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使手记】观候鸟有感

2017年05月11日 新西兰在中国


「新西兰在中国」是新西兰驻华大使馆官方微信

 

5月5日,我来到渤海湾观看从新西兰飞来的候鸟。候鸟的种类很多,其中一种是红腹滨鹬 (red knot)。每到南半球的夏季,在新西兰的一些地方都可以见到红腹滨鹬,如Firth of Thames (泰晤士河口),Manukau (马努考)和Kaipara (凯帕拉)。三月份左右,当南半球秋分来临时 (等于北半球的春分),它们便会一批批离开新西兰,不间断地飞行七天七夜,不吃不喝,来到渤海湾的滦南湿地。在这里栖息两三周后,它们会再次起飞,飞到西伯利亚进行繁殖。到了九月份,这些鸟儿会和它们的新生幼鸟一起飞回新西兰。这些候鸟很聪明,它们从不在任何一个地方过冬。它们穿越国界不需要申请签证,也不需要买往返机票!但实际上,候鸟迁徙是大自然的一个奇迹。我们对此的了解早已超过我们的祖先,但仍有很多未知的领域有待我们去发现。


从北京到滦南的车程约为3小时。一下高速,我和一起去渤海湾的同事们就受到了中国各级政府领导的欢迎。观看候鸟的中方参与者中有一位是国家林业局前副局长陈凤学。去年,他任职期间曾代表中国与新西兰资源保护部首席执行官Lou Sanson签订了有关促进迁徙水鸟及其栖息地保护合作的安排。与我一同去渤海湾的还有新西兰候鸟专家Adrian Riegen及其夫人。

 

看鸟时的环境有点像我的家乡惠灵顿,风刮得很大。鸟儿们一边在滩涂上寻找东西吃,一边飞来飞去。这里的候鸟很多,我们必须用望远镜才看得清。但我知道,近几天从新西兰飞跃太平洋来到渤海湾的红腹滨鹬就在它们之中。

(麦大使与国家林业局前副局长陈凤学以及荷兰候鸟专家Theunis Piersma。手中Marathon Migrants 一书为Theunis Piersma所著。)


这些鸟是新西兰与中国之间很特别的一座桥梁。它们不属于任何一个国家,是世界的公民,是世界的遗产。据新西兰毛利人的传说,鸟儿与人类来自同一个地方。


新西兰和中国都知道,经济发展和自然环境保护是两件事,但两者都至关重要。无论在中国或在新西兰,我们必须找到两者之间的平衡。

 

我们希望子孙后代都能感受到候鸟迁徙这一壮举所带来的震撼。为了实现这个梦想,我们要携手共进,共同保护湿地,保护候鸟。




长按二维码关注新西兰驻华使馆微信公众号!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