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洋彼岸回看中式教育,发现可圈可点之处其实不少

2017年05月10日 加拿大移民家园


掌握第一手移民资讯,尽在 ◤加拿大移民家园◢

编者按:


中国人最擅长的便是自我批评,对比起海外,中国教育更是被各种各样的专家批评。


但是,在这篇文章的作者看来,中国教育并不是一无是处。他以一个过来人的角度回首自己在加拿大的求学生涯,反倒觉得中国教育更具人情味,可圈可点的地方不少!



大学同学群和高中同学群,应该是刷屏族热衷网上社交的两大动力群。这种动力,源自与人生和社会开始建立关系的关键期,青春校园的相逢相交。日后同学散在四海八荒,走在风景各异的路上,仿佛总还觉得共同在一起行走着,彼此守望着。


而我认识的一位前辈,他六十年代在成都读书时的老同学们,退休后,干脆走下手机屏,相约一起郊外踏青、农家乐喝茶、走山路,生活上互帮互助。那涤荡了风雨的“恰同学少年”的热情,隔洋电话也挡不住。


这是中国式同学缘的美好之处。


我内心里拍手,为祖国人民叫好,也因为同学群,事实上让人“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还有额外福利——谈天说地无话不聊的PARTY氛围,弄得自闭症逃之夭夭。


推己及人,一转念,我不禁为加拿大的吃瓜群众们操心起来。


问一位六十年代读过Queens university的妇人,还记得你一位大学同学的芳名吗?你跟他们还联系吗?妇人眼皮翻了翻:忘了啊,没有啊。


再问一个读过多伦多大学的中青年:你们有毕业10周年20周年30周年的同学聚会吗?

厉害了!他甚至没有听说过!


其实一点也不奇怪,加拿大大学生活创造的集体经验和回忆本来就少,西方式大学生活的个人精彩,也全靠着自我发挥。


我开始替他们感到遗憾。虽说自古圣贤皆寂寞,可大部分加拿大同学既非圣也非贤,这样的他们容易吗。


尽管加拿大大学也在各城市设有校友会,但校友会代替不了同学会,一是参与的广度深度没法比,二是励志与感情醇厚度慰藉度没法比。


那么,加拿大为什么很少听说同班同学群?为什么英文网络上和现实生活中,看不到听不到隆而重之呼朋唤友,10周年20周年30周年的同学聚会消息?


这很激励我吐槽嘛!尽管加拿大最近被US News评为“全球教育质量最佳国家”。



开学迎新虽然热闹,但10年、20年后呢?


第一

集体生活的经验和回忆少


加拿大大学寝室只提供给部分一年级新生,绝大多数是单间,并且租金奇高,三观却比不上外面同类的公寓。明摆着,它只是让新生暂时过渡。第二学年开始,不论志愿与否,学生们赫然发现已经站在了大街上,需要走门串户,到外面租房,跟房东讲价签协议。


有人认为早跟社会接触,锻炼能力。但是证据呢?租个房就培养出学生的自力能力了吗?不能一遇老外的事就往高大上说好吗。


我们大学四年,学校围墙围着,同学们吃住学在一起,好处却是显而易见的:从此养成梁山伯与祝英台式的同窗情意(这里不是指男女情缘),理想与感情的相互激荡生发,寝室关灯夜谈的住室私谊…….


相较上述好处,在加拿大,到大街租房的读书郎,跟到外地做小买卖的小贩一样,各处散居的方式,怎么让我感觉青春作伴的美好读书生涯,被人为阻隔了呢?


除了住,还有食。这里的大学校园伙食,贵得离奇,即使选择加入捆绑销售的Meal Plan , 也好不到哪儿去。那伙食价格,对无收入来源的学生,简直是一副落井下石的样子。因此,很多学生散到大街上觅食,或者,窝在出租房内生火。


想到我们在国内读书时,学校伙食价格的亲民。即便如此,还有幸欣逢其盛,几次遇上吃得不怎么爽的学生,一时怨气爆表,一扬手,掀得食堂饭桌四脚朝天,前仰后合,最后搞得校长出面整顿食堂。那自由民主的范儿,我隔着几十年都觉扬眉吐气,只是内心隐隐不安。


一所校园一群人,既能被校园食堂的地方菜系熏出特色味蕾,还因食堂日夜相逢而添加友谊的份量,这种福利,加拿大大学校园哪有啊。


第二

同学缘分薄弱


在加拿大的本科阶段,尤其是大一大二,很多科目是上大课,数百人一起,上大课!


