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入深山的范雨素,和这个死后成名的美国保姆,她们教会了我同一件事

2017年05月01日 最英国


2007年,芝加哥历史学家,约翰·马卢夫打算写一本书。为寻找芝加哥的历史影像,在街对面的一家拍卖行里,他用380美元拍下了一箱底片。



虽然在察看了一系列底片后,他遗憾地发现自己根本用不上,但他对摄影师产生了极大兴趣。



“他们告诉我,那个人叫薇薇安·迈尔。”约翰当即上网搜索这个名字,然而寻遍全网,一无所获。



约翰年轻时逛遍了跳蚤市场,经他之手的底片有上万张,虽然他不是摄影行家,但明摆着,这些照片足够震撼人心。约翰感到无比困惑,这个薇薇安,到底是摄影师?还是记者?



他先是搭建了一个博客,将薇薇安的照片相继上传。很快,看到照片的网友,做出了和他一样的判断。


他们都觉得这些照片很棒,不但视觉上给人以冲击,还能敲中人们内心的一个地方。约翰的好奇心变得越来越强烈,他再次上网搜寻薇薇安的信息,竟然看到了一篇薇薇安的讣告。


在多次无果的搜寻后,他终于联系到一个认识薇薇安的人:“你好,我的手上有她的底片。”


约翰怎么也想不到,对方说:“哦,薇薇安,她是我的保姆。”





保姆?有没有搞错?约翰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拍下这些穿击人心作品的,居然是一个平凡的保姆?


随后,约翰从这个人的手上,拿到了许多薇薇安的遗物。那十几个大箱子里面,堆满了薇薇安生命的蛛丝马迹。


原来薇薇安生前有收藏癖,火车票、公车票、收据、首饰等等,她从一个家辗转到另一个家,做了许多家庭的保姆和护理,始终将这些东西带在身边。



大约十万张底片,七百卷未冲印的彩色胶卷,两千卷未冲印的黑白胶卷。拿到薇薇安留给世界的这些作品,约翰当即决定做些什么。


他联系了芝加哥文化中心,为薇薇安举办了一次摄影展,当即打破了文化中心的观展人数纪录。媒体闻风而动,推波助澜,一下子将保姆薇薇安推向“神坛”。


“被埋没的街头摄影大师”,“如梵高一样被遗忘的天才”,“薇薇安改变美国摄影史”,富有冲击力的标题,频频登上报刊版面。



美国街头摄影大师,乔尔·迈耶罗维茨接受采访时说:“我每年都接到许许多多照片,其中大部分都是很平庸的,但薇薇安的照片让我觉得惊喜降临。她独具慧眼,熟悉生活、街头,透着对人类感情的理解。”



有人甚至将她的作品,和摄影大师罗伯特·弗兰克相比较。社会纪实摄影家玛丽·艾伦·马克说:



“她的作品有时充满幽默,有时候有浓烈的悲剧感,无论构图还是光线都非常漂亮,尤其是她拍摄的孩子,每一幅都显得那样触动人心。我觉得她是个全才。”



但这对约翰还不够,薇薇安是个谜一样的漩涡。“我非常想知道,她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她为什么拍摄这些照片?既然拍摄得如此出色?为什么从来没有人知道?”



身为一个历史研究者,约翰决定打破砂锅问到底。他花了很长的时间整理遗物,将其中的电话号码全部罗列出来,加上不同的区号一个个打过去。



就这样,约翰联系到了很多人,他们大部分都是薇薇安的雇主。那些被薇薇安照顾的孩子,如今都已经长大成人。



通过一次次走访,约翰还原了薇薇安的轮廓。在那些孩子和雇主的印象里,薇薇安总是穿着宽大的衣服,她走起路来十分有力,时时刻刻都将摄影机挎在身上,几乎一有机会就要拍照。



无论到哪一家当保姆,她都会带上沉沉的箱子,有一次居然把雇主的车库都塞满了。她孤独、敏锐、注重隐私,从不向别人展示自己的作品。


那时,薇薇安的生活角色,在保姆和摄影师之间反复切换,在雇主家里,她打扫卫生、准备三餐,有时间,她就带孩子们上街,然后拿相机四处拍照。


薇薇安的底片高达十五万张,之所以能有如此庞大的数量,完全出于对摄影无可救药的喜爱。



虽然只是个平凡的保姆,但薇薇安每天阅读大量报纸,关注各种奇怪的社会新闻,有的猎奇、有的暴力,还有政治,她站在时代边缘观望时代,所以在她镜头下出现的人,透着她发自内心的温和与悲悯。


薇薇安同样是个自拍狂人


薇薇安捕捉的日常,有着对生命的体谅

薇薇安拍摄了许多边缘人,透过那些黑白影像,我们得以看到巨大城市里,有些人的身体之中,沉淀着一丝无奈。



小丑孤苦的脸庞,手持气球的男女,步伐畸形的男子,他们拥有的是怎样的生活,在被薇薇安抓拍的那天,是否过得还算快乐?



