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知》

2015年03月28日 加拿大读书会



早就知道米兰昆德拉在文学界颇有分量,但不是因为米兰昆德拉的名气才读的,看这本书也算是意外。只是在图书馆闲逛时,随心瞥到这个不拘一格的名字,“无知”,然后便被书名吸引。原由好像有些肤浅,但很纯粹。的确。有时候我觉得其实每个人都是无知的,只是碍于身份、碍于强烈的自尊和自大,没有人承认,也没有人提及。所以几乎看到书名的那一刻,我就爱上了这本书,爱上了这个作家。

《无知》是本小书,总共二百多页。几乎是一口气把它读完的。书中描绘了留法的捷克人伊莱娜战后回乡之后的心理情感落差,极尽心思细腻,深入战后创伤的边边角角,而又不带任何怜悯斥责的口吻。就是像品一杯茶一样,享受着书中所阐述的主人公心理所有的感悟。她那被遗失掉的,被改变的,冷漠的一切。

作者对于战争或者周围人的谴责,是不漏声色的,深入肌理的。读完之后,也是让人沉浸其中不能自拔的。每一句话都平淡似水,却又直击心灵。比如“他生命中短暂的一章算是结束了,没有什么后来,没有什么结果,被遗弃在阴暗的书架上,和其他被遗忘的东西放在一起。”好像这是一个生命体的正常状态,没什么大不了,但是细想一想这种被定位了的正常,其实还隐藏着某些弊病,对于群体可能无关痛痒,而对于个体就可能是举足轻重的。不过这又能怎么样呢,总之,人都会遗忘。也许有一天遗忘到连遗忘是什么都不晓得了。

的确,他的文笔力透纸背,哲思深邃。而我更喜欢他无垠一样的想象力,像是在太空遨游,哪怕是苦难,是怜悯,是无人问津,都残存着一种未始的美好。他那一句,“在某些夜晚,空气是那般温柔,脆弱的仿佛人们赤脚走在比例碎片上。”虽是寒表刻薄,却又含有一种美丽在里面,不是直愣愣的冷血。还有那句关于生命的描述,“人的生命之短促使天空成为一个黑罩,人的脑袋总是要撞得粉碎,重又落回凡有生命的一切都在吃,也有可能被吞噬的地球上。好像我们都在一个培养皿里,被安排了吃喝玩乐,所有的实验完成以后就被不知道是怎么的人物又被安排掉了死亡,被黑洞吞噬在无声的时光里。

总之,好像,在他的笔下什么都是美的,是令人怜惜和爱护的,是有独特思想而又被湮没在人群深处的。

另:本书的翻译许钧是国内法语翻译界很有名的一个教授。

附赠书中米兰昆德拉平实笔触暗含深刻哲思的段落:

捷克最感人的情话是:我不能承受你不在身边的痛苦,不知情所造成的痛苦。

任何预测都会出错,这是赋予人类少有的确证之一。

嬉笑中带着阴险的热忱

他们两人就这样被归了类,贴上了标签。人们评判的标准,便是他们对各自标签的重视程度。是的,大家竟然把这夸张的叫做:忠于自我。

在这种无处不狂欢之潮中,他的躯壳在马路上游荡,无依无靠,无人关注。

如果往事不能在与朋友的交谈中被一而再、再而三地提及就会消失。

如果说大家尊敬你的话,绝不是因为你生活艰难,而是看到你身边有个有钱的男人。

在他离开的这些年,一把无形的扫帚扫过了他年轻时代的景物,抹去了他熟悉的一切。他所期待的重逢场景没有出现。

生活失败者总是对罪人穷追不舍。

国之不国,民之不民。

一旦脱离了感情,肉欲便蔓延成无边的沙漠,人会在那里忧伤而死。

受虐记忆的规律:随着自己的生命坍塌在遗忘中,人就会摆脱他不喜欢的东西。从而觉得更为轻松,更为自由。

往往在年少时,过去生活的历程微不足道,人的怀旧之情才是最为强烈的。

斗争一结束,人们纷纷声讨过去,追捕罪犯。然而谁是罪犯呢?人人都在追捕罪犯,人人也都成了追捕的对象。

对于一个少年,未来是一种遥不可及、抽象虚幻的东西,他并不真正相信。

大凡伟大的浪漫诗人,除了都是伟大的爱国者,还都是伟大的酒徒。

事实存在的原来模样都已不复存在,它的还原是不可能的,不管约瑟夫怎么想贴近真实,他都不能声称他的插曲与他真正的经历是一模一样的;他知道,这不过是对遗忘进行包装后的仿真。

一个人对于另一个人的回忆,往往多于对方对他的回忆。首先是因为记忆能力因人而异,还因为他们对于对方的重要性不一样。

人们回忆起的过去没有时间。不可能重读一本书,或重看一遍电影一样去重温爱情。约瑟夫的妻子死了,没有了任何物质和时间的维度。

在这个世界上她无法向任何人倾诉,因为人人都在蹦跳,都在舞蹈。孤独:独自穿越生命而不用人关心;说话不用人倾听;经受痛苦而不用人怜悯。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