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华裔移民:送子女回国抚养 父母面对孩子“成长的烦恼”

2016年09月20日 北美华人资讯网


 

许多华人新移民,由于无法负担托儿费用而将新生子女送回中国让婴儿的祖父母抚养,直到孩子四五岁时才接回美国上学,对于在海外创业的华人来说,这种貌似不错的选择,却在孩子身上留下了诸多“成长的烦恼”。


隔代寄养存在的隐患、中西文化的碰撞、不同教育理念等,海外华人父母在承受长期骨肉分离的痛苦时,还面临随之而来的诸多现实问题,心中充满矛盾与困扰。


2009年,纽约市立大学亨特学院社会工作学院邝锦文博士曾对一家服务纽约华人的社区医疗中心约200位接受产前检查的孕妇做调查,发现57%的华人移民家庭计划在婴儿出生后将孩子送回中国大陆的家乡抚养。


相关调查显示,让父母决定将孩子送回国的理由通常因为:很多华人移民后,首先自己要能站稳脚跟,事业上要打拼,夫妻二人忙于打理生意、工作,没有足够的时间照顾孩子,因此,将孩子送回国由父母照顾;其次,担心孩子忘本,希望自己的子女从小不失去母语的学习环境,认为学习说写中文必须要从孩子幼年开始打基础,否则孩子很难将中文作为母语。所以他们宁愿孩子从初涉人生阶段就开始了解和学习中文教育,而自己忍受骨肉分离的痛苦。


调查显示,被海外父母送回国的孩子,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有41%的孩子感到孤单,有25%左右的学生缺乏远大理想,有18.3%的孩子喜欢我行我素,此外还有10%的学生厌学自卑。(AFP)


“跨国抚养”导致子女与父母感情疏离不利成长


对于在海外创业的华人,这种做法貌似比较好地解决了问题,但是却在有些孩子身上留下了难以挽回的“成长烦恼”。


一些从小在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呵护下成长起来的小孩,通常都会被过度宠爱,当他们突然来到国外父母身边,遇到陌生环境时,生活规律、生活方式都改变了,给他们的海外生活带来难以想像的困难,导致亲子关系不融洽。


出现问题后,儿童最初的反应是抗议,即哭闹,然后是绝望心理,包括不进食等,再下来是恐惧,如害怕独处、怕黑暗、怕生人等等。接着,孩子还可能产生一种不理会的反应,如躲避父母或养育者。因此,被送回国的孩子被再次接出国时,往往不亲父母,喜欢独处,甚至脾气古怪。


很多留洋海外的华人都深有体会,孩子被送回国,几年后再被带回身边后,与父母的关系会变得陌生而疏远,会常常想念国内的亲人而变得情绪失落,沉默寡言。青春期回到父母身边的孩子更加叛逆难管教。


留守儿童长大后会呈现出心理障碍或行为问题


调查显示,父母在国外的留守孩子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有41%的孩子感到孤单,有25%左右的学生缺乏远大理想,有18.3%的孩子喜欢我行我素,此外还有10%的学生厌学自卑。


纽约华埠儿童培护中心主任温德和见过多起孩子因被送回国,与父母分离的例子。他表示,其中情况最严重的小孩认为自己被父母抛弃,严重缺乏安全感,甚至发生智力倒退。此外,被送回国的孩子多由祖父母隔代抚养。他们溺爱孙子女,“有养无教”,也不利于孩子成长。


研究人员认为,如果这些问题没能得到及时纠正,就可能进入到孩子人格的核心部份去,孩子长大后会呈现出心理障碍或行为问题。


中西方文化巨大差异不利于孩子心态的健康发展

此外,孩子回国几年后又被带回国外接受西方教育,使得孩子很难适应中西方巨大的文化差异,也是让家长们担心的问题。


移民海外的张女士看来,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心态是至关重要的,它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性格发展。中国和西方的教育观和价值观有很大差异,孩子太小还不懂判断,在差异如此大的两个环境中成长,孩子可能无法判断和适应,不利于心态的健康发展。


生活在美国的王女士则表示,华裔子女学习中文和中国文化是非常重要的,但不急于一时。西方国家现在越来越重视中国的传统文化,如果想要孩子学习中文,可以选择国外的中文学校,同样可以接受到中国的传统文化教育,而且家长也可以教孩子学中文,坚持在家中和孩子用中文交流,相信孩子的中文也会进步很快。


中西方文化差异中寻找教育平衡点


“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的典故代代相传,中国家庭从古至今就有重视子女教育的传统。近年来,华人新移民在承受生活带来的重压的同时,还往往需要面对孩子的“西化”导致的家庭交流与教育问题。成长环境以及文化方面的差异成为海外华人在教育子女方面所遇到的“新代沟”。


专家指,当两种文化在家庭中“狭路相逢”,海外华人父母需要多些包容与理解,对孩子进行引导并采取适当的方法帮助他们完成两种文化熏陶。


华裔父母与孩子的关系陷入冰火两重天


大陆媒体报导,即便生活在海外,很多华裔父母在子女教育这件大事上也存在很大的误区,不同的成长背景造就了两种不同文化记忆和行为,大多华裔父母还是坚持中国的传统教育或采取中西合璧的做法,并以子女的优异成绩和奖项为荣耀,过多的把注意力放在知识的灌输上。而对于父母的教育方式,子女更多的表示不能理解。


