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惊现真正的和尚,震撼!

2016年01月16日 英国留学中英网


  ---------------------------------------------------

  

  (大悲寺僧众行脚途中)

  这是一个令人尊敬的僧团,

  这是一个严持戒律的僧团,

  佛陀戒律在此得以充分体现,

  从这里开始的故事感动着人们!

  

  辽宁海城地区的“大悲寺”,在中国大陆不设立功德箱的佛寺院之一,全体僧人持金钱戒律,日中一食。每年在4月8,7月15两次皈依。皈依居士必须背会《心经》《大悲咒》,才发给皈依证书。僧人每天早上2点钟起床,10遍楞严咒,下午2个小时读诵戒律,每天休息时间4个小时。保持佛陀制度,每年8月15开始行脚。行脚途中托钵乞食。寺院里戒律严谨,僧人威仪具足!佛陀戒律在此得以充分体现!

  

  大悲寺常住要求:

  1、不捉金钱戒

  2、日中一食

  3、行脚。

  4、乞食。(度化众生)

  5、不接客僧礼。

  6、一切供养归常住。

  7、三衣钵不离身(十八种物齐备)。

  8、不化缘、不求人。(有求皆苦,无求苦才逐渐息减。心不攀援方能人心死道心生)

  注:在本道场修行者,要求做到,听话、干活!

  

  佛陀弃太子位,出离皇宫,衣尸布,食乞食,卧草铺,建立比丘僧团,制定四众弟子清净戒律。律定僧人吃乞食,一日一餐,穿粗布坏色打上补丁的百衲衣,不准手触金银,不准听歌观舞,不准戴金银珠宝首饰,不准戴花涂香,不准坐高垫大床,不准住超过一方丈的大房等等。上述佛陀的生活方式和对出家僧人的要求都充分体现了一个离贪离欲的高尚道德原则!

  不由的使我想起了经典所记载的,世尊曾力辩外道使其一一折服,外教一婆罗门对世尊言道“此时我无奈何于你,但千年之后我的徒子魔孙将会穿上你们的衣服拿上你们的经典、衣钵,混入你们的队伍来将佛教彻底摧毁。”世尊听罢,默不作声,黯然垂泪。

  关于大悲寺的一些事情:

  1. 一位僧人从五台山行脚回辽宁,2个多月时间。为遵守戒律不住旅店,(他们也没有钱,都是持金钱戒律)在乡下柴草垛、树林、桥洞过夜。中午托钵乞食。路过繁华之处,目不斜视,低头观自在。走出好远,后面有人大声说道:“看啊!那才是真正的出家人,连头都没有抬一下、、、”到某家乞食,一老头抬头不说话,掏出5元钱,递了过去。僧说:“出家人不要钱,素饭菜就行。”老人的手一时收不回去,愣愣的发呆之后,大喊一声:“快!多盛点饭”。

  

  

  (化缘回来的食物全部拿出来平分)

  2.寺院里的僧人外出在火车上,如果遇到身边、周围座位有女士,当即离座而去。到车厢交界处。感动服务员,主动调换座位,保证僧人身边都是男众。而且端坐一宿,日一餐!感动很多不信佛的人,主动给钱、给物供养。当听说出家人有不摸金钱戒律,不要钱。用他们的行动,使整个车厢的人为止震动,感叹、敬佩!当知道眼下的僧人是个画家出身,深渊的学识。并非,生活的挫折所迫而出家,彻底对佛家思想、僧人有了新的认识!

