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别离》之后三问家长,没想好请别送孩子出国念书!

2016年09月12日 澳洲时间


这是澳洲时间分享的第 41 篇文章,请订阅关注(微信ID aozhoushijian)支持我们,如需转载请留言。



部《小别离》的热播,像一阵阵钟声,回响在中国许许多多父母的心坎里。


因为剧中有太多现实的影子,有太多关于教育关于生活的痛点被剧情直接演绎出来,在观众心里产生共鸣,对照剧中人物情节,思考自己的未来生活,琢磨着为孩子选择的教育路径……


我同样被剧情击中,因为我们就是处于小别离的一个样本家庭。


回想送老婆孩子去澳洲的前后历程,我们真的经历了《小别离》剧中的种种焦虑、思考、抉择,最终成行。


女儿现在在澳洲的一所小学顺利地开始了新的学习生活,而作为家里的经济支柱,我也因为工作原因回到国内,过上了暂时的小别离生活。


不知道《小别离》的火爆,是不是会引发许多家庭送孩子出国的热潮?如今送出去念高中、大学的自不必说,初中、小学的也不在少数,出国念书低龄化已成新趋势。


但是从我自己家庭的经历来看,也想给动了念头的父母们提个醒,如果你们没考虑好下边这些问题,就请别送孩子出国念书!


1、你能陪伴孩子融入当地生活么?不能,别送孩子出国。


女儿到澳洲时,英语几乎是零基础。她在国内小学只上了一年级的第一个学期。


因此,刚去学校上学时,她既听不懂老师讲什么,也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幸好老师指派了一个能讲中英文的同学给她当小翻译,她就这么一点点地开始了自己的异国学习历程。


而在那儿的日常生活,就得依赖她妈妈比较娴熟的英语能力了,幸好,妈妈的英文没白练,从安家到落实学校,一切都可以说是顺顺利利的。


妈妈在工作之外,要为她装好午餐盒,送她上学放学,带她去教堂一起听免费的英语课,给她讲当地的历史故事,在家里督促她补习中英文、数学……等等。


如今半年过去了,她竟然也交了不少不会讲中文的好朋友,还能给一个刚到澳洲也是不会讲英语的中国小男孩当小翻译,甚至数学课都开始积极回答问题了……



我想,这是她有妈妈尽心陪伴,努力融入当地生活的结果。


所以为了把孩子送出去念书,仅仅有亲戚、监护人甚至寄宿,是完全不够的,他们替代不了父母的角色,没有父母的陪伴,那纯粹是把孩子交给未知的运气,也许孩子会幸运地遇到良师益友,境遇也会不错……但也许,一旦运气不好,遇人不淑,孩子的未来就难料了。


但无论如何,父母长期不在身边,亲子关系如何维系?


如果他们有一天认真地对你说,爸爸妈妈,我真的好遗憾,你们当初错过了我最需要你们的成长时刻。


为人父母的我们如何面对?


写到这里我简直要泪奔……赶紧把自己滚到女儿身边,尽可能不要错过她成长的每一秒!


2、出国把孩子交给学校就行?你要这么想,别送孩子出国。


女儿所在的小学,是我们认真挑选过的,当时看中的是它有接纳来自不同国家的孩子的教学经验。


比如,学校指派了小翻译带着女儿适应课堂,开有专门的英语补习课(只有3个孩子),会给懵懂搞不清状况的女儿发张她看不懂的数学奖状,激励她的学习兴趣……


但是对于她的成长,这还远远不够。教育孩子,其实也是家长自我再教育的过程。


我们有太多的家长,只顾给孩子提供更好的物质条件,而把教育的责任甩给学校和老师了。


《小别离》里的琴琴虽然是个学霸,但是她爸妈对如何正确教育孩子并没有太深刻的认识,佳妮一脑门扎进了留学就能出人投地的臆想之中,老金则更是一个劲拉活养家,连如何提升自己的想法都没有。


著名学渣小宇的爸爸也不例外,事业有成富得只剩钱,光揪心小宇的学习,却从不肯研究一下如何才是正确的教育方式,既然小宇成绩差,那就送出国了事,仿佛出国念书就是让小宇脱胎换骨成大器的灵丹妙药。


教育于父母而言,不仅是为孩子提供条件,接受良好的学校教育,更多的还得自我学习,用自己的言行举止给孩子作示范。



所以孩子的教育不应该离开家庭的怀抱,孩子需要父母一起读绘本,给Ta指点数学题,带着Ta登山、跑步……父母的努力,会给予孩子以榜样效应。孩子的成长,最需要的就是父母的陪伴与示范。


正因为有妈妈的全情投入,女儿在学校之外,得以跟随妈妈一起学习,她才能从零基础的状态迅速适应了新的学习生活。(在这里给俺媳妇100个Zan!)


