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乐思说 别让孩子对你的情绪负责.(๑>؂<๑)۶

2016年09月18日 加拿大移民就业学业咨询


孩子究竟是我们愤怒的原因,还是点燃情绪的导火线?是我们在小题大做吗???


孩子是引爆你愤怒的导火线,而不是给你产生愤怒的原因。他不应该对你的情绪负责。


这句话出自《Raising Our Children Raising Ourselves》(中文书名《完美的教养》)。作者娜奥米·阿尔多特在书中指出:


孩子的行为启动了你内心的程式,要求你依照它编排的内容去做,虽然这个自动发生的反应,你无法选择,但是你可以选择不遵从它的指示。你可以倾听自己的内心,排除冲动,以便更好的关心孩子,不受习惯反应的干扰。

家长们常常打电话给我,因为孩子的行为让他们不知所措,他们很想做出和善的反应,却发现自己无论如何也做不到。

是我们的思想妨碍了我们去理解孩子,让我们找不到合适的应对方法。孩子的行为没有对错,他们仅仅是情感和生理需求的表现,或者是天真的游戏,然而,当我们的思想立刻对孩子的行为作出评价时,我们的反应并非来自孩子,而是来自我们自己对孩子行为的解释。

我们的头脑总是把问题复杂化,比如,一个小孩从妹妹的手中拿走的玩具,这时家长的脑海里也许会想起一个声音,指责孩子无情或粗鲁。可是在孩子自己看来,这只是一个单纯的动作,也许他觉得好玩,想要这个玩具,而且他还没有建立起照顾妹妹的意识;也许他想看看妹妹的反应,也许他想吸引你的注意力。客观地观察孩子,不要武断地给他贴上标签,也不要过度分析,这样你就可以做出积极而平和的反应。



谁在火上浇油?


我们可以回忆一下,很多时候孩子只是本能地表达他们的基本生理需要,而我们过度分析的结果把我们推向气愤。我也有过这种经历。


平时儿子都吃一种意大利粉,一天我想换个花样,就自做主张改变了意大利粉做法,晚餐把饭端上来的时候,还对自己的创意很得意,满心欢喜地想儿子一定会很喜欢。谁知儿子看了碗里的意大利粉说:“这是什么?”吃了两口,放下筷子说:“真难吃。你为什么不先问我?我不要吃。”起身就走。老公在旁边说:“妈妈也是为了你好,想多变些花样。”我当时的感觉是我辛辛苦苦在厨房忙,你还不领情、不知道感恩,感觉到火在上升,潜意识真想把那碗意大利粉扣在儿子头上。但另一个声音在告诫自己:冷静、冷静,假如我真的做了那个愚蠢的举动,这一辈子都会后悔的。我用几秒钟整理了情绪,说:“哦,你不想吃这种做法,那妈妈今后改变,前先征求你的意见。不过如果今晚你不吃的话,我没时间再做了,你自己在冰箱看看有什么可吃的。”


在情绪激动时,我们很容易把事情的严重性扩大化,动不动就把孩子的埋怨上纲上线到道德的层面。我们看到的其实不是事情的本身,而是我们对事情不正确的翻译和假想。这种思维方式只能让我们火上加油。





我接受了儿子的情绪,但并没有再去做另一份晚餐。因为我希望儿子也需要尊重大人的时间。我曾经分享过,我儿子的性格是对任何新东西都有较长的适应过程。比如,他现在还在穿他5年前穿的那套睡衣,虽然又小又旧,他坚持不换新的;对于喜欢的作者,他几年都在来来回回地读这位作者的那几本系列书籍。关于饭菜一事,我后来回想了一下,儿子也确实告诉过我不要随便改变饭菜,要改也得征求一下他的意见。他说他并不介意来来回回就那个几道菜。


我事后也与儿子沟通了一下怎样以尊重的态度来表示自己意见的交流方式。比如他可以用心平气和的语气说:“妈妈,谢谢您为了我吃上新的饭菜而尝试新的做法!但我告诉过您,变之前最好征求一下我的意见,好吗?”


孩子的话,你听懂了吗?


