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海外华人崩溃吐槽:接待国内来的亲友累到吐血还被嫌弃!

2016年04月22日 加拿大留学移民网





每逢各种节日假期,到境外旅游的中国游客是蹭蹭蹭地上涨。特别是近几年,随着各国多项签证便利的出台,中国游客境外游的热情算是被彻底点燃了。


面对此情此景,国外商家自然乐开了花,但对于春节没回国的华侨们来说,国内亲友的频繁“空降”却注定是一场噩梦;劳神费力烧钱不说,最后还落得各种嫌弃!

累觉不爱,还有比这更真实的内心写照吗?


接待亲友累吐血,结果还是被嫌弃?海外华人大呼“受不了”!

累不累,24小时全程陪伴跑断腿

“没当过‘地陪’?那你都不好意思说自己在国外住!”

说到接待亲友这件事,定居在旧金山湾区的张女士有一肚子苦水,“包吃包住不说,还要身兼数职;司机、导游、翻译,全程24小时陪伴都不够,还要解决一切突发情况,比如突然改变行程要去另一个景点啊,突然联系到老朋友要去另一个城市啊,亲戚要买五、六台iPhone,连去几个商场跑断腿啊……”

猴年春节前,张女士的叔叔一家来美国旅游,她特意向公司请了一周假,从机场就开始当起了保姆。来之前,叔叔一家已经“钦点”了一大堆活动项目:参观金门大桥、渔人码头吃海鲜、九曲花街拍合影、纳帕酒乡品美酒……为了尽地主之谊,张女士每天起早贪黑不辞辛苦;虽然自己已去过无数次,但还是耐心地全程陪伴。

旧金山周边的景点玩遍了,叔叔一家又要去南加州和拉斯维加斯,张女士还得忙前忙后地张罗,“最累的一天只睡了仨小时,简直比上班累一万倍!”

苦不苦,奢豪接待竟被批“落伍”

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建设速度也很快,很多酒店都是新的,显得格外豪华。而很多西方国家则不同,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历史的酒店随处可见;外观虽略显陈旧,却极富历史韵味。

然而,在一些对历史不感兴趣的中国人眼里,这样的酒店只能代表一个词:没档次;如果安排我住在这里,那我对你的评价也是一个词:不上道。最近,定居伦敦的郭先生就不幸得到了这样的评价。


一月底,得知国内的亲戚要来伦敦旅游,郭先生特意预定了当地一家历史悠久、价格不菲的高档酒店,满心欢喜等着客人入住,结果却落得一身埋怨,原因竟是酒店不够高:

“哎呀,不是我说你啊大侄子,你伯伯我大老远来一趟英国,你怎么就让我住这啊?虽说我见识不多,但也知道好赖啊,国内那四五十层的酒店才叫豪华,你这五层高的小楼叫什么呀?咱村委会还六层呢!亏你在电话里说得那么好,看来你出国以后不仅没进步,反而落伍了!嫌贵啊?直说啊你,你伯伯有钱,不花你的。赶紧的,给咱换一家!”

一连串机关枪似的评语,说得郭先生无言以对。“三百英镑一晚的酒店啊,我自己去其他城市旅游,才住几十英镑的。花钱不讨好说的就是我啊!”

除了住宿,郭先生还经受了各种问题的轰炸:“这个牌子英文怎么说”、“国内认吗”、“换成人民币划算吗”等等。最让他气愤的是,一次去买保健品,亲戚让他翻译营养成分表;由于说明里有太多专业词汇,郭先生表示不认识,结果被狠狠地鄙视一顿:“在英国这么久,这么点英文都不认识,真够丢人的!”

会英文就要什么都懂吗?你会中文,翻译个《本草纲目》给我听听?


痛不痛,一餐吃光整月伙食费

两辆车、住别墅,在一些中国人眼里是有钱人的象征,但是在加拿大,这只是一般家庭的生活常态,跟“豪”完全扯不上关系。然而,要想把这些跟国内来的亲戚解释清楚,恐怕就不那么容易了。

赵先生就遇到了这种情况。在国内亲戚眼中,他是住着独栋豪宅、家里养着两辆车的有钱人,实际上,赵先生只是公司的中层职员,所谓的豪宅也只是价值40万加元(约合190万人民币)的普通独立屋。然而,当亲戚来加拿大探望时,为了不让他们觉得自己小气、在国内落下个抠门的名声,平日一向节俭的赵先生“咬紧牙关”,带着亲戚到他自己根本不会去的高档餐厅吃饭,一顿就花掉了600加元。“这差不多等于我们一家三口一个月的伙食费了,”赵先生唯有苦笑。

既然这么勉强,为何不实话实说?赵先生表示,“先入为主的观念太可怕了,有些事根本解释不清,甚至还会被指责‘不厚道’。与其费力解释,我宁愿打肿脸充胖子。”

看到这里,是不是已经感觉胆战心惊了?别急,最恐怖的还在后面。

用一位旅居美国二十年、堪称“资深地陪”的朋友的话来说:“接待亲友之所以是‘噩梦’,不在于破坏力,而在于连续性。就像一部美剧,这边第一季刚播完——刚刚送走这一波亲戚,那边第二季已经续订了:

“喂,是小张吗,我是你大爷,下周我们去纽约玩,你不是在那儿吗,到时候带我们好好转转!”

“……大爷,是这样,我住洛杉矶,和纽约远着呢……”

“哎,美国机票不是特便宜吗,你直接飞过去,大爷给你报销!”

“……不是,大爷,我昨天刚把二大爷他们送走,没法再请假了……”

“哎,你不是领导么,再请几天还不是小意思?大爷也不多耽误你,五天,就五天!等会把航班号给你发过去!就这么着!”

“……大爷,您听我说,事情是这样的……喂,喂?”

“嘟,嘟,嘟……”


(中国侨网)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