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粉短缺,矛盾激化,谁来背锅?

2016年04月27日 今日阿德莱德




生活故事
时代传媒征集稿件,欢迎大家分享在澳大利亚的生活经历,让更多的人了解澳大利亚,投稿详情参阅一下链接:
时代传媒征集稿件 欢迎大家吐槽投稿


澳洲,作为一个远离其他大陆的农业大国,一直以其丰富、天然且无污染的各类产品而享誉全球。


随着国内各种电商O2O平台的快速发展,代购成了越来越多海外华人的主要工作之一,很多人也因此获得了不菲的利润。澳洲生产的食品、奶制品也一直深受国内消费者的追捧。而在所有的代购商品中,婴儿奶粉无疑是获得最多关注,也受到最大质疑的一项。


因代购婴儿奶粉而在澳洲境内产生的诸多争议事件不一而足,在此不做赘述。婴儿奶粉短缺的问题的确正在发生,澳洲家庭也确实因此受到了影响。站在本地人的角度来想,他们对此表现出的不满或许有过激之处,但事出有因,不难理解。然而华人代购是否应该对奶粉短缺的情况负有全部责任?这一点却需要打上一个问号。

我们首先从最基本的方面来探讨这个问题:自澳洲向中国代购奶粉是否合法?尽管有很多人并不重视这一点,但澳洲政府的确对于婴儿奶粉的出口有着明确的法律规定。


好消息是,澳洲法律并没有对此进行十分严格的控制。澳洲政府规定,出口超过10千克或10升的婴儿奶粉时必须拥有相关资质,违反此规定将会面临最高1年的监禁。换句话说,澳洲政府对于低于10千克的奶粉出口行为并没有加以过多限制。无论该项规定的初衷为何,但终归是为少量婴儿奶粉的代购活动开了绿灯。


如果说代购活动在法律方面尚且有所倚仗,在道德方面则明显是处于弱势的。如果本地人没有因为华人的代购活动而买不到奶粉,矛盾自然也就无从发生。然而,代购真的会导致严重的短缺现象吗?

这一问题需要从两方面来考虑。如果从长期角度来看,代购可能并不会消耗过大的婴儿奶粉产量。在澳大利亚贸易委员会的官方网站上,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澳洲政府将中国视为极其重要的市场,也将婴儿奶粉列为最有机会在中国创造市场的产品之一。也就是说,澳洲政府对本土的婴儿奶粉产量拥有足够的信心,认为其足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并有能力在海外市场创造收入。


以澳洲本土著名品牌贝拉米(Bellamy’s)为例。该品牌的婴儿奶粉长期是各大代购商的王牌产品之一。而在察觉到庞大的海外市场之后,该品牌决定直接同中国的电商巨头合作,跳过代购渠道,直接进入中国市场,寻求更大的利润。


目前,贝拉米在天猫及京东均开设有旗舰店,向中国的消费者直接销售其产品。一罐澳洲官网售价为29澳元的Step1奶粉,在中国旗舰店的售价则是222元,同大部分代购商的定价并无差异。就算扣去全额11.9%的关税,仍有超过50元人民币的差价,其中的利润不言而喻。

然而另一方面,代购活动在短期内的确会对澳洲本土市场的婴儿奶粉供应产生影响。澳洲政府对此的官方解释是:零售商与供货商之间存在商业协议与安排。零售商会有适量的存货,而供货商会根据情况进行补货。

而无论是零售商还是供货商,最终的目的都是追求利润。这也就是为什么出现过超市不将奶粉摆上货架,而选择直接卖给华人代购商的情况。而对于供货商来说,他们对于货源的分配也值得探讨。再次以贝拉米为例,目前该品牌奶粉在澳洲官网上有三罐的购买限额,其中国旗舰店内则并没有限购规定。因此,澳洲本地的零售商与生产商对于奶粉短期货源不足的情况,也需要负有一定责任。


当然,代购“大规模扫货”的行为终究还是激发矛盾的根源。部分代购商毫无节制的购买婴儿奶粉,严重影响了澳洲本地人的正常购买,也直接为华人代购群体招致了极大的非议。


下列图片截自某电商平台上销售量排名前列的代购商店铺。该店铺直接将大肆扫货的照片当做宣传,甚至颇有自豪之感。暂且不考虑这家代购商在奶粉出口的过程中是否遵守了澳洲相关法律规定,单就这种极不尊重其他购买者的扫货方式来讲,也足以令华人同胞为之汗颜。

综上而言,华人代购对澳洲本地的奶粉短缺情况的确负有责任,但零售商及生产商的商业行为同样需要为此埋单。同时,部分行为极端、毫无节制的代购商严重影响了澳洲本地人的正常购买,进而引发对于整个华人代购群体的不满情绪。

 

我们毕竟生活在澳洲,享受着和本地人相同的奶粉价格。尽管政策为代购活动留出了一些空间,但如果因此影响了当地人的正常生活,不仅情理上说不过去,也难保政府不会在将来采取控制措施。如果代购们都能够遵守规定,保持节制,相信奶粉短缺的情况必然能得到缓解,华人与本地人之间的矛盾也可以渐渐缓和。

本文由时代传媒自由撰稿人编写 文中观点不代表时代传媒立场,转载请联系时代传媒。

谢谢各位看官


今日
推广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