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华人】 記傑出移民張祥華的傳奇人生

2016年09月21日 美国华人杂志WeChinese



1980年懷揣著二十美金和堅定的美國夢,上海青年張祥華告別流泪相送的母親飛向大洋彼岸。三十七年彈指一揮間,張祥華從中餐館打雜到擁有八十八家中餐連鎖店,到從事健康飲料加工包裝,再到坐擁紐約和洛杉磯等城市的幾棟大型公寓,他走過了漫長而艱辛的奮鬥之路,並於2014年榮獲“愛麗絲島杰出移民獎”,實現了他的夢想,創造了白手起家一飛衝天的傳奇人生。

“我們無法預知未來,但總能努力向前”

老天並沒有眷顧張華祥,而是給了他苦澀的童年。在大陸五、六十時代,資本家的父親被打倒並遣送青海高原長期勞改,羸弱的母親要獨自撫育九個孩子,還要幫鄰居洗衣服做工掙錢貼補家用。文革中的抄家和批鬥會對這個無依無靠的女人來說更是家常便飯,很多境遇相同的人們不堪忍受以自殺結束屈辱,而她都頑强的挺過來,用弱小的身軀爲孩子們遮擋著凄苦的風雨和精神的折磨,跨過了人生的壕塹,而且帶大了孩子們。張祥華永遠記得母親那操勞的身影,堅韌的臉龐和對未來的信心,這是媽媽留給他享用一生的財富。

1972年17歲的張祥華跟著同學們來到上海崇明島的農場勞動,一呆就是七年。夏日四十幾度的高溫下插秧收稻,冬天寒風刺骨忙碌在農田,很快許多有門路的同學用盡各種方法回城了,困退病退,上大學等等不一而足,但是出身不好的張祥華表現得再好也沒有用,他看不到任何機會和希望,加上勞累的農活和周而復始枯燥的日子,那是一段令人心灰意冷的時候。

但是出身不好的張祥華表現得再好也沒有用,他看不到任何機會和希望,加上勞累的農活和周而復始枯燥的日子,那是一段令人心灰意冷的時候。

然而在茫茫黑夜中張祥華沒有沉淪和失望。他在勞動之餘苦練書法,學刻圖章,更是迷上了吹黑管,讓那悠揚的音樂伴隨著他渡過難熬的日日夜夜。

每次回城探親,張祥華都必去一個老師家,學習黑管的演奏方法,購買有關書籍。回到農場,他每天堅持練習幾個小時,七年來從未間斷。爲了不打擾別人的休息,他要走出很遠的地方,練習指法,吹起曲子,開始他孤獨但充滿希望的心靈之旅。只有這個時候才是他的快樂時光。冬天手指凍得拿不住黑管,夏天蚊子咬到全身是包,而且像他這樣的“黑五類”沒有上大學深造的機會,但是這種種困境都擋不住他的“努力向前”。

機會永遠留給有備之人,1979年中美“破冰”恢復外交關係,1980年張祥華憑藉著他演奏的一盤黑管錄音帶敲開了一所美國音樂學院的大門,他用堅韌的努力和不屈的意志從無路之中走出了一條光明大道。

“我們無法預知未來,但總能努力向前”,張祥華最喜歡說這句話。

不想輸 就別懶

儘管張祥華那麽喜歡吹黑管,那麽想在美國的音樂院校深造,但是他帶來的二十美金不够交學費也不能維生。初到美國的張祥華茫然四顧,只能收起心愛的黑管,到處尋找工作。

張祥華一下子找了二十個工作,經過選擇,他上午在加油站打工,中午到一家漢堡店工作,晚上在一家烈酒店賣酒到深夜。沒有節假日,沒有休息日,加上語音不通,屢遭對中國人的歧視和侮辱,還有酒店地處社會治安極差的地區,經常看到街頭混混酗酒販毒令人恐慌。面對種種困境,張祥華堅信,“這些都不是大問題,只要努力一切都是可能的”。他相信勤能補拙,他要用加倍的努力向歧視自己的人證明中國人的能力和智慧。

經過四年的打拚積蓄,1984年張祥華和太太開了自己的餐館“上海Charlies”。結束了他的打工生涯,却沒想到小生意的老闆也不好當。創業初期,沒錢請太多的工人,他們夫妻每天都在店裏工作十幾個小時。從財務,前臺到采購,後厨,衛生,服務,事無巨細,他們一身多職,忙前跑後,感冒發燒了,吃了藥也要去上班。一次張祥華從樓梯上摔了一跤,膝蓋腫起來,他到中藥店買點藥水擦擦,照常工作,一瘸一拐地堅持了一個多月腿才消腫。

張祥華常說:“人生就像是一年四季,你不播種就不會有收穫,一定要學會播種”。

五年的辛勤“播種”,終於迎來了收穫,1989年張祥華與美國人Bill Beckett合作在洋人區經營中式快餐“Pick Up Stix(拿起筷子)”。回想當年的創業,他笑談“那稱得上背水一戰”,因爲他將辛苦積累的儲蓄全部投入,“我的心情是只許成功,不許失敗”。他們看準了中式快餐在美國上班族中的潜力,加上用心研究適合他們口味的菜式,餐館開張七個月就開始賺錢,且顧客口碑相傳聞訊而來,不管是堂食還是外賣,用餐的客人總是大排長龍。

如此火爆景象持續著,張祥華一鼓作氣在十二年裏開了八十八家分店,員工兩千多人,形成了中餐館的王國,“拿起筷子”的標志遍布美國許多城市。2001年張祥華以很好的價錢將連鎖店賣給了股票上市公司TGI Friday。

