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故事】用亲身经历讲述澳洲故事——一个留学生眼中真实的澳洲人

2016年09月07日 澳洲微天地


开讲之前,先声明一点,这都是本人的亲身经历和个人感悟,如有内容与什么官方数据不符,那纯属意外。

关于人口

不像我国搞计划生育,澳洲是随便生,甚至鼓励生育的,许多澳洲家庭都是有两三个孩子的。听说白人出生死亡率高,但是我真的完全不理解啊,因为我看到的澳洲家庭基本上都是有两三个孩子的,但是为什么白人的数量就是上不去,这个让我很费解。

关于收入

在澳洲赚钱应该说比中国容易,单是卖苦力都能挣大钱,搬砖的时薪都能在50刀以上,这个是我问的一个搬砖的工人得到的回答,当然他毕竟是只属于他的那个公司,至于其他工人是不是这价钱,我就不知道了。

澳洲现在法定最低时薪是17.7刀,一天工作8小时,最低一天也能赚到150刀左右。一份麦当劳套餐便宜的8刀,贵点的13刀左右,一天三顿饭按照30刀来算,那么一天也可以净赚120刀啊,即便租个一周120到200刀的房子,剩下的钱用来生活也很滋润了。当然如果你拿着澳洲的最低时薪,却硬要去悉尼市中心租住或要住个每周500刀以上的海景别墅,那当我没说。。。

关于融入

澳洲物价虽然高,但整体来说收入也高,在澳洲正常情况下,一个人工作,养活自己养活一家人应该没什么问题。

但是能不能做大就是个问题了,尤其是我们中国人在澳洲难度就很大,尤其是通过移民的方式到澳洲的。因为不管怎么说,你的出生和成长背景决定了你很难进入西方人的生活圈。一般来说,在中国出生的,基本上没办法和老外在生活上保持一致性,比如老外就不喜欢群居生活、亲友之间很少来往、吃饭的时候不喜欢大声说话等等。另外,也是最主要的,生活在国外总觉得不安全,如果只是一个平头老百姓的话,总觉得要是富裕了就会招来祸端,这几年在澳洲袭击华商的事件还少吗?

对我个人来说,最主要还是不太习惯文化方面,比如我吃饭就喜欢吃得快,像他们那样吃得那么斯文我受不了;说话的时候我就喜欢大声说,朋友之间聊天说那么小声干什么,吃饭不是边吃边说说笑笑的我就浑身难受!

关于懒惰

说实话,我对澳洲的穷人完全没办法理解。澳洲应该还是欠缺劳动力的,不然也不会大力引进外国劳动力了。如果澳洲工作岗位并不稀缺,那么人们应该还是比较容易找到工作,更何况有政府帮忙找工作。那些人坐在家里不工作,等着政府把救济金送来,不送就骂政府,要不然就骂亚洲人来抢他们的工作,这完全没有道理嘛。

不爱工作这个也不是我凭空得出的结论,这个是我经过调查的结果。在澳洲留学的时候,有一个假期我就专门做了个调查,看看澳洲人到底是不是不爱工作。我就选了一周专门坐在市中心的麦当劳等,等什么呢,等着看每天有多少人来麦当劳,什么时间段人最多、哪种人最多、每个人平均用餐时间是多少。每天在麦当劳里坐8个小时,一连坐了一周,我终于得出澳洲人真的很懒的结论。

首先,来麦当劳吃饭的人是不分时间段的,因为不管哪个时间段人都很多;其次,不管是家庭主妇还是工薪阶层的人都很多;平均每人用餐时间都很久,大概都在30分钟左右。那有人要问了,30分钟吃饭也很正常啊,我觉得吃饭吃30分钟是差不多,但是如果你要去工作呢?如果你要赶去上班,是不是在街头馆子两三口把面吃了就跑了,或者拿个馒头包子边走边吃啊?但是澳洲人似乎完全不急,9点钟了也还是慢悠悠地边吃边聊天,要不然就是吃完了还在那里喝杯咖啡再走。

不仅是这些出名的快餐店,实际上那些不知名的街边小店的光顾率也不低,澳洲人悠闲地坐在椅子上晒太阳,慢慢品尝咖啡和茶。要是老人倒也罢了,关键是大部分都是年轻人和中年人。。。真是纳了闷了,你们都不用去上班的吗!

关于效率

澳洲的办事效率,估计是每个留学生都想抱怨的事了,尤其是入学的时候办手续。在国内我们每次办入学手续怎么搞,去楼下排队,轮到你的时候把名字一问,把钱一交,对方把章一盖,好了你可以上楼找班主任了。澳洲怎么搞,你先排队,到你了,上去先让老师看你的资料,看完了老师跟你聊人生,然后交钱办手续,在漫长的等待中老师和你再谈谈理想,等你搞定差不多就去掉了20分钟了,如果你还是排队来的话那就恭喜你了,一个下午基本上就耗在这了。四川话有个说法叫“磨洋工”,指的就是工作效率低,我现在觉得这个词真是太贴切了!

