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西游记:心灵的成长路

2016年04月26日 澳洲新足迹中文网站



最近跟娃一起读西游记。这是语文新课标钦定的课外读物,居然是原文,不是改写的白话文。怕娃读起来太费劲,败了读西游的兴致,孝妈就代劳了,眼观古白话文,口诵现代白话。这一读才发觉,第一、我以前都是听评书、看电视、看连环画、读章节,从没读过原书全文。第二、西游记真真是好书,以前都没读懂,只看热闹了。

西游记写的什么?不是像我读的这本书的编者前言说的什么孙悟空的反抗精神、作者对神、佛的嘲弄揶揄、宣扬因果轮回的迷信糟粕,全不是这回事,要是读成这个意思就难怪编者说西游记的内容庞杂而矛盾了。

西游记写的是人的心灵进化过程,有人说这是本修道的书,正是这个意思。

如果只读简化本、听评书,得来的印象就自然会是认同孙悟空的一切所作所为、讨厌唐僧,哀叹孙悟空怎么会被唐僧这个软弱、啰嗦又愚昧的领导制约。唯有读全本,才可知道每个人身体内都有一个唐僧、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将这四者整到一起一齐行动,才可有获得本质发展的可能(取经成佛)。

把这四个一个个来看。

孙悟空,代表着心,作者在很多地方都明确地指明了这个指代关系。比如,孙悟空遇到唐僧那一回的回目里明明白白地说——心猿归正,六贼无踪。 心是什么?念头、情绪、感情。心的特点是什么?变化多,速度快、力量大。孙悟空会72般变化,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翻江倒海、大闹天宫的能量,这些正是心的写照。

孙悟空是猴子,猴子的特点是机灵、动作快、急躁,古人早就用猴子来比喻跳荡的心念了---"心猿意马”。


这就是普通人的心的原始状态。

还记得孙悟空是在什么地方找到他的第一个师父菩提老祖吗?名字是方寸山、七星洞。读过气功或一些杂书的人会想到,这方寸山或是人身体这个小宇宙内方寸大小的一处练气守意的位置,七星洞是人的脉轮之一。这位菩提老祖有长达十万八千年的高龄,这位老祖的高龄和行事的神秘象征着人的潜能的渊源之深远。


孙悟空回去后就开始了一番“伟业”——结交各路妖王,闹龙宫得来兵器和装备,闹冥府勾销了生死簿上的名字。这些情节都不是闲来之笔。 妖王即邪魔,能量或大或小。邪魔是什么?书里没细说,但古代人对邪魔有基本共通的认识,就像圣经里说的“七宗罪”——骄慢、妒忌、傲慢、懒惰、贪吃、暴怒等等,古人把这些称为罪或邪魔。这些邪魔不是心本身,它们在某个阶段是孙悟空的朋友,到后来取经阶段就成为他的敌人了。牛魔王就是他的妖王朋友之一。牛魔王的特点是非常狭窄短视的父爱,他是红孩儿的爸爸,他恨孙悟空请来的菩萨把红孩儿收走了,于是成为阻挡孙悟空取经路的敌人。 你的酒肉朋友会在你想要走正道进取的时候反目成仇阻挡你,这并不罕见吧。

孙悟空和小猴子们本来没有兵器,下山掠夺了一大堆兵器操持起来,还闹龙宫逼龙王献出金箍棒和盔甲。兵器是什么?武志红写了一系列文章好像就叫《心灵的七种兵器》心灵的兵器实在多,愤怒、借口、超理智、怪罪... 花样太多了。 龙宫是哪里呢?海洋,人的潜意识就是这个深深的浩瀚海洋。盔甲披挂更不用说了,人格假面就是心灵的一种披挂。孙悟空的超酷超炫披挂就是来自海洋的最高掌管者四海龙王。

孙悟空的兵器金箍棒值得特别一提。这是件神器,他试别的兵器都嫌轻,唯有这块大禹治水留下来的测量海深浅的一块神铁合他用了。大禹治水,本身就象征着人对自然力量的驯服。这块神铁有千钧重,还可测量海水深浅,随孙悟空心意变化大小,大可顶天立地,小可藏身耳朵眼里。自从孙悟空得到这金箍棒,金箍棒就再没有离身,即使他被压在五行山下,衣服都烂掉了,这根金箍棒也在,可以说金箍棒是孙悟空这个形象不可分离的一部分。这到底是什么呢?

