。最後赶在5小时之前冲过终点,并趁机一鼓作气超过了一直在我前面跑的一个老大爷,之前还是太小看他们了。


跑完马拉松之後就爱上了跑步,之後又沿着Tamaki Drive跑了几次Mission Bay,轻松愉快。在以前从来不敢想自己能随便一跑就15公里,现在却成了近似日常的活动,甚至42公里的马拉松现在也在渐渐地被淡忘,也许这就是成长吧!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