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戏毕业片约不断的她,为何放弃一切只身赴美?

2017年05月21日 美国中文网


提示点击上方"美国中文网"↑订阅本微信推广平台



来美国的理由有千千万万个。


而当张小清做出要来美国的决定时,还是让很多人大跌眼镜。




这个从中国中央戏剧学院毕业的青年歌剧演员,甫出校门便戏约不断,正值事业上升期的她却毅然决然地放下一切,出走美国。


谈起这段经历,她说:知道出国会很苦,但还是没想到,会这么苦。




中戏毕业生,小提琴手,民歌歌唱家,音乐剧演员……张小清的身上有无数艺术家的可能。这个永远活力四射,有着用不完的精力的女孩子,在美国,挖掘了自己身上的潜力和闪光点。



音乐之路

张小清的音乐学习之路可以说是光芒与坎坷并进。


从小学小提琴,三年级开始接触唱歌,到了北京之后,又报名了少年宫的合唱团,后来考学进入音乐学院附中学习民歌专业;小时候还曾经因为练习唱歌过于频繁得了“声带小结”,导致一开口说话就嗓子发疼,做了手术才好。



小时候所经历的挫折丝毫没有磨灭她对音乐和表演艺术的热爱,反而激励着她愈发勤奋,执着地前进:“我真的很热爱音乐。每次在琴房,我都是最后一个走的。”就这样,张小清一路考上了中戏。



刚从中戏毕业,张小清就接到了万达制作的大戏,那场戏剧的导演来自悉尼歌剧院,音乐总监也是伦敦戏剧界大名鼎鼎的人物——可以说,对一个戏剧演员而言,一毕业就能接到这样的戏,是十分不容易的。然而,从小到大一直勤奋努力,也几乎顺风顺水地成为了那个“别人家的孩子”,甚至是年纪轻轻的“人生赢家”的张小清,却在工作了一段时间后,选择了许多同行不理解的道路:出国。



“那时候,在国内已经工作了三年,也几乎把顶尖的制作团队合作了个遍,我觉得自己在国内的成长空间是有限的;而另一方面,我其实一直很想出国,想看看国外的戏剧制作是什么样的。”张小清说,自己是抱着这样的心态,开始了申请美国大学的旅程。



出于对音乐剧的热情,以及对于体验纽约这个全球性的戏剧大舞台的好奇心,张小清开始申请美国的学校,在此期间也出演了经典百老汇剧“Avenue Q“的中文版,担任主演。



“其实当时很多人不建议我来纽约。”张小清坦言,但在听了四面八方的人不同的意见过后,张小清冷静地衡量了自身条件和背景,依然决定来纽约闯一闯,“有些事情,如果你不尝试的话,你永远也不知道它会是什么样的。”



赴美求学

“来之前,我也有做好准备,知道可能会很辛苦。不过真的过来之后才切身体会到,和纽约比,国内真的是太简单了。” 


来到位于美国南部的艺术学校Savanna School of Art and Design之后,张小清体验到了包括学业,就业,经济等多方面的压力,“在学校,我中饭从来都是十分钟之内吃完的。因为午间只有半小时的break。



我们要在一天的时间内选好表演片段,排练,唱歌,演出,还要写剧本分析,人物分析,全是十几张纸的paper。到演出季的时候,学校五点下课,下了课就要去排练。压力比在国内的时候大了很多。”



除了学业之外,就连“音乐剧表演“这个老本行本身,也在最初的阶段带给张小清不小的压力。”作为一个中国人,我还是有口音的。所以我要在发音上额外下很多功夫。包括表演也是,刚开始我会去模仿美国人,看她们是如何演绎角色的。但是到了后来,我意识到,我应该靠自己的解读去演绎。我本来就不是美国人,靠模仿是无法出彩的。”



从Savanna School of Art and Design毕业后,张小清先是在当地的一家剧院接了一个暑期工作。当时剧院总共招了四个歌手,两男两女,除了张小清之外全是美国人。张小清回忆到,在剧院的第一个月,他们就唱了100多首歌,进行了6台演出:二重唱,四重唱,独唱……训练极为密集。“因为其他歌手都是美国人,而我作为非英语母语者,记歌词会比他们花费很多时间,所以我花了很多心血在这个上面。压力很大,但好在我都成功地完成了。”张小清笑道。



在纽约

学校的生活虽然紧张但毕竟单纯。来了纽约,张小清才更深刻地体会到出国的苦。


刚到纽约的第一个月,她就搬了三次家。因为经济压力,她也找了许多兼职,在餐厅做服务员、表演者、百货公司售货员等等。“必须要在经济上支撑自己。我知道很多演员都在做这些part-time job的,这是纽约一大特色。”她这样说道。




说起在纽约参加面试的经历,张小清笑道:“一开始交了很多学费,我总是早早化好妆,然后赶到面试场地,结果发现人家居然可以更早,我到的时候名额都没了。后来才知道,有经验的演员都是一爬起来就去签到处,把名字留下,然后再回家化妆。这样,你才能比别人更早,你的名字也就有机会被别人看到,从而拿到面试的机会。”



来纽约的第二个月,张小清几乎每天都在面试,风雨无阻,连周末也没得休息。面试之前,张小清会先把音乐剧中的歌曲都过一遍,了解其大致的风格,然后再从自己的曲谱中挑选与其风格类似的歌——有时候,甚至会现学一首歌,然后参加面试。“这些都是来纽约之后学到的本事。”她笑道。




如今,来到纽约已经有半年了,从刚开始的不适应,到现在的如鱼得水,张小清回想起自己这半年来的经历,感慨经济上的压力是在纽约奋斗的最大动力:为了有更多的收入,她曾经找过一份全职工作,周末上班,然后拿一周中两天的weekday-off去参加面试,完成自己的演员梦。



看着她侃侃而谈的样子,我突然想起《爱乐之城》(la la land)中的Mia,也曾经在咖啡店做一名服务员,而利用闲暇时间不断地参加各种面试,忙得团团转。大概纽约于许多人而言,与la la land无异,是一片奋斗的土地,星光熠熠,也汗水淋漓。



最近,张小清的两部戏接连上演,一个是她首部外百汇剧“for what it's worth”,还有一个是音乐剧《lost in Shanghai》。纽约就是这样的一座城市,机会很多,竞争也很大。奔波了半年,得到两部制作优良的戏,也足见小清的实力和幸运。


张小清心里很清楚,在纽约,“虽然戏很多,但给亚洲演员的机会还是相当有限的。” 她也希望,将来自己可以不必局限在演戏,而是为中国与美国的戏剧文化搭出一道桥梁。



回望出国路,小清始终觉得值得,各种各样的经历让她丰富了人生,也让她最终成为了自己想成为的人。




(转载请注明美国中文网)

微信号:美国中文网
长按指纹扫描关注“ 美国中文网”


点击左下角查看更多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