有的照片里,又渗透着淡淡的戏谑,那不是恶意的讥讽,而是对生活情味的敏锐捕捉。


这些日常生活,街上偶遇的瞬间,都在薇薇安的捕捉下,充满了睿智的美。



她拍得最多,拍得最好的,是孩子。孤独落单的孩子,面对镜头哭泣的孩子,天真大笑的孩子,一起欢呼雀跃的孩子。



孩子面对镜头时,袒露的是最自然的一面,没有对薇薇安的防备,显得那样自得其乐,天性尽显。其实这些美好的画面,我们走在街上随处可以看到,但并不是每个人都像薇薇安,能够洞察背后的人性。



薇薇安有一款相机,可以隐藏自己的拍摄姿态。因为和我们常见的单反不同,不需要将它持到眼前,而是从上往下观望,就能捕捉到前方的画面。



在这样的拍摄情景下,薇薇安拍摄的那些对象,虽然是普普通通的人,是大街上随处可见的,却透出生命的气势和威严。


还有一些照片,看起来充满悲伤的情绪。薇薇安似乎在竭力,捕捉城市人的生存境遇。她确实也做到了。


夜幕下的女子,穿着华美的裙子,走向未知的车辆…



海边倒下的男人,穿着整齐的衣衫,却显得那样疲惫…



眉目凛冽的她,似有若无地望着某处,眼眸里是一阵怅惘…



单薄的背影,面向繁华的都市,仿佛显得无处置身…



沧桑的脸庞,黯淡的眼神,给人精疲力尽之感…



虽然有这么多杰作,但薇薇安从不示人,生前也未曾有过展览。很多人都说,如果早被人看到,她一定会成为大师级人物。约翰就此询问了雇主们,其中不少给他的回答却是:“不,她不会喜欢那样的。”“那些是她私人的宝贝,出名绝不是她的目的。


最令约翰感到不解的是,薇薇安的身份一直存疑,她一生未婚,没有儿女,从不向人提及自己的过去,也很少参加社交活动。她是如此孤独、神秘乃至古怪,一直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但约翰并不甘心,最终,他找到了答案,还得到了一个惊喜。


大部分雇主、朋友都觉得,她并不在意作品是否被人看到

他找到一封信。薇薇安写给一个摄影实验室,在那封信里,她明确表示,希望自己的作品能被实验室冲印,以便让更多人看到它们。


约翰无比兴奋:“我们都错了,她并不是自私得不肯分享,她知道自己的作品不错,希望让别人看到它们!”



薇薇安的信件


可惜薇薇安一生,都没能看到自己作品被展出。她没能得到那样的机遇。


她和孩子们相处得很好,和成人之间的关系却差强人意,冷漠孤僻使她逐渐被遗忘,最终成为人们眼中的隐形人。


在失去了劳力后,薇薇安的晚年十分凄苦,她经常孤独坐在公园长凳上,没有一个稳定的归宿,吃的是不加热的罐头,最后迫于经济上的压力,不得不将底片卖出。



薇薇安一生都很孤独,她没有找到爱的伴侣,也没有感受到天伦之乐。


或许正是如此,她的作品中,透出一种对人性悲情的警觉,但又不失雍容、甜美的瞬间。


她深知孤独为何物,也知道人生悲喜的深度,便用自己的眼光和镜头,观照着城市里的每个人,那些孤独又美丽的灵魂。



这段时间,范雨素的出现,让网络上又是一片欢腾。从一开始塑造的“保姆天才”,到大家反戈为“农家乐文学”,一个平凡的保姆成为话题中心,据说最后不得不逃进寺庙。



范雨素说:“我不相信文字能改变生活,我习惯了靠苦力谋生。”对于这样一个写字的人,她不过是花人生中的一点时间,做一件自己喜欢的事而已。


文学有文学的标准。好的就是好的,不好就是不好,并不因为你是谁,什么身份,就会有另一种标准。


但抛开文字的水平不谈,从范雨素的身上,是和薇薇安一样的特质。那也是很多人提到的一点:“任何人都有自由表达的权利。”



本文授权转自一日一度,全文有删改。




最英国出品

重磅

为答谢支持并关注最英国的粉湿们,我们决定在每月的20号,选出近一个月被选为精选留言最多的读者,送出来自伦敦塔桥的明信片

赶快点击文末的“写留言”,让我们听见你的声音。

👇👇👇👇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