PCE Club 2015年年会特邀演讲嘉宾: 宾大医学院儿科教授、著名作家Dr. Kenneth Ginsburg在年会上告诉家长们:“告诉孩子什么是错的不能帮助他们,但是给他们演示什么是对的却很有用。


我们往往爱告诉孩子错在哪里,但并没有给孩子演示对的方式又应该是怎样的,这是很多家长容易犯的错误。相反,把孩子做的不足的地方以演示对的方式告诉孩子,是一种积极、有建设性意义并且让孩子更容易接受的交流方式。孩子不仅通过事情学到了终身受益的东西,而且通过此事加深了家长与孩子之前的了解、加强了亲子关系。因此,这种以接受情绪、心平气和、通过交流就事论事处理问题来帮助孩子成长的方式逐渐也形成了我家每个成员的交流习惯。


分享一件事:儿子每晚把碗放到洗碗机里冼碗,从一开始不大愿意到现在每天自动自觉,已经坚持了好多年了。刚开始那一、二年,儿子需要我提醒。当然,偶尔几次虽然儿子忘了,我自己也就洗掉了,然后提醒儿子下次记得。几天前的一个早上我发现儿子把碗盘放进洗碗机里但忘了洗。我叫儿子下楼,告诉他这个情况。他看了一下,说了声“哦”,就转身想离开。我马上叫回他,说:“唉,你还没洗碗呢?”老公在旁边说:“你要学会负责任,这样你才会有信赖度。”虽然老公说时心平气和,可是儿子听了有点不爽,关洗碗机时动作比较鲁莽。老公终于怒火大冒,凶狠狠地批评了儿子一大顿,批评儿子态度不好,没有责任心,没可信赖度。


这件事后我与儿子交谈了半个多小时,儿子话本来就不多,很多回答都是“我不知道”,非常不容易从儿子嘴里掏出东西来。但我依然耐心地、不加评判地、以问话的方式一直鼓励儿子讲出他的想法,然后就是倾听。儿子终于告诉我,他认为这么点小事,老爸那种说教并上刚上线的方式让他感到有点annoying 。   


我告诉儿子,爸爸妈妈很爱你,爸爸妈妈也是第一次做父母,一定会犯很多错误,希望你能告诉我们你的真实想法,这样可以帮助爸爸妈妈了解哪种是你认为合适你的交流方式。最终目的是希望每个家庭成员都愿意讲出自己的真实想法,使家庭有个互相关爱的和谐气氛。


我问儿子:“你觉得妈妈这种谈话形式如何?”儿子答:“Good”。我又问儿子:“在你觉得爸爸让你感到烦人的时候,你为什么当时不告诉爸爸你的感受?”儿子答了一句“告不告诉他没什么区别。”我问:“什么意思?”儿子答:“告诉他,他也不会改。”儿子这一句把我推进了沉默。


说心里话,对儿子这个年纪的孩子能天天帮助家庭做家务,并基本无怨言地做了这么多年这件事,我还真为儿子感到骄傲,并经常告诉儿子,他在这点比很多同龄人做得都好,他应该为自己感到自豪。孩子偶尔忘了做一件事,提醒一下就好了。谁没有忘了事儿的时候?!有必要提到责任心、可信赖度这个层面吗?


前几天一位家长告诉了我一件她儿子让她担忧的事:一天开车带儿子出去,路上遇到了一个人违章驾车。儿子说了句类似“这种人就应该被车撞死”之类的话。这位家长觉得儿子“不善良,他怎么可以说出这样的话。”


我回复她:关于你儿子说的,你有没有仔细问他的意思?我想他的意思会不会是“那些不遵守交通规则的人,只能自食其果了”?如果是的话,这句话话本身并没错啊。有时孩子说一句话,家长没有去倾听、去了解孩子到底怎么想的,就凭借自己的理解和猜测,主观地去判定孩子的想法,比如你用“孩子不善良”的思想先入为主去猜测孩子。我想你应该了解自己的儿子,他不会是那种不珍惜他人生命的孩子吧?这又回到娜奥米·阿尔多特在书中指出的:


当我们的思想立刻对孩子的行为作出评价时,我们的反应并非来自孩子,而是来自我们自己对孩子行为的解释。我们的头脑总是把问题复杂化。客观地观察孩子,不要武断地给他贴上标签,也不要过度分析,这样你就可以做出积极而平和的反应。


一位群友诙谐地问:怎么觉得你把我先生的缺点暴露了? 真是这样的。所以儿子有什么不顺心的事; 一定关照不要告诉我先生。


我答道:哈哈,因为我先生就是那样的啊。我家也一样,儿子很多事也跟我说,等爸爸过来了,我让儿子再把事告诉给爸爸。儿子就会说“没事”。


父亲对孩子成长的影响是母亲所不能代替的,真希望更多的父亲能更多地参与孩子的生活,与孩子有更多的沟通,而不是仅仅做个车夫。我曾告诉过儿子我对一个真正的男人的定义是:他有Gentle heart and strong mind. 父亲在培养孩子成为一个高情商、有坚韧不拔的精神、有担当的真正男子汉的作用真是不容忽略。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