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研究:如何才能做出120%正确的选择?

2016年04月22日 生命真谛


每时每刻我们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几乎每个问题都需要决策,而每个决策都可能会使你今后的生活变得不同。




“我应该在大城市发展,还是回老家?”

“我应该打工还是创业?”

“我应该先结婚还是先挣钱?”

“我应该……还是……?”


1
对问题进行定义


【案例】

关上你的窗帘


据说美国华盛顿广场有名的杰弗逊纪念大厦,因年深日久,墙面出现裂纹。为能保护好这幢大厦,有关专家进行了专门研讨。


最初大家认为损害建筑物表面的元凶是侵蚀的酸雨。专家们进一步研究,却发现对墙体侵蚀最直接的原因,是每天冲洗墙壁所含的清洁剂对建筑物有酸蚀作用。


而每天为什么要冲洗墙壁呢?是因为墙壁上每天都有大量的鸟粪。


为什么会有那么多鸟粪呢?因为大厦周围聚集了很多燕子。


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燕子呢?因为墙上有很多燕子爱吃的蜘蛛。


为什么会有那么多蜘蛛呢?因为大厦四周有蜘蛛喜欢吃的飞虫。


为什么有这么多飞虫?因为飞虫在这里繁殖特别快。而飞虫在这里繁殖特别快的原因是这里的尘埃最适宜飞虫繁殖。


为什么这里最适宜飞虫繁殖?因为开着的窗阳光充足,大量飞虫聚集在此,超常繁殖……


由此发现解决的办法很简单,只要关上整幢大厦的窗帘。此前专家们设计的一套套复杂而又详尽的维护方案也就成了一纸空文。


2
“事前验尸”法


【案例】

多用了6年


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曾经组织了一个团队,其中包括几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希望就《判断与决策》设计课程内容,并准备编写一本完整的教材。在正式开始之前团队曾对教材完成需要的时间做过评估,在场的团队成员大多数预估两年左右完成,最低估值为一年半,最高估值为两年半,真实的是这本教材8年后才真正的编写完成。


丹尼尔·卡尼曼问了课程编制专家希莫的“外部意见”,询问了大多数同类教材完成所需的时间都是多少,希莫回答“没有一个团队是少于7年,最多用了10年时间,而且大约40%是失败的。”


包括丹尼尔·卡尼曼在内,当时的团队受乐观情绪左右,认为自己团队会是个意外,其他同类教材完成所需要的时间不用作为参考,而事实却正好相反,他们最终比原计划多用了6年的时间,才完成编写工作。其它大量工作计划和投入都受到了影响。所以,决策时不要过分乐观,运用“事前验尸”法才能更好地做出正确决策。


3
旁观者视角


【案例】

圈内人视角


一位新产品开发团队的负责人,已经精心策划好了为期6个月的计划;无论是原始设计、消费者测试还是样品,都让你信心满满。


而且仔细地规划了管理团队最佳方案所需的一切,以及预期取得成功的原因,上诉做法正是丹·洛瓦罗和丹尼尔·卡尼曼所谓的“圈内人视角”。


这种视角通常会导致对现实过于乐观。跳出圈子看问题——如果你置身事外,面对同样的风险,会给予别人何种建议?旁观者视角能弥补圈内人视角的不足。


旁观者视角还能防止“计划谬误”。计划谬误指的是在失败几率很大的情况下,人们侃侃而谈假如大获成功将会如何。


4
寻求广泛建议


【案例】

目标清单


一项研究中,研究者让MBA学生列出他们的实习目标。多数人提到了七八个目标,比如“让我在寻找全职工作时更有竞争力”,“开发我的领导力技巧”等。


然后他们看到了所有人目标的总清单,并被询问还有哪些目标适用于自身情况。结果是,学生们的目标清单扩充到了原来的两倍。当参与者后来为他们的目标打分时,那些受别人启发设定的目标比他们自己最初的目标得分要高。


5
“消失选项”


【案例】

是否相信直觉


假设你正在评估一位应聘驻国外办事处负责人的求职者。从履历上看,面前的人是迄今所有参加面试人选中最合适的。她应对如流,没有任何过失,社交技巧也轻车熟路,但就是让你感觉哪里有些不对,可你又说不上来到底错在哪儿——仅仅是一种直觉。你到底要不要聘用她?


你可能会遵从直觉,放弃录用她,一直以来你的直觉都很准。当在管理决策课程上描述如上情景时,多数高管表示都是这么做的。可问题是,除非偶尔违背直觉,你从未真正考验过自己直觉的对错。如果你从未看到不凭直觉办事的结果,你也说不准到底直觉是否帮你做出了正确选择。


转载自:微信公众号“销售与管理”(Marketing360)

作者:许晓薇 


欢迎踊跃投稿!我们会给予一定的报酬!请直接留言至微信公众号,或发送稿件至[email protected] (注明“生命真谛”栏目)



关注“生命真谛”,思考生命的真正意义:

生命真谛

微信ID:TrueLife_Acnw
长按二维码关注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