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顶级名校本科教育相比国内有哪些不同?

2016年04月25日 美国留学那点事


文/徐小白(授权转载)

微信号: xuxibai_public


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的本科教育之所以与众不同,在全球享有极高的声誉,其秘密全在于两校独有的tutorial学制。以牛津大学为例,一个学年分为三个学期,每个学期有八周,讲授两门课。所谓tutorial,就是在每周例行的lecture(即大课)之外,再给每门课指派一位专属的tutor(姑且译为导师),由他为学生布置阅读书目以及每周的论文题目。学生需要完成一篇2000到2500字的论文,并在这周的讨论课上(通常是一对一或者一对二)与导师进行深入讨论。


Tutorial学制看似学时很少,每周不过两堂课而已,加上大课也不超过五六个小时,但实际上对学生的要求颇高,没有一定的天赋、思想和努力是很难招架的。比如我讲授的《中国的政府与政治》,仅书单就有洋洋洒洒二十多页,总计四五百项,而且其中没有一本是教科书,全部都是大部头的专著或者顶尖期刊上的学术论文。为了写好每周的论文,学生不仅需要阅读书单中的文献,还需要扩展发掘其他资料,从而训练自己查找文献、快速阅读以及归纳总结的能力。由于论文没有标准答案,必须经由独立思考和批判思维形成自己独特的观点,再通过严谨雄辩的论文表达出来,因此必须具有相当的思辨和写作能力。此外,每周的讨论课都像一场迷你的毕业答辩, 学生必须快速应对导师的各种质疑,这就训练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在这种学制下,偷懒的学生很难逃过导师的法眼,只需要几个问题就会被问倒。而临时抱佛脚或者抄一篇论文了事的做法更是完全行不通。我的一位美国学生对我说,她一学年上了40多堂讨论课,阅读了数百万字的文献,写了40篇论文,总计400多页12万多字。可以想象,以这样的强度训练三年,她将有多么大的收获和提高,思想的深度将达到何种程度。


很遗憾,我的本科并不是在牛津剑桥读的,而且当时学的专业是物理,虽然也有讨论课,但和国内的习题课并无大异。来牛津读政治学硕士后,终于接受了tutorial学制的魔鬼式训练,好容易熬过来进入博士课程,有了“蹂躏”本科生的机会,在四年中为八位学生讲授了《中国的政府与政治》。我在与学生的讨论中收获良多,也感谢他们的理解和支持,希望在他们的眼中,我这位小“导师”做得还算称职。


以下便是我讲授tutorial的一些心得。


开宗明义来说,tutorial的目的就是使学生学会如何自主地思考(thinking for oneself)。换句话说,至少在政治学领域中,tutorial不是为了向学生传达某些信息或者灌输某种观点,而是为了引导学生通过探索、发现、分析、批评和比较来形成自己的观点,并通过写作和辩论来捍卫自己的观点。


作为导师,在开学前与学生会见面是十分重要的。我的硕士导师就不重视开学前的指导,或许他以为我们都是牛津嫡系部队,结果是让我走了不少弯路。其实,很有必要在学期开始前就帮助学生了解tutorial学制,特别是如何更有效地读书、思考和写作。其中重要的几点是:


不破不立。政治学难免带有意识形态色彩,因此需要破除学生可能存在的固有的偏见和意识形态式的思维。这种偏见常常是潜意识的,如果不加思考和批判,写出来的文章很容易沦为宣传部通稿。对东西方的学生来说都是如此。因此在开学前,就要特别提醒学生在阅读文献时不要被作者牵着鼻子走,落入文献的叙述框架中。在读到标签类的表述时要警惕,要思考其语境和适用性。告诫学生不要根据先入为主的看法或者社会上所谓的“主流看法”妄下结论,对待每个问题都要从零开始。不要带着答案去书里找证据,而是要从证据中得出答案。


在写作之前,应当认真审题,花一些时间思考论文题目,确定讨论的语境,定义其中的专有名词,考虑从中引申出来的问题。社会科学中99%的问题都源于定义和表述的不清。比如“民主”一词在不同的语境下就有不同的含义。我所出的论文题目有时会刻意埋下陷阱,所以我会告诉学生,请大胆地质疑题目本身的问题,如果题目不妥,甚至可以进行修改使之成为恰当的,可答的问题。