这根金箍棒所象征的,是力比多,是欲望,是人最原始的力量-----性欲和攻击欲。  它可以多年潜伏海底,沉默而无用;而一朝与“心”连结,就随心所用而威力无穷。它就是生命原力。它是一块浑铁,必要时可以变成金刚钻,给魔瓶钻出个小孔,也可以什么都不管不顾乒乒乓乓全砸烂。想一想一个恋爱中的人,当ta的心已经决定了取舍,任何劝告、阻拦、威胁都挡不住TA奔向心中的人,这种心与意志结合产生的力量是多少小说的主题啊。


在继续解析故事细节之前,有必要说一说我对作者整体思路的理解。 书的编者前言说,唐僧取经的故事在唐朝、宋朝、元朝就有流传,有俗讲、平话、杂剧多种。印度的神猴故事可能也影响了西游记。吴承恩使用了这些故事,但最出色的地方是他自己的创造——即这师徒四个的形象。唐僧、悟空、八戒、沙僧代表着人的四种智能——理智、情感、本能和运动。吴承恩的创造在于他写出了人这四种智能的冲突,以及怎样整合这低等的四部分,进入更高的境界——这也就是所谓修道、取经、成佛。

古代人对人性的洞察比现代科学研究的成果丰厚得多。不信,看看圣经的登山宝训和老子的道德经,都是多么简明而珍贵的道理。看看九宫图,这是很早很早以前的古人对人的不同类型进行的划分。

吴承恩塑造的这师徒四人也是对人的状态的描述,唐僧,代表着理智,理智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智能,所以唐僧有高贵的前身( 金蝉子),文字、理论是他最擅长的。 还记得周星驰电影里的唐僧吧,啰嗦,任何一点事都可以引发无穷无尽的道理说教,倾向于以理智行事的人的内心活动就像这个唐僧。

理智的活动速度比身体本能要慢很多倍,身体会在当下感觉身体不舒服,但要理智证明自己病了还需要检查、收集数据、比较、找出因果关系。理智的一点点进展都需要一步一步地踏实行进。身体的活动速度又比心要慢许多,帕西法尔说“思想传播的速度比闪电和追赶晨翼的光束都快” 。所以孙悟空比八戒、沙僧的行动速度快几十倍,八戒沙僧又比唐僧的速度快几十倍。有一次八戒问:哥哥啊,要多久才能到西天啊?孙悟空说,要我去啊,一天去五十个来回还不到天黑呢,要你和沙僧去啊,要三五天;要师父去,一辈子也到不了呢!可是取经这项任务要的就是四者协调合作,同时到达佛地。悟空一个人飞到佛前不算什么,能迁就唐僧的速度在地上走路到达才叫奇绩呢。

唐僧总是被妖精的变化迷惑,他看不出面前的老人、幼童和女子是妖怪还是菩萨,除非对方显出真身他才信服。这也是理智的特点——证据呢?给我证据才可采信。头脑和心总是打架。

理智、情感、本能等低级部分之间是不合作的,它们发展到高级阶段才会互相配合。理智的一个长项是它可以使用符号和象征代替事物,用汽车别墅作为财富的象征,用某个品牌作为品位的象征。寺庙佛像是佛法的象征,唐僧一见就会去参拜,结果几次误入妖洞。理智见到象征符号就会不假思索地联系到所象征的事物,这是理智的机械性。

如来要传经,为何非要找一个凡人?为什么不让观音菩萨直接拿到东土大唐?让观音菩萨到大唐跑了一趟,只找来一个肉体凡胎的凡人一步步走去西天。这个安排也有密意。关于人自身奥秘的真理、智慧,除非经过自身努力,否则是谁也无法给予别人的,即使佛有心传授,自身不经努力也无法获得。真经没法送去,有心的人却可努力取得。如今互联网时代,古代许多秘藏的经卷都可为普通人接触了,但有什么用呢?不经过对自身的观察研究实践,这些知识就对人毫无用处。所以要“取经”而不是“送经”。

为什么不能让孙悟空带唐僧腾云驾雾走得快点?很多妖怪都能一阵风把唐僧摄走,孙悟空这个天下第一妖卷几阵狂风带走唐僧岂不省事?但唐僧被妖怪卷走时都是神智晕迷的,几乎没有意识。而“佛”是什么,是觉悟!是超级的意识!人不可能在昏迷中达到觉悟,那样不符合逻辑。所以,把理智打昏,让心念的狂风带走,带到的地方一定不是佛地,很可能是妖洞!


