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乔恩没有义务向公众证明自己的悲伤

2016年09月19日 腾讯娱乐




腾讯娱乐专稿(文/杨时旸)


处理悲痛与哀伤,是一件极其私密的事。不同的人各有各的方式,有人暴饮暴食,有人水米不进,有人沉默不语,有人大放悲声。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经历过悲伤,作为有同理心的动物,我们应该明白,在他人处理心理伤痛的当口,保持安静,给予同情,不去指摘,是一种必备的道德和教养。我们可以设想一种情境,当我们身边的亲人和朋友意外去世之后,一群人拥到我们的朋友圈和微博下面,指斥我们为什么没有及时在社交账号上点起蜡烛并配以煽情的文字和哭泣的表情,我们会爆发出怎样的情绪?


当乔任梁去世之后,一些网友正在做着类似的事。而且他们还都带着义正词严的表情,以一种道德训诫的语气,质问陈乔恩为什么没有在公共社交媒体上及时表达出悲伤。这一切迅速发酵成弥散着暴戾和耸动的群情激奋。


或许没有人能够想到事情会发展成这样。在此之前,人们的讨论不过也都局限于对死者的死因与生前私生活的猜忌是否应该告一段落。而是非突然降临到好友身上,事态的变化确实有些过于旁逸斜出。


这群网友正在下意识中,大踏步地走向教养的反面,而他们自己或许还觉得正在从事某项正义的行动。


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王宝强发出离婚声明之后,这群人攻陷了邓超和徐铮的微博,质问他们为什么没有在第一时间挺兄弟;在大地震的时候,这群人狂躁地质问王石和马云为什么没有及时捐款或者捐款数额那么小;在阅兵的当天,同样还是这群人冲到范玮琪的账号下,指责对方为什么在这么举国关注的日子里,还有心晒娃过自己的小日子……


很多人习惯了单一化和集体化的思维模式,他们善于塑造出一种想象中的“应该”和“完美”的情境,然后寻找和筛选那些没有进入自己设定情境的人,加以砍伐和修正。或许,直到今天,他们仍然并不清楚,这种逼迫他人就范自己狭隘道德想象的行为是一种严重的精神暴力。在我们的教育系统和文明习得中,几乎没人告诉我们,逼人表态是一种侵犯。而与此相反,有某些文化一直在默默鼓励着人们强迫他人表态。所以,很多人把不触及肉身的暴力并不当做暴力,把逼迫他人表态当做一种正义和见义勇为,善于假装英勇地用廉价的口水对他人进行一场场虚拟的批斗。




乔任梁的去世引发了一次极其吊诡的道德拷问,最初,一群人挤眉弄眼地嘲讽他的死因,很快,这就被另外的人加以指斥这不道德,而与此同时,一些人又迅速转向那些尚未表达哀悼的乔的友人,认为这样保持沉默不近人情。这成为了一场急功近利的道德表演秀。这群参演的主角很快就开始斥责未能及时作出表演的人,为什么不赶紧加入群众演员的序列。这场莫名其妙迁怒于陈乔恩的闹剧,最终,陈的团队后来不得不及时补充了表态,称陈乔恩因为好友离世极度悲伤,泪流满面而无法上妆。这种极具画面感的回应,不知道我们该感到残忍还是该觉得搞笑,或者,二者兼具,才是典型的中国式娱乐,一种黑色、灰色和血色混搭的荒诞又令人唏嘘的混乱情绪。


我们都明白,在社交媒体上表达情绪是经过理性安排的,那些文字和配图背后都是心思,而一旦一个人真的陷入了极度的、无法自持的悲痛,是根本不会去考虑社交媒体的管理的。也就是说,当一个人离世,往往离事件越远,情感上越无关的人,越容易轻易地表达出那种具备表演性的悲痛,这就是为什么一旦有个明星去世,毫无关系的粉丝们都能迅速布置好悲伤的表情,在微博和朋友圈点起蜡烛,配以双手合十的图标,争抢式地表达自己的震惊与哀伤,而那些真正亲近的人,估计早已无暇顾及社交账号的维护。你真正悲伤的时候,还会考虑到底哪个滤镜适合自拍下自己忧伤的面容吗?




自从有了社交网络,一切都发生了微妙的改变。我们对自己的生活可以进行某种巧妙的修饰与点缀,而对于他人的生活,可以毫无成本地进行评判、指摘和攻击。社交账号上呈现出的一切,成为了真实生活的古怪镜像,有时贴切,有时扭曲,有时差池万里。那倒影中与真实生活无法重合的部分就叫做表演性。社交网络开始被使用的同时,就意味着一种表演性的滋长。但这种表演性有时特别符合某些人性中虚伪的部分,在很多时候,我们宁愿相信那些表演出来的、符合自己设想的东西,也不愿意去相信那些更加真实的,但缺乏观赏性的内容。从这个角度上来说,陈乔恩没有及时发布哀悼,更加真实也更加令人心碎,这意味着她真的浸入悲伤与震惊,如果她在事发五分钟之后,发布一篇充满排比句的通稿昭告哀思,难道就意味着她有情有义吗?其实,陈乔恩根本没有义务必须向公众证明自己到底陷入了多么深邃的悲伤。


表态,有很多种方式,也有很多种功用,有真情流露的,也有敷衍了事的,有有感而发的也有充满策略的,但表态有一个前提,就是自发与自愿。被强迫表态,近似精神上的被强暴。在我们的文化中,表态文化有着长久而复杂的历史,它进入了我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无论宏大叙事还是日常生活,都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表态,我们习惯了一种公开化自己内心世界的方式,对于个人保留精神自留地的方式不懂得尊重。而这个特点却又与这个社交网络时代的当代性病理意外苟合。道德绑架、精神暴力在互联网的简便社交系统中,就变得更加成本低廉。


拥有道德感是好事,但我们要有能力判断,哪些是道德感督促下的对某些人和事的监督,而哪些是多管闲事的对他人隐私的侵犯。我们分泌道德感的方式出现了问题。在很多时候,该具备道德感的关口,我们选择用冷漠和愤世嫉俗代替,比如看到公共利益被侵犯;而有时,该收敛起自己的言语和目光时,我们却发出了无尽的谩骂、讪笑和调侃,比如这一次。这样的结果导致了该被监督的人可以逍遥,该被尊重的人总被骚扰。想想,这荒诞又悲凉。


陈乔恩先是失去了一位亲密的朋友,然后突然又受到了无数陌生人的谩骂,这对于她来说会有怎样的影响不得而知。但是,如果从此之后,你们发现她的微博变得谨小慎微,毫无差错,通稿味道十足,或许那才真的让人心酸。


《娱乐观》往期阅读


在《七月与安生》里流逝的那些时间,由王菲来标识


章子怡,深藏的功与名不是为了符合大众对于母亲的想象


霉霉的恋爱与分手,不是为了给鉴婊爱好者们讲故事


腾讯网刊登此文仅为传达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赞同或支持其观点。


本文系腾讯娱乐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