在思考政治学的问题时,牛津的风格和美国文理学院的风格有很大差异,最忌讳“一方面如何、另一方面又如何”或者“这也有些道理,那也有些道理”式的“和稀泥”。牛津追求的是在全面把握一个问题的同时,由一点切入,向下纵深,对一个清晰明确、哪怕有些偏颇的观点做出雄辩式的论证,因为tutorial训练的是思辨过程,而不是如何做和事老。这一点除了每周进行大量的阅读和思考外,实在没有其他捷径可言。


论文没有标准答案,导师也不应干涉学生的观点。tutorial注重的是学生进行了怎样的理论思考,又是如何组织各种相关证据来支持其观点的。任何一种观点,只要论证充分都可以被接受,都应该得到高分。从这一点来说,书单中的经典著作不是用来顶礼膜拜的,而是用来批判的,而且是要狠狠批判的!切勿迷信文献。在辩论时所有人与前辈的权威、大师都是平起平坐的,不必害怕自己的观点幼稚。


就论文写作而言,虽然不必写成八股文,但也需要有明确合理的结构,因为写作反映了一个人的思维过程。学生易犯的错误包括(1)论点不明,写了半篇依然不知道自己想说什么;(2)论据和论点没有关联,往往是由于阅读时看到了很有趣的事例,于是都罗列上来,而不知不能支持论点的段落,再精妙也是废话;(3)结构混乱,穿插各种莫名其妙的文字,在词穷的情况下不断重复观点,却拿不出例证。其实,要在2000字内对一个问题做出深入讨论谈何容易,最好是先打提纲再填充材料。不可随写随想。几乎每个学生都想不打腹稿一气呵成,结果必定写得一塌糊涂。四天阅读,一天思考,组织材料,撰写提纲,最后一天完成论文是比较合理的安排。引用注释必须规范,以养成良好习惯。不引用不列参考书目的一律减分,抄袭者直接不及格。


在讨论课中,一些导师会让学生通读论文,这是较为传统的做法。我通常以对话开始,询问学生一周来读书写作的心得,并给他们几分钟对自己的观点做出陈述,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无论自己观点如何都要和学生唱反调,但不是一上来就直接否定学生的观点,而是发出一连串苏格拉底式的提问,这一方面是要打乱学生的阵脚,看看他们能不能“临危不乱”,那些平时偷懒的学生,此时就会败下阵来;另一方面则是锻炼学生自我质疑和自我批判的能力,引导学生发现论述的漏洞以对自己的观点加以修正和完善。不过,这可是“高风险”的做法,如果遇到有备而来的学生,就可能演变成“华山论剑”般的武林大对决。毕竟导师也不是对每个问题都有深入的研究,有时也会被学生辩得哑口无言。回想四年以来,我确实有几次败在学生手下,但那是何等淋漓畅快的败北,实在希望能多败几次!


最后说说评分标准。在tutorial学制中,每篇论文并不直接打分,而要等到期末时依总体表现和讨论课上的发挥给出一个总分。标准大致是:


  1. 90分以上:神仙级。这样的学生才华横溢,论文字里行间都充满真知灼见,论文改一改就可以拿到学术期刊上发表。据说我的博士导师十多年中碰到过一个,实在是可遇不可求。

  2. 80分以上(high first class):学神级。基本上可以把老师辩倒,有很多原创观点,立论全面,论证严密,文笔优美,让人爱不释手。

  3. 70分以上(first class):学霸级。有一些原创观点,论文工整,论证严密,无可挑剔。

  4. 65分以上(upper 2:1):没有原创观点,但总结到位,观点明晰,论文没有明显缺陷。

  5. 60分以上(lower 2:1):没有原创观点,文献阅读和观点叙述基本到位,论证存在一些小问题。

  6. 55分以上(2:2):文献读得不太够,虽然有观点,但论证有明显的缺陷。

  7. 55分以下(Third class):我还没有教过这样的学生。目前为止给出的最低分是58分。在给某学院批改论文时曾经遇到过45分的,那位同学显然什么书都没有读


读者也许会问,笔者读硕士时得了多少分呢?答案是,也不过65分上下而已,学霸可不是那么好当的。


没看够?回复不适合获取文章:

在美华人分析:哪四类人不适合来美国生活?


倡导理性阅读,离美帝更近一步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