说到孙悟空神通广大,却受唐僧辖制,这让许多读者都为孙悟空抱不平。对这件事,孙悟空倒是很快就想通了。当他带上紧箍咒后第一次见到观音菩萨时,向菩萨抱怨为什么耍花样给他套上紧箍咒,菩萨说:“若不如此拘系你,你又诳上欺天,知什好歹!再似从前撞出祸来,有谁收管!”孙悟空说“这事就算我魔头吧…”   

孙悟空保唐僧也不只是由于紧箍咒,更重要的原因是报唐僧救他出五行山之恩。随“心”所欲、心意不受任何羁绊的后果很严重,心的能量再大,也无法跳出五行。孙悟空是精灵人,吃一堑长一智,所以学乖了,愿意加入取经团队去西天,成了佛才能“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在心灵受困之际,是理智将心灵拯救出来,共同走上一条修行的正途。对此,心灵是知道并感恩的。所以孙悟空拜唐僧为师,大多数时候都好好服侍师傅,只是心的习性一时也难改,这才有了紧箍咒。话说回来,我们自己若能赋予理智一卷<紧箍咒>,给心一个紧箍,驯服强大的心念,才可将心的强大能量与弱小但必要的理性结合到一起。

这个紧箍哪里来的呢?是如来佛给观音菩萨、观音菩萨给唐僧、唐僧哄悟空戴上的。唐僧利用悟空的爱美之心,将一顶漂亮的花绒帽露与悟空看见,悟空好奇、爱美,结果戴上就摘不掉啦。唐僧本性老实,这次却留心观察到悟空的好恶,耍了个心眼,实在是煞费苦心。可以看出,理智和情感的合作,在初期既有目标一致的因素,也有设计和强制的因素。


孙悟空开始恨透了这个紧箍,发狂要打唐僧。后来打白骨精被逐时,也要求唐僧给他解除紧箍。但再往后就不太跟紧箍较劲了。西游记的前半本书里唐僧、悟空和八戒之间的摩擦比较激烈,后半本书里四人虽然仍各有弱点,但配合已经很默契,可以把精力用在对付妖魔上,四人之间的内耗少多了。这是修行路上渐渐的改变,象征理智、情感、本能、身体各机能日趋协调。


沙僧是个机械运动的典型。

说机械运动,可能有人觉得太贬低人了。可是我们日常活动中的很多活动都是机械的,不需思考,不需注意,仅仅需要最微弱的意识,手指就能自动敲出字,腿就自动把我带到超市,更不用说织毛衣这种重复性的动作。运动的机械性减少了我们好多的麻烦,节省了好多能量。好多工作其实就是机械性的。

有没有人觉得沙僧是个很优秀的员工?勤勤恳恳,不情绪化,也不耍大牌,也不多话,老老实实干活。 沙僧是很好的执行者。

运动的能力在获得的时候并不容易,但获得之后越用越熟练、越来越不需要注意力。像打字、开车这些本领,开始的时候都需要或多或少费些努力才能学会,但学会之后就成机械运动了。当初唐僧、悟空、八戒在流沙河试图打败沙和尚时何等费力,他们并没打败他,是求了菩萨才收服了沙和尚。沙和尚在跟了唐僧之后就一心一意,只是忠实的执行者。

沙僧一路担着重担不声不响地走,是不是很苦?其实不是,对于机械运动型的人来说,日常的、重复性的运动带来的不是痛苦,而是稳定。而且沙僧是旅行爱好者,他对游走四方的热爱在他与八戒在流沙河交战时的自我介绍诗里说了好多,我现在手边没书不能引用了,不过印象很深,沙僧这个看起来木木的人实际上是个正宗驴友,所以他跟着唐僧的这一趟徒步旅行是充满乐趣的。这种乐趣是猪八戒不能理解的、唐僧完全无视的。

猪八戒代表本能,动物都有的生存本能。本能负责维护身体的正常运作。这部分功能关心的就是身体的舒适和不舒适、健康不健康。吃、睡、这是猪八戒最喜欢的,还有色,可惜做了和尚必需割舍这个乐趣了。