如今,張祥華談起餐館打工的那一段艱苦的歷程,總是充滿了感激之情,他說正是那樣的條件,磨練了自己的意志,讓他有勇氣面對商場上的種種挑戰。

有了一定財富積累的張祥華並沒有停下脚步,很快他又發現了新的商機。在開餐館的時候他就發現很多飲料容易變質,2004年他斥巨資從意大利引進旋轉式全自動無菌罐汁包裝機,將無菌包裝的先進技術帶到美國,以提升飲料的保鮮度,吸引主流飲料公司如Naked Juice等委托他們的公司代爲加工。

料容易變質,2004年他斥巨資從意大利引進旋轉式全自動無菌罐汁包裝機,將無菌包裝的先進技術帶到美國,以提升飲料的保鮮度,吸引主流飲料公司如Naked Juice等委托他們的公司代爲加工。

張祥華坦言進軍無菌包裝行業也不是一帆風順,曾經幾次遇到挑戰,幸好他有一支很好的管理和營銷團隊得以扭轉乾坤,締造了直綫上升的營業額。2012年張祥華以三倍創業資金的價格將公司賣給了Glanbia Nutrition Inc.。

張祥華目前仍擁有一個罐裝生産流水綫,幷擁有紐約和洛杉磯等大城市的幾棟住宅公寓,他的房地産業也經營得風生水起。

經過三十多年的努力奮鬥,張祥華不但爲美國創造了數以千計的工作機會,還實現白手起家的美國夢,登上了餐飲及房地産業的高峰,於2014年榮獲“愛麗絲杰出移民獎”。

“實現夢想幷沒有那麽偉大,80%的人只是輸給了半途而廢”,“在我們的生活中,找出最有價值的東西,然後圍繞著它去努力”,“不想輸,就別懶”,張祥華這樣解釋著他事業成功的秘密。

“當我面對困境時,就不斷地提醒自己,這是我的選擇,就永遠都不能放棄。我們每個人都會面臨選擇的那個瞬間,都有痛苦和掙扎,如何去面對和做出選擇就决定了自己的命運。任何事情都有可能,你的選擇驅使你去思想,你的思想驅使你的行動,你的行動决定了事業的高度。遇到選擇時不要過多的猶豫,行動更重要,沒人可以預知未來,全力以赴去關注下一步的發展,你就能一步一步地接近你的夢想”,張祥華這樣告誡年輕的創業者。

成功不止在外面,更在家裏

成功不只是你贏得的鮮花和掌聲,更是擁有一個愛的港灣,和諧美滿的家庭。

在這個領域張祥華是幸運兒,他說:“我運氣真好,同時擁有兩個我生命中最重要的好女人”。

張祥華的媽媽用她的堅强、樂觀、不向命運低頭的人生態度教給他如何做人,如何面對艱難的人生。距離媽媽機場灑泪相送,張祥華僅僅用了七年就開了餐館賺得人生的第一桶金。他告訴媽媽,”我實現了當年的諾言,找到了更美好的生活”,並迫不及待地把媽媽從上海接到加州他的家裏,分享他的奮鬥成果。讓那飽經風霜的媽媽安享幸福的晚年。

2015年張祥華的媽媽永遠地離開了他們,張祥華的妻子說:“她是世界上最好的婆婆”。最近在張祥華的一次演講中提到了早年媽媽的辛勞,他還是忍不住流下男兒泪。目前他們夫妻籌劃著給逝去的媽媽出版一本回憶錄,讓子孫後代永遠記住令人尊敬的媽媽。

如果把生命比作一艘航船,理想與意志力就是前行的動力,信仰就是前行的方向。張祥華與妻子都是虔誠的基督教徒,說到對基督教的熱愛,張祥華說他們的相識相知相愛都是神的指引。

那是剛到美國不久,在餐館打工的張祥華生病了,一起打工的一個大姐去看望孤獨的張祥華並送給他禮物。痊愈後的張祥華一直念念不忘,到了那個大姐的生日張祥華執意要送她禮物,那個大姐說:“你要是非要送呢,就陪我一起去周日的教堂,那是給我最好的禮物。”

於是張祥華第一次去了教堂,第一次聆聽了神的聲音。在午餐時間,有一個來自臺灣的美麗女孩告訴他如何用餐以及教堂的規矩,她叫王翠玲。後來那個餐館的大姐就有意撮合他們,一同聚餐,一同做禮拜,一同郊遊,就這樣他們慢慢地走到了一起,1983年兩人步入婚姻的殿堂。

婚後不久王翠玲送給老公一個工藝品,是一個竹制的小扁擔,上面寫著:刻苦耐勞,白手成家。幾十年來這對夫妻就是這樣互相勉勵著共同面對生活中的困境,不離不棄,攜手前行。王翠玲一直是張祥華生意中的好夥伴,她管理著所有生意往來的財會工作,就連她在懷孕生子的時候也記賬報稅,家庭事業一肩挑,給予丈夫所需要的支持和幫助。共同的事業,共同的信念讓他們的婚姻持續了三十多年,却始終恩愛如初。

張祥華不僅感激妻子養育了兩個優秀的兒子,還感激妻子給了他最好的禮物——神的眷顧。王翠玲一家都是基督徒,他們對宗教的虔誠感染了張祥華,使他有機會認識神,瞭解神,感受到神的愛,“信仰的力量以及教會的支持,讓你能繼續往前衝。”

如今張祥華功成名就,兩個兒子長大成人,有了各自的事業。他說,他今天得來了一切都是神的饋贈,所以他要把這份愛傳遞給更多的人。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