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觉得留学生在国外混不下去?他们仨却靠卖煎饼“占领”了曼哈顿

2016年04月28日 澳星出国美国加拿大


很大一部分中国留学生在国外顺利完成学业之后,找不到想干的工作,干脆“宅”在家里混日子,靠啃父母生活。同时也有很多留学生四处投简历、找工作,结果无功而返。




留学生找工难根源之一:目的不纯,一切为了拿身份

 

小朱是来自四川的一名中国留学生,去年6月从多伦多Seneca学院毕业。他读的是学制三年的Electronic Engineering(电子工程)专业。要说起来这个专业在国外的就业市场并不差,尤其是几年前非常吃香,就连系主任在全系学生大会上都感叹地说道,十年前我们这个专业毕业的学生一参加工作就立马能跻身中产,而现在你们毕业后至少要奋斗5-8年才能达到这个基本目标。其实小朱在校期间的成绩还是不错的,但就是英语口语过不了关,所以毕业之后找工作的时候就屡屡碰壁。

 

在发了第十份简历仍然没有任何消息之后,小朱心灰意冷,再也没有任何积极举动了,干脆就给自己放一个“悠长的假期”,每天玩游戏、看电视到深夜,早上睡到自然醒;本地的同学朋友或忙着找工作,或每天按时上下班,找不到玩伴,于是他就挂在网上跟国内的朋友们视频聊天。幸好小朱家里的经济条件相当不错,父母在听了儿子诉苦“国外完全找不到工作”之后,一方面是无奈,另一方面也出于对独生宝贝的娇惯,于是安慰他“别着急,工作难找你也没办法,慢慢来。钱的方面不是问题,爸妈就你一个儿子,挣多少都是给你的。”结果,小朱就这样舒舒服服地“睡”在父母这张坚实的温床上,浑浑噩噩地虚度了一年多的光阴。在问到他今后的打算时,小朱的眼神里难免闪过一丝迷茫和惶惑:“三年的工签已经过了快一半了,但现实情况就是找不到工作,我也不知道怎么办。”


留学生找工难根源之二:职业规划不充分,就业准备不足,英语仍是最大拦路虎

 

在国外找工作之所以会遇上困境,除了中国留学生主观上的问题之外,很多留学生自身的“硬实力”也存在着普遍的问题。在接触过的中国留学生中,大约有超过70%的在国外都选择了商业、金融等专业,会计也是比较受留学生青睐的热门专业,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选择专业大而空、一窝蜂”。

 

来自广州的Frank是哈利法克斯的圣玛丽大学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去年毕业之后他在当地找了两份工作,都觉得不理想,于是决定迁居多伦多来寻找更好的工作机会。但现实总是残酷的,去年10月Frank来到多伦多之后四处找工作,投递出上百份简历,虽然获得了十多次面试的机会,但最终接到的通知几乎千篇一律:“很遗憾您的综合条件并不符合我们公司的要求”。在大半年的找工作经历之后,现在Frank在Downtown一家西人汽车4S店当销售人员,拿着微薄的薪水,做着自己没什么兴趣的事情。

 

与他们的情况相反,西安大略大学IT专业的毕业生吴莉莉和怀雅逊大学基建专业的小颜则是成功的留学生代表。吴莉莉是大学的活跃分子,很爱笑的一个阳光女孩,在校四年担任过两个学生俱乐部的主席,并自创了一个学生社团。这些看似与功课无甚关系的课外活动不仅造就了她出色的社会交际能力,同时也锻炼了她的英语口语。小颜的优势则在于“及早职业规划,未雨绸缪做就业准备”。早在大二的时候她就抽出宝贵的学习时间参加学校及社会相关机构提供的各类实地工作、Co-op等活动,虽然这些实习都不能被算作正式的“国外工作经验”,但来自实习公司负责人的评语和推荐信却在小颜找工作的时候起了很大的作用。如今,吴莉莉就职于多伦多一家中等规模的专业IT公司,起薪6万5;小颜在万锦市政府找到了一份相对稳定的合同工,负责当地一个基建项目,专业对口,收入不低。


留学生找工难根源之三:社会扶助措施不够

 

25岁的Michael表示,有很多西人企业将“英语水平”当做基本要求。“要拼语言能力,咱们中国人‘完败’于当地人,甚至连印度人都比不过;第一关就这样被刷下来,非常不公平。”河南留学生阿美说,她去中介公司登记找工作,填写个人资料表格时,工作人员很明确地建议她填写一个英文名。“如果一眼就能判断为中国名字的求职档案,有很多雇主压根就不会翻阅!”