人的本能需要必需被满足,本能非常吸引人的注意力。本能发出需要的呼唤时,人不可能不理会。人累了就要休息,饿了就要吃饭,哪怕再高的雄心壮志,再理性的头脑,饥肠辘辘的时候闻到饭菜香,注意力也会被牵走。书里,唐僧经常信赖八戒的话,还袒护好吃懒做的猪八戒,让人很愤愤不平。为啥会这样子呢?因为本能对人的影响力实在太强了。身体的需要必需安抚好,否则的话便“心有余而力不足”。比如,哪一个妈妈都想以爱对待孩子,无论理性还是情感都告诉她应该给孩子理解和爱,可是,在筋疲力尽的时候,她也会完全忘了这些,不耐烦地只想赶紧打发了孩子,自己好休息休息。这时她心里的“爱“的力量就很微弱了,理性呢,也会在当时偏向身体需要而找出理由支持她这样做。

取经路上,我们看见悟空经常捉弄八戒,八戒也多次在唐僧那里进谗言,让师傅念紧箍咒。心和身就是这样一对矛盾。心追求所向往的事物的时候,受累的是身体;身体的诉求力量强大,通过理性给自己的抗拒找到合理化理由,所以有时看似是理性和感情交战,实际上有身体的参与。

走上取经路的就是这样四个人。我们每个人身体内也有这四个,而不是一个。

这四个在一起,喜好不同、能力不同、运动速度不同,肯定会有打架、置气、闹矛盾、撂挑子、陷入困境的时候。让他们协调起来一致行动的是,他们都同意去西天取经的目标了。他们踏上的这条路,固然是少有人走、千难万险,但也有菩萨许下的诺言 “叫天天应、叫地地应。”  下面就再说一下菩萨。


菩萨是高等意识,是觉知。 说到高等意识,还得先说普通意识。绝大多数人(如果不是所有的人的话)都不会经常处在觉知状态,许多人有灵光乍现的片刻,在那片刻突然超越了偏见、情绪、欲望、教条而有所洞察。这个片刻就是有意识的片刻、觉知的片刻。可是这种洞察是否能持续下去,就因人而异了,绝大部分人是不能的。就像菩萨会在唐僧非常需要他的紧急关头出现,却不会在每件事情上都出手。 

高等意识状态是指比我们日常的千百种情感更高的情感、比日常所用的理智更高的理智,这种状态我们平常不是完全没有,但一定是经过有意识的努力才有。我们日常的状态就是唐僧、悟空、八戒或沙僧。

跟从唐僧之前的孙悟空体现了“心”中的各种强烈情感,包括给他惹出大祸的情感:骄傲,怕别人看不起(大闹蟠桃会就是因为觉得别人看不起他),特别在意别人对他的态度,暴怒,强烈的爱憎使他出手极快极狠,动不动就一棒打得妖怪脑浆迸裂,把各处的秩序搅得七零八落。心的特点就是爱恨的强烈翻转。情感的心的破坏力是极大的。

唐僧代表理性,理性的情感是最接近高等意识的,慈悲、宽仁、同理心,这些是人的高等情感。之所以说它高等,是因为这些情感提供了一个超越自己的狭隘视角的出口,使人可以有较为客观的体验。否则将自己作为宇宙中心的做法,结果就是被压在五行山下。 悟空代表情感,情感的理性又是最智慧的,在降妖捉怪中悟空表现福尔摩斯般的足智多谋,远非唐僧可及。可见,高等的情感寓于理性之中,高等的理性寓于情感之中。

菩萨是持续的、更进一步的高等情感和高等理性的状态,是觉知的状态。 所有的妖怪一见到观音菩萨就现原形,因为意识就是这样一道光,使事物呈现其本来面目。很多时候这道光照过来就足以降服妖魔了。

西游记里最常出现的菩萨是观世音,观世音即观照。持续的无间断的观照、觉知就是菩萨的意识状态。
菩萨道在对待妖怪的态度上就不同于悟空和唐僧了。唐僧对妖怪要么辨认不出,要么是瑟瑟发抖毫无办法。悟空对妖怪都是灭绝政策,而菩萨则既能控制住妖怪,又不打死妖怪,而是收编将其转化为正面的能量,这是由于她具有悟空不能的本领:转化。她自己的坐骑金毛犼、唐僧的坐骑白龙马都是经她转化的。这种化戾气为祥和、化刀剑为花雨的转化力量正是佛法中悲智双运的大力量。在菩萨眼中众生平等,不论和尚还是妖怪全部都能接受并引渡。我们若将这种佛教语言和神话故事的语言翻译成心理学的语言,正是人本主义提倡的“以无条件的积极关注来接受我们人格的所有方面”。菩萨以意识之光让妖怪现形,与人本主义的“坦诚对待自己的经历、生活在现实空间里”虽然在深度上有别,但方向上是一致的。


说到这里,又不得不说说妖怪了。

先问问大家,你是更喜欢做妖精呢,还是更喜欢做菩萨?我相信很多人都会说更喜欢做妖精,当然是做个美貌妖精!