3、只为了避开中考高考?如果是,别送孩子出国。


《小别离》里,朵朵因为中考临近压力增大,得了中考恐惧症、焦虑症,甚至差点离家出走。这也是朵朵妈改变态度,同意她出国留学的最大原因。


小宇倒是不在乎中考了,不过那是因为他肯定考不过……所以他爸要送他出去。


但是,这本质是应对考试压力的情绪失衡,出国就能解决应试的压力问题吗?出国学渣就能成学霸了?出国留学是应对考试的最佳备选方案?


完全不是。


朋友圈里有位孩子在国外念书的家长说,在国内应付不了考试的学渣,到国外不努力,一样是学渣。


在澳洲(以悉尼为例),孩子小学四年级时,家长自愿为Ta报名参加一个叫优才班(QC班)的考试,录取的学生第二年进入优才班读两年(五年级和六年级)。


能进入优才班的学生,考上精英中学的概率就很高了,而精英中学,就意味着能申请到更好的大学……


是不是很像换汤不换药版的中国中考高考?


这还没完,到了大学,也许才是对孩子的真正考验。


前一阵,斯坦福大学经济学家Scott Rozelle就对纽约时报记者说,因为几乎人人都能毕业,所以中国大学生没有学习动力。


而欧美的大学就不这么容易了,一向有所耳闻,它们以宽进严出著称。


所以,作为家长,你想想,躲避中考高考去留学的意义在哪里呢?不努力学渣依然是学渣啊。



那么,我让女儿小学就出国去,意义又在哪里?终究逃不开考试啊!


可以说,有很多因素让我们做出了抉择——小学一年级就每天写不完的作业、频繁的各种测验考试、以考试成绩为目标的教学、复读机打印机式的背诵和抄写复习、每天少得可怜的户外时间,还有雾霾、食品安全……


最重要的问题是,女儿迅速增长的厌学情绪,更令我们不是滋味。有一天她一脸苦恼地对我说:“我不想当人了,因为人要上学。”


至少,我觉得目前她接受的小学教育,是符合她身体和心智的发育规律的,这就足够了。以后,她的学业的压力也会逐渐增大,但是年龄增长,心智成熟一些,就能更好地应对学业压力了。



跟女儿通视频,我几次问她,第一次离开北京这么久,想不想北京?


每次她毫不犹豫地说,不想。


理由?出门不用看空气预警,一年四季她都可以自由地奔跑;那里的课堂是更有趣的课堂,喂鸡和种菜也可以是一堂课;没那么多作业和考试,她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拓展自己的兴趣;中文、英语、数学、体育……她应该学习的一切,也都在一点一滴地进步……在北京,她唯一想念的,是亲人和一起玩大的好朋友。


好吧,这就值了。


尽管未来女儿一样要面对竞争,但我们会努力帮助她,让她有能力做好准备。


路还长,但我们心里淡定和踏实多了。


— END —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

ID:aozhoushijian

如需转载

请后台留言

分享朋友圈请随意



往期文章


《斯坦福数学教授:孩子学数学到底该不该数手指头?》

《孩子伤害你的时候咋办? 这是我见过的最好的解决范例》

《小别离》给我们上了重要一课:为什么孩子就听不进你讲的道理?》

《我一点都不后悔,那些年让女儿输在了起跑线上》

《情绪猛于虎!为让孩子学会管理情绪,这些中小学引入了”冥想课”》

《中式教育逆袭?英国引入中国数学教材背后的故事》

《还让孩子苦练速算?这位斯坦福教授却说,学数学的最好方式是…》

《10年后半数工作将消失?怎么办?澳洲决定教孩子这样做好准备》

《女儿的期末报告上没有成绩,却有句令我感动不已的话》

《牛津大学揭开孩子睡眠的真相!一场“晚点上学”之战,席卷欧美的校园》

《澳洲这样帮助英语零基础的孩子适应语言》

《为什么我决定带女儿来澳洲上小学》

《在澳洲上学6周后,女儿发生了什么变化》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