  

  (行脚途中)

  3.这里的僧人持金钱戒律、日一餐,是不是标新立异?”师答:“戒律有明确规定,不让收某某之类的供养,就是不捉金钱戒律。日一餐,也是戒律规定的。不是什么标新立异,我们要坚持的就是佛陀戒律。不守戒律,就是魔。只有魔不喜欢佛陀戒律,来任意的破坏!这也是,目前曲别是否是真正修行人的标准。他说的法再好,不守戒律,魔头一个、、、吃得越多烦恼越多、妄想也多,很多疾病都是饮食上来的。你吃多了还能够打坐吗?呵呵,怎么样,感觉到了吗”。

  

  

  4.在大悲寺看不到盆子里面有动物的图案,问原因,师答:“一切众生我之父母,怎能够不尊重”。大悲寺用的鼓,僧人把原先动物的皮,拿掉埋入土中。在点点滴滴中,都能体验戒律、慈悲心的存在。为什么要如此,僧说:“以戒律为师,不是在嘴上,而是在行动上。不守戒律就是魔,只有魔不遵守佛陀的戒律,来破坏......”

  

  (慈悲埋众生)

  5.妙祥师父在行脚的途中,遵守戒律不住旅店,在树林、桥洞、过夜。有一次,在农村一户人家的草垛边,有弟子拿了些草,给妙祥师,师勒令其送回。一次乞食中,弟子乞讨的饭掉到地上,满是泥土、沙石,就直接倒在旁边的鸭子食盆中,想给鸭子吃了。师知道后,马上到鸭子食盆中捡起来,用水洗后吃掉。说:施主的供养,给他们种福田,当知道因果

  

  

  (行脚时天桥下住)

  

  6.多次问方丈妙祥师父修行的过程,其说很惭愧,就不再说了。后来得知,打精进佛七120不躺下(困了,就用一块木板垫到后背,靠墙站立。等刚要入睡,木板掉下来,就继续);念佛七,80天不起身,不躺下......在本溪茅棚闭关3年。在闭关期间,有徒弟前来,走到山腰捡到一个木棍,用来做拐杖。师父在关中,写下纸条,让护关人,前去迎接,并转告来人,把木棍放下。

  

  

  (行脚途中休息缝补剃发)

  7.一位在大悲寺住了多年的居士告诉我,师父们的持戒精严撼动了不知多少官员、大款。有的跪在师父前要供养金钱,师父说不要。想供养师父几座殿宇说可以派驻多少现代化工程车辆来施工,师父说自己的弟子能盖。师父是想多给弟子们一些造寺院的机会来修行锻炼,来积攒出家的福报资粮呀。听了这些泪如雨下。

  

  

  8.植树造林 零九年春,居士供养了近两万棵树苗。有的是抗旱耐寒树种,很适合种在水库对面寺院承包的荒山上。各地居士闻讯后,纷纷自发组织起来到寺院栽树。近一点的居士有海城的、沈阳的、大石桥的,远一点的有本溪的、辽阳的,更远的有秦皇岛的居士等。还有下院道源寺尼众,也特意挤出时间来大悲寺栽树。近两万棵树苗,没几天功夫就栽完了。树苗长在山上,善根深深扎在居士信众的心里。这两万棵树苗对荒山的绿化,局部环境的改善将发挥长远的影响。

  

  

  

  (居士不够的情况下,下院道源寺的式叉摩那、沙弥尼和居士来植树)

  9.大悲寺僧人都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大部分是大学生,出家前有的是医生,有的是记者,有的是工程师。大鸟居士创办的解脱之路网站,8个版主中的5个已经出家,2个在寺内接受出家前的考验和学习。他们出家可不是看破红尘、也不是因情感受挫,而是实践自己的信仰......

  

  10.居士向当家师父反映:“某居士供养您们的棉被都是垃圾棉花作的,不保暖,而且不卫生、、、”当家师:“僧人必须接受,不得更换,当知因果。除非在有居士发心给与更换,否则用坏为止......”