在论坛上,“圣母”是被讥嘲的,让人觉得累,而做妖精好像活得很恣意。妖精的诱惑正在于这个恣意。无论是什么样的意或欲,食欲也好,购物欲也好,权力欲也好,能够沉溺进去无限度满足,没有条条框框束缚,那不是很舒服吗?

谁不想舒服点啊?且慢,如果你还记得你不是一个你,而是唐僧一行四众,就会琢磨琢磨到底是谁在想舒服点? 


当你正躺着看电视,却被跟孩子拉去玩过家家的时候,是谁想舒服点?是八戒。 


当你被老公激怒,心头涌出一串恶狠狠的话时,是谁想舒服点?是悟空。


当你掌握了“正确”立场,正要义正词严地申斥对手时,是谁想舒服点?是唐僧,或许还有悟空。


当你正收拾家务,柜子里的东西铺开一地,正在擦洗归类,这时小孩子跑过来,你却厉声警告他,这时是谁想舒服点?是沙僧。

可是,悟空是恣意了,但婚姻关系完蛋了。八戒是恣意了,但跟孩子游戏的大好机会错过了,事情过后你自己也后悔怎么会这样,却还没有发现,原因是你自己的行为并没有经过你自己有意识选择,而是无论唐僧、悟空、八戒、沙僧哪一个跳上指挥台就听凭哪一个的喜好来指挥。你没有能统合这四者的人——菩萨,即觉知,甚至都还没有踏上努力觉知的西行路。 

悟空、八戒、沙僧在没有踏上取经路的时候就是妖精。行者和妖精没有别的区别,区别只在于他是在奋力取经还是阻碍取经。

妖怪是指阻止人觉知的念头和情绪,它们是起破坏作用的生命力量,比如负面情绪、阴暗心理。佛教里被重点点名的六大魔头是贪、嗔、痴、骄、慢、疑。这些弱点人所共有。当其中一个或几个这样的念头变得非常强大,主导人的无意识,左右人的行为,阻碍人去觉察的时候,就是《西游记》里所谓成精成怪、妖精拦路要吃唐僧的时候。

妖精吃唐僧肉,是指负面情绪有了赢得了注意力。注意力是一种能量,注意力放在负面的念头上,负面念头就会变强大;注意力放在觉察上,觉察力会变得强大。负面情绪最喜欢把注意力都拉到自己身上,攫取能量延长自己的存在时间,这是妖精要吃唐僧肉的含义。

人的各种欲望和情感都可能拉人们沉溺进去。让八戒沉溺的是身体欲望,让悟空沉溺的是情感欲望。这些沉溺和过度使人有一种“我存在”“我有价值”的强烈感觉,这种“我存在、我有价值”的感觉在别的书里叫ego、小我。

中国古代把过度满足叫做“淫邪”,淫邪不只是指男女关系的过度,也是指所有的欲望的过度。欲望本身都有其产生的合理性,但任何片面的过度的追求都会把人扭曲。合理的欲望被过度满足或占据过于重要的位置,就变成阻碍人的清醒意识的障碍。 欲望在适度的时候是必需必要正当正经,但过度就是淫邪淫乱罪孽罪恶。瞧瞧,同样的行为,几乎就几步之差就有人妖之别,被贴上这么悬殊的道德评价标签,吓死人了。

那这“适度”的界限划在哪儿呢?我们很难精确地辨别,就像唐僧的肉眼难以辨别出妖怪一样。妖怪还都会变化,变成美貌或威武的模样,比真人还标致呢,就像阴暗的心理会打扮成正义、委屈、合情合理等等面目一样。 唐僧凭借外表根本辨别不出对面是正常人类还是妖怪,就像我们难以根据外在规则来判断动机是否正当一样。

正因为有了“妖、魔、淫、邪”这么吓人的标签,这些东西在出来的时候会变化成另一个模样,变成非常有力量、或非常诱惑人、或楚楚可怜、或非常庄严的样子,使人受其控制,而不知它们的本来面目。吞噬人意识的妖怪形形色色,愤怒、自我膨胀、自怜、责怪他人、上瘾…..必有一款适合您。妖怪都很饿,等着一有时机就跳出来捉人吃。有的长久没吃的就饿死了,经常能得手的就肥壮有力,越发屡屡得手。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