许多海外的家长依旧采用中国式的家庭教育方式,不准孩子看电视、严格作息时间、在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外还额外增加练习题,甚至家长陪子女一起做功课到深夜。与此相反,美国父母更看重让孩子享受童年,去运动、去郊游、交朋友、做自己喜欢的事,而不是一门心思只学习。


华裔孩子因此经常将自己的父母与西裔同学的父母作比较,甚至心生恨意。华裔父母与孩子的关系陷入冰火两重天的境地。


“虎妈”式教育掀起中美家长“口水战”


另有报导说,2011年初,美籍华人、耶鲁大学法学院教授蔡美儿,成为首位试图分享她在教育子女过程中经历和经验的华裔。将独特的教育方式置于东西方文化冲突和养育经验差异的大框架下,蔡美儿迅速成为媒体追逐的焦点人物,并掀起一场中美家长育儿方法孰优孰劣的“口水战”。


美国式教育有时过于松散,因注重学生创造性培养而忽视了打基础。中国式的教育特点恰好能很大程度上弥补美式教育的不足,“虎妈”式教育因此大红大紫。


不过,美国主流社会对“虎妈”式教育难以接受,众多学者质疑蔡美儿中式“悍母”式教育模式,绝大多数书评都表示:“难以接受蔡美儿的这种严苛的教育子女方式。她的很多言论让人觉得她非常严厉,非常残忍。”可以说,虎妈之争凸显了中美间的文化差异。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闵惠泉表示,西式教育强调“创意”,排斥纪律、刻苦钻研等旨在培养毅力的东西,中国教育却过于强调后者而忽视前者。现实中,双方都把这个关系摆成了“或”的关系,其实,这是一个“且”的关系,两种教育方式应达到一个理想的平衡状态。而如何在中西教育方式中找到一个平衡点,实在需要大智慧。


海外华人子女教育经验


教育小孩不容易,教育青春期的小孩则更难。在海外教育青春期的华人小孩则难上加难。因为不但我们的孩子需要接受美国的教育,而且我们这些做家长的更需要接受美国的教育。如果我们不能接受和理解美国的教育理念,那么我们的孩子就会生活在中美文化的夹缝中,倍受煎熬。


在海外教育小孩,我们要扮演好我们自己的角色。从小孩出生到四岁,我们是孩子的领导,我们可以行使权威,强迫孩子接受我们的行为规范。孩子的基本行为准则,应该在这个时期养成。孩子五岁到十岁,我们是孩子的老师。这时孩子已经开始上学,有机会接受老师和学校的规范。我们对孩子的教育,要跟学校基本保持一致,否则孩子就会无所适从。孩子十一岁到十八岁,我们是孩子的教练。这个时期的孩子,已经有自己的各种社会和学习活动,许多事我们可能还不如孩子们明白,这时我们仅是教练,给孩子们做后勤工作,主角是孩子。十八岁以后,孩子上大学了,我们是孩子的朋友。这时孩子已经独立,有自己的生活天地,我们仅是孩子的朋友,跟他们交流我们的想法,做决定的是孩子。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智商仅是一部份,情商如果不比智商更重要的话,至少跟智商同等重要。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在情商方面,要能和人建立互信关系和沟通;能对自己行为有责任感;能控制自己的行为;有自己的价值观;有自己的人生目标;要能不屈服于同伴的压力,凡事有自己的主见。


孩子是我们的镜子,我们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如果我们自己不能以身作则,坚持原则,那么我们也就很难要求孩子去做一个正直的人。


青春期的孩子都有反叛心理,以为父母都是他们的绊脚石。这时我们更需要有耐心,争取了解孩子的想法,理解他们的忧虑,倾听他们的烦恼,然后再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如果我们不能理解孩子的情绪和压力,仅是责备他们,朝他们发脾气,那么我们就切断了与他们交流的渠道,使他们感到更加失望和迷茫。


青春期孩子的家长,往往面临中年危机时期的压力。工作和生活压力都很重,所以要理性地跟孩子交流也很不容易。如果可能的话,最好不要把工作压力带到家里,让孩子成为我们的出气筒。如果工作压力实在太大,那么最好让孩子知道,不要招惹我们发火。如果有时孩子主动找我们谈话,那么即使工作再累,也要放下手中一切事情,倾听他们的心中感受,因为这样的机会很少,而且一旦过去,就很难补救。


在美国成长的孩子们,接触的是美国教育和文化,所以我们要理解他们的生活环境和成长环境,而不要仅关心他们的考试成绩,更不要把他们跟别人比。你的孩子是你的,跟别人的孩子不一样,你给孩子的应该是你的爱,你看孩子的标准应该是孩子的价值观、孩子的选择准则和孩子的努力程度。


我们的孩子在美国长大,他们关心音乐和体育的热情可能远超过对学习的关心。作为父母,我们要用我们的爱、我们的耐心、我们的沟通技巧,与孩子们建立信任关系,从而使我们的孩子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孩子们的价值取向确定以后,其它各种技能仅是人生的细节部份,慢慢都可以掌握。


单身?在美国?别忘下载华人生活,我们都在这里... 突破1公里,单身,全在这里,再用国内征婚网,就真out了~亲,别忘记推荐给身边的单身的朋友哟~安卓手机用户,需登录华人生活网平台进入


更多咨询,敬请期待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