有人跟我说,澳洲人这个叫懂得人生,享受生活,或许吧。确实,相比国内的办理程序来说,澳洲的更为人性化,但问题是效率太低了,要知道在工作中最重要的是效率,效率决定了企业业绩,业绩决定了企业的命运。至于我国要不要借鉴这种人性化,如果人性化就意味着低效率,我觉得就没太多必要了。

关于享受

不过说到享受人生,我倒是觉得澳洲人真的比我们中国人懂得享受得多。这些人真的比较容易满足,一些寻常小事都能让他们捧腹大笑,而在我看来他们笑点实在太低了。很多人把大把的时间花费在许多我们国人都不愿意做的事情上,比如搞一些奇葩的对社会没任何帮助的发明、工程师去兼职当画师、科学家研究帮考拉过马路等等。很多事情看起来都不是他们的本职工作,就像一个学生不好好学习,偏要去学什么理发之类的。我问了很多人,他们这样是为什么。他们说,就是个兴趣,开心就好。

说到这里,我觉得我们国人应该找回这种精神,要知道这可不是西方人特有的。我们常说知足常乐、糊涂是福,但是我们却经常忘了享受人生中的细节。我们国人有一种不服输的精神,吃得苦受得累,出来做事就一个干!但是我经常发现,我们不知足,总想做到更好,赚了钱就想赚更多,吃着碗里想着锅里。

现在我们的生活水平已经不低了,在确保能稳定生活又有足够储蓄能应付突发事件的前提下,建议大家还是大胆地把钱拿出来用吧,好好享受一下人生,免得到老了再后悔。来一次自驾游,搞一次有意义的聚会,或者学一项喜欢的技能什么的。就算舍不得花钱也可以,花点时间陪父母、爱人、孩子,邻居朋友之间聚一聚,看点书感悟一下人生什么的也行啊。关键是要利用空余时间享受人生,这样才能让人生活得更有意义。

关于歧视

关于歧视的问题,我觉得澳洲人根据出生年代不同对华人的态度都不一样,歧视华人的一般是80岁左右的和90后的,不歧视华人的一般是70-80后的,对华人态度最好的一般是60后和70后,我想大概是因为赶上中国改革开放吧,当时中国与苏联闹掰开始向西方敞开大门,所以那时候的澳洲人应该对华人印象比较好吧。

总体说来,在澳洲我遇到歧视我的澳洲人比友好的澳洲人少得多。不过每次遇到了总是会非常不爽,比如我有一次徒步去旅行,本来前三天都很高兴,结果第四天下雨,我就打了把伞,伞有点破,站在街边等绿灯。一个80岁的老太婆站在我旁边就说了一句:“中国人,把你的破伞收起来,中国的烂货不该出现在澳洲。”我靠,我当时心情之复杂,我很想打人,我真的很想打人,但是我最终还是忍了,我不能打女人和老人啊,所以我就权当没听见。顺便说一句,这把伞是澳大利亚做的。。。

有一次我坐火车,坐的是一节非silence的车厢,也就说可以说话的,当时我就问了我朋友一句几点了,结果又是一个80多岁的老太婆站起来说:“闭嘴!中国人!这节车厢不准讲话,要讲话滚回中国去!”我当时很气愤,但又不好发作,所以我就回了一句:“这不是写着非安静车厢吗?我以为澳洲是个比中国还要自由的国家,没想到我到澳洲连话都不能说了!”结果车厢里大家都笑了,那个老太婆尴尬地坐了下来不说话了。后来一个老爷子坐过来,拍拍我的肩膀说:“小伙子不要怕,这节车厢绝对是可以讲话的,还有,澳洲的大多数人都不歧视别人的,我代表澳洲欢迎你。”令我很感动。

还有一次让我感动的是一个公车司机,当时天很晚了,我坐公车回家,车上只有我一个人,那司机就问我:“你住哪里,我直接把你送回家去吧。”

关于公益

包括一些澳洲国际友人,总体来说,西方的平民(注意我说的是平民而非政府)还是非常具有国际主义精神的,并没有对有色人种进行歧视,这是第一。第二,这些西方平民非常具有公益精神,很多人自愿为公益事业做贡献。

我觉得这种精神,我们应该大力宣扬,让国人也学习一下。我不是说国人就没有这种精神,但是同志们!现如今物欲横流的社会腐蚀了广大人民的精神,随着我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很多人的道德水平却越来越低,这就是因为精神文明建设没有跟上经济建设的步伐,导致了不少猫儿为了抓到老鼠干了很多见不得人的勾当。而这种为了金钱不要道德的精神是非常要不得的,我们需要反思!

关于家庭

最后一个就是关于家庭了,准确地说是老人。我经常在澳洲的公车上看见老人,一群老人做在公车上无所事事。他们是退休的老人,子女不回家看,也不愿意住进养老院,他们大多数都有一套不错的房子,很多都没了老伴,自己又身体不好(澳洲皮肤癌和风湿病高发区),看起来形单影只很可怜。很多老人害怕无聊,所以他们选择继续工作,直到死去。

也有些老人参加了社团活动,跟另一些老人一起玩到生命的尽头,比如我那个城市就有一个赌场,那些老人天天去玩老虎机。在公车上经常看见这样的情节,一个老人上了车,坐在另一个老人身边,然后他们就开始快乐地聊天,但是其实他们根本就不认识对方。

不知道大家怎么想,反正我觉得在这方面,我们中国的孝道真的是给老人的晚年画上一个圆满句号,反正我绝对不希望自己像澳洲的老人那样孤独到死。有些人要说了,你操什么心啊,那就是别人的传统和文化。我要出来打脸,因为我去问过这些老人,他们说如果有机会的话,他们也想跟子女们在一起。所以请跟我一起说:这一定是社会和体制问题啊!

结语

总体来说,澳洲人是不喜欢工作的,会享受生活的,家庭观念淡薄的,具有国际主义精神和公益精神的。与中国人都有各自的优缺点,大家也用不着看见网上有人说澳洲人怎么怎么好就羡慕嫉妒恨,也不用看见网上有人说我们怎么怎么不好就开始妄自菲薄。面对别人好的方面我们要学习,我们自己不好的方面就努力改正。推陈出新、兼容并包乃是我大国人民应有的气度!

<完>

文章转自Backchina,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澳洲微天地或作细微改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