 

国外大部分大学对于本校学生就业问题都会提供相关的就业辅导类服务,比如开设教学生如何写简历、如何与雇主沟通等应聘技能,教学生如何利用网络、社会资源自己找工作等等,而这些“帮助”只是从提高学生自身“搜索”和“应聘”技能出发,并不能达到很多中国留学生所期待的“直接介绍、推荐雇主”的要求。绝大多数中国留学生都是自己通过求职网站去找寻工作机会。所以大部分留学生对母校的就业辅导服务评价并不高。

 

虽然国际留学生对国外整个社会经济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政府也多次重申“张开双臂欢迎留学生”,鼓励留学生毕业后申请移民。但仅就扶助留学生就业这一具体方面来看,社会各界并没有积极有效的措施。多伦多一家老字号华人服务中心的相关人员就坦白地承认,他们并没有专门为留学生介绍工作的服务内容。“我们针对的主要是新移民,留学生的身份归根结底是‘外国人’,比较尴尬,也申请不到政府的funding,可以说留学生在这儿是弱势群体,处于一个‘几不管’的真空地带。”

 

反观这位留学生,仅仅靠卖煎饼就赚的盆满钵满,同时还锻炼了自己的经营能力。美国《纽约时报》网站发表题为《中国煎饼占领曼哈顿》的报道称,煎饼身世卑微,但制作煎饼却堪称一门艺术,而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在自纽约佩斯大学主修市场营销和艺术史的约兰达·李和四川省的藏族人、主修金融的次仁卓嘎在纽约推出煎饼这种经典食品。



史约兰达·李谈论在纽约街头卖中式煎饼视频截图(美国《侨报》)


去年10月,两名留学生把明黄色的“飞天猪煎饼”餐车开上街头,在纽约大学商学院附近为学生提供服务,还吸引到了中城的一些午餐人群,周一和周二下午,餐车会在哥伦比亚大学校园外的百老汇蹲点。


“我们起初想开一个非常非常小的餐厅,可是纽约市的房屋租金显然高得吓人,”李说。“但我随后意识到,弄一辆餐车是个更好的主意,因为煎饼就该在街上卖。”


这辆餐车上的“北京原味”煎饼现在卖8美元一个——价格大约是北京的10倍。李和次仁卓嘎还在菜单上列明了几种特别选项。如果“北京原味”无法满足你,可以加入他们特别准备的五花肉。加金枪鱼的要价9.5美元。她们甚至还提供无麸质煎饼。


她们的生意已经取得了成功,一个工作日平均能卖出150个煎饼。这两位创业者并不是最先在美国卖中式煎饼的人。


早在1年多前,留学生郝竹明和朋友芮永山就开办了一家中式煎饼小店。开业第一天,他们的煎饼就脱销了。三天内,他们卖出去了800多套煎饼,期间他们没有做过任何广告营销。据波士顿环球报报道,郝和芮都是来自中国北方城市,5年前到美国上大学。



正忙着摊煎饼的两个留学生老板(美国《侨报》)


郝称:“我之所以想到开个煎饼店,是因为这是最纯正的中国味道,能让我想起家乡的味道。我觉得大多数人应该都这么想。”


事实上,中式煎饼不但受华人学生的欢迎,甚至不少本地人也折服在其魅力下。1977年生于纽约的布赖恩·戈德堡在北京留学时迷上中国的街头煎饼。而他在哥伦比亚大学读东亚研究硕士专业期间写过商业计划,就是关于开一家在美国的街头煎饼店。随后,他在中国北方品尝40种不同的街头摊饼后,选中最喜欢的那家,买下配方并学做煎饼。去年夏天,戈德堡回到了纽约,并开始准备向美国食客介绍这道北方佳肴。


中国留学生国外“找工大不易”,这是一个残酷的社会现实问题,同时也应该让所有的人包括社会各界都产生关注、引发深思并思考解决之道。而对于留学生主角们自己,更应该及时自省、反思,停止怨天尤人,积极焕发自身的正能量,凭自身实力在国外闯出一番新天地。就像一位华人企业负责人刘先生呼吁的那样:“点儿背不能光怨社会。中国留学生最应该做的是端正心态,正视自己,吃得苦,耐得劳,只要有这种精神,就终将会在国外有所作为。”


你可以约活动,也可以约小编


请拨打4006-500-660,或直接回复“城市+姓名+电话”进行预约,也可微信留言呼唤客服哦~

小编的个人微信公开啦,kellyzhang913,各类移民问题都对我砸过来吧!



↓↓↓ 点击"阅读原文" 【查看更多】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