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时要怀有警惕之心,不要轻易落入作者设置的魔咒

2016年04月24日 美国研究生留学



今天是世界读书日,咱们一起来聊聊读书。俗话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今天的文章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地读书建议,作者说:“以随时警惕的态度读一本烂书,胜过盲目崇拜着狼吞虎咽一本好书。”一起来看看作者的观点吧(阅读此文时也要怀着警惕之心哦~)

我不再只是像过去的几年里那样简单地要求学生们在读书时更加警觉,而是开始思考一种最好操作的方法,引导他们变得更加专注,让他们能够抵御那些不知不觉将他们洗脑的隐含信息。


我想到了我自己的阅读习惯,那是一种主动的阅读,你需要往里面丢东西,而不是简单地看着书页上面的内容。最终,我试着告诉他们:现在开始,读书的时候手里必须拿着笔,不是把笔放在桌上,而是要实实在在拿着它,随时准备好,武装起来。每一页上都留下三四条评注,其中至少有一条是批评,甚至是攻击。在你觉得可疑的任何地方标注一枚问号。划出你欣赏的地方。大胆地写下「精彩」或者「我一个字都不相信」甚至是「扯淡」。


一杆笔并不是什么魔杖。批评的才能并不会无中生有。但是那么多学生都借由这个简单的战略获得了进步,确实值得注意。


一杆笔悬在文本之上,隐隐带着掠夺的意味,甚至有点残酷,就好像老鹰凌驾于平地,搜寻任何脆弱的东西,接着俯冲下去用利喙戳穿猎物。


那是一件美事。让手稳下来准备好行动改变了我们对于文本的态度。我们不再是一篇独白的被动消费者,而是对话里主动的参与者。学生们会反映说他们手里拿着笔的时候阅读速度减慢了,但同时,文字变得更加稠密而有趣,他们不再为乱涂而乱涂,而是从自己的回应中获得了某种乐趣。

▲ 刘易斯所著的《纳尼亚传奇:狮子、女巫和魔衣橱》被作家大卫•福斯特•华莱士读过的样子,藏于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哈利·兰瑟姆中心。


重看我们读过并标注过的页面,或者在几个月甚至几年以后重读那本小说,我们就会对于我们自己的立场和作者的立场之间的关系有着强烈的感知。他在哪里说了这样的话,而我是那样回应的,他触动了这根神经,我的膝盖反弹了。


从此认识自我的媒介诞生了。什么是自我呢?难道不就是一个人凭着他与许多其他自我的关系习惯性地假定的立场么?最近,我重读了我从大学时代起留下的那些书,我看到了三四层批注,有些是用不同颜色的笔写下的。然后我察觉到自己的立场变了,以及我是怎么变的。


从这个角度,或许你会说,给网文做评论是一件很棒的事情。确实是的。我不像一些作者同胞一样认为那些评论、批判和抗议越轨了。


我常常会在一篇文章底下(有时是我自己的文章底下)看到比文章本身更精妙甚至更有营养的评论。这叫人兴奋不已,哪怕同时很丢人。


不过,评论网文不像在自己买的小说空白处写下笔记。在网上,你是把自己的观点传达给其他的读者。这当中就有与其他人立场同流合污、老调重弹或者炫耀的危险。通常辩论会跟文章本身相隔十万八千里。一旦评论发出来,你将不太可能再回头重看,而不像是你注定要在几年以后重新过一遍海明威那样,发现自己在过去做了什么、没做什么,而这非常令人着迷。


你批判了一个观点,而今天再看它简直完美无瑕;你为一处细节喝彩,而如今你发现它假得可疑。我将会在下一次重读的时候怎么看今天的批注?


有些读者会害怕这种拿着笔的阅读方法,觉得它毁了那些美好时光,令我们不再落入作者设置的魔咒,不再开心地屈服于一种风格,而这些无疑都是阅读体验里最令人激动的部分。


不,我不想丢掉这些。但是假如作者想要引诱我们坠入他们的视角,我们起码也要叫他们下点苦功。让我们先抵抗一会儿他们的魔法,或者起码这个时间应该长到足以让我们意识到自己到底是被什么吸引。因为,盲目被动地接纳他人对这个世界的表述只会束缚我们,阻碍我们个人的成长,阻碍主动有所作为的可能性。有时似乎整个社会都在枯萎,被它吞下的虚构情节弄得昏庸麻木。这不正是塞万提斯在他开始写《堂·吉柯德》时做出的抱怨么?


以随时警惕的态度读一本烂书,胜过盲目崇拜着狼吞虎咽一本好书。


本文节选自

http://www.nybooks.com/daily/2014/12/03/weapon-for-readers/?insrc=wbll

推荐阅读


关键字均在公众号对话框中回复,

不是在留言区,也不用点阅读原文哦


回复 GPA 看GPA相关内容


回复 条件 看申请美国研究生需要什么硬条件


回复 PS 看个人陈述相关内容


回复 CS 看计算机科学专业详细解读


回复 金融 看金融专业详细解读


回复 会计 看会计专业详细解读


回复 法学 看法学专业详细解读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