  

  

  

  

  

  (行脚时风雨雪闹增定力)

  听话、干活、我执:

  在大悲寺修行要做到依教奉行听话、干活。听师父们的话,听常住的话,干的活多种多样,卫生、木工、钢筋、瓦工、挖沟、铺管、做饭、保安、烧锅炉……总之叫干啥就去干啥。

  听话是在教你去除我执,干活干得很累是为了破你的身执,什么活都让你干是让你放下不贪恋,干活进度的随机改变是告诉你无常,斥责是为了修忍辱破烦恼,夸奖你再打击你是为了去骄慢,彼此无语是少造口业,低头干活是念佛持咒摄心不见他人过。觉悟一开,烦恼顿失不再枯燥,心境一变,天地宽阔法喜充满。干什么活都觉有意思,可能初修行的人就应该找到这种乐趣吧。

  

  

  在大悲寺有多高的文凭是不值得夸耀的,没有人会在乎你的学历。这里比的是智慧,比的是发心,比的是勇猛精进。世间人常常错误地认为有文化就是有智慧,其实知识和智慧已经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智慧只依本性,知识要攀外缘。古代两者间还属近义词,古人读书始终围绕道德、伦理、做人,道德伦理始终不离本心。而现在的知识多与道德无关故有学问的人往往我执很重,看不起没有文化的人。没有文化的人却心性纯朴往往做出惊天动地的智慧善举,让知识分子无地自容。有智慧的人不会在乎穿什么样的衣服,吃什么饭菜这些有知识人在乎的外相。如同这里的坡头居士在俗人眼里都是破衣烂衫,蓬头垢面,有知识之人多惶恐避之如见爱滋非典,而这环境恰恰是智慧者追求的清静无为。智慧者追求的是灵魂的进步,欲望和烦恼的减少,对佛道的坚信和实践。所谓近朱者赤,大悲寺外请工人(民工)的智慧都很高,有的工人干着干着活突然想明白了,就皈依佛门,还有的还受了五戒。能认识到什么叫智慧就会放下我慢之心. 僧人们出坡你不会看到有人偷懒,年轻僧人自不用说,一些重活老僧人干不了就在一旁干些帮忙的轻活。居士们也个个能干,干起活来默不作声,轮到谁都会主动去干最累最难的活,令人赞叹。有些住了年头长了的居士熟悉各类工程机械的使用,让人敬佩。

  听话干活在我看来完全是针对现代人最好的法门。因为现代人是我执空前泛滥的时代。生活在一个物质空前繁荣,精神却空前堕落的奇怪历史时代。自西风东渐,文化运动以来,百年屈辱历史的罪魁被栽赃到道德文化体系上,完全忽略中华文明体系几千年独步天下的历史功绩。古老而又悠久的优良传统被逐渐打破,人们不再相信“头上三尺有神明”,为追求私欲人们告别良心的束缚,道德伦理被束之高阁,宗教蜕化为学术、邪教。打开报纸网站,无不在诲淫诲盗,渲染金钱。理性的闸门一破,泛滥的洪水光天化日之下肆无忌惮为所欲为。释涤华禅师在《金刚经注解》中提炼出精华中的精华就是三个字“无我相”……

  能在金钱物质横流、人伦道德低下的现在,还能够有如此的道场,法界众生的福气、正法驻世的象征!戒律就是佛,佛就是戒律。大悲寺没有名气,也不搞名气,脚踏实地的,遵照佛陀的戒律,以自己的行动,感化着有情,续佛陀慧命。

  百丈清规丛林要则二十条:

  丛林以无事为兴盛,

  修行以念佛为稳当,

  精进以持戒为第一,

  疾病以减食为汤药,

  烦恼以忍辱为菩提,

  是非以不辨为解脱,

  留众以老成为真情,

  执事以尽心为有功,

  语言以减少为直接,

  长幼以慈和为进德,

  学问以勤习为入门,

  因果以明白为无过,

  老死以无常为警策,

  佛事以精严为切实,

  待客以至诚为供养,

  山门以耆旧为庄严,

  凡事以预立为不劳,

  处众以谦恭为有礼,

  遇险以不乱为定力,

  济物以慈悲为根本。

  

【版权申明】以上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我们对原文作者深表敬意。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