一进阶梯教室,就淹没在同学们的蓝海之中,你很难能分辨谁跟你是同级同专业!


何况同级同专业的正品同学,选课可能不同;同一科目,选教授又可能不同。


课堂相逢的次数和机会有限,再加上散居街巷里弄出租房内少互动,加拿大大学的同学称号,听起来已经很勉强,有沾亲带故之嫌。


我们在国内,大学四年,几乎算得上同吃同住同学,其后熟悉一点的,“知君何事泪纵横”,或考试失败,或情场失意,或人生遇挫……


但在加拿大,这份同学缘,极可能是奢望呢。


缘结大学时代,然后关系无论生疏,能够彼此关注与守望,持续一辈子,这种中国教育体制意外结出的人文情怀和成果,美加教育体系能找得到吗?

第三

课业非常繁重


加拿大的大学课业非常繁重,再说一遍,非!常!繁!重!


远看杨澜,她读哥伦比亚大学时的一段回忆。有次凌晨二三点,还在拼命写写写,试图在Aassignments deadline前完成作业(美加学风一样),还曾为此担心,一瞬间不良情绪爆爆炸,哭得花容失色!


近看身边,朋友谈到读多伦多大学护士学位时,一段时间压力沉重,得了焦虑症,以至于要去看心理医生,感觉撑不下去了,好像有“死过一回的感觉”。


例子特殊了些。但此间读大学之辛苦,应该是亲历者的共识。身边有儿女在读大学的的家长,有时心疼的感觉,是否缘于子女读书苦而引发?


一节课堂,大量的内容飞快而过。作业一次接一次,考试一场又一场,好像这学期你只有他一个老师的一门课。但你不得不跟着所有老师的指挥棒,转圈圈啊。你的时间和看书内容,都被老师拴住了,划地为牢。这也算是某种填鸭式的教与学吧,加拿大大学教育简直不遑多让。


我们的读书时代,感觉大学比高中还多一点时间,还可以读读闲书,发展发展兴趣。按这里的Full time学习,不太可能吧?当然,十分能干的你也许除外。


都说国内读书苦,把宝宝累坏了,加拿大也实在不甘落后啊。从高中到大学,越读越忙,越读越累 !读得苦哈哈,大学读出来了以后呢,很多人,专业工作,找!不!到!


加拿大劳工市场,就那么点大嘛。


这种容不得你喘息,压得你透不过气来的读书方式,对大部分人而言,有意思吗?


第四

重瓣花式试题与选课的名堂


不管承不承认,你知识的掌握水平,最终会被量化到考试上,中加如出一辙。


加拿大大学期中期末间插小测验的考试题,据说是老师从计算机题库中抽取的。但有趣的是,个别老师的题库,显然存货不足,试题在前后几届学生考试时重复出现率之高,让人啧啧称奇。这种奇葩老师各校各专业都有。


悟到这一点小窍门的学生,占得先手,有可能华丽丽地,变身一门课程的一枚学霸。而那些两耳不闻窗外事的苦孩子,熬更守夜,却不幸输在起跑线上。


于是花点题外功夫,探听和听从学长的告诫,非多事也;而寻看测评教师的网站,也不可轻视,因为会看到有意义的剧透和爆料。


小到教师讲课清晰与否吗,回答疑问态度好不好,科目阅读量大不大,记忆内容多不多,是否算学生的出勤分,是否有lecture recordings备听或“备逃课”,考试是否太过重视细节,大到师者是否是Tough grader,抑或GPA killer,平均分是B还是C,对学生的评分是否执行两头细中间粗的给分政策等,都能有所斩获。从网站Ratemyprofessors、Ratemyteachers等受欢迎的程度,可见一斑。


这种学业的投机有其必要啊。因为GPA就是学生的政绩,升学如升官,GPA是硬指标之一,前景较好的医学院法学院工程学院等概如是。


所以选课很关键啊,Baby。因为同一时段,同一科目,不同教授给出的平均成绩会有相当的不同,所以必修的科目,要选得快准狠。而选修的科目,奔易拿高分的老师那里去,当然也是一种重要趋向了。并且升学路上,各医学院各药学院等,还有名目繁杂各提各要求的prerequisite subjects,这些需修的科目,也要及时安排。另外,还有课程时间冲突的问题,不及时布局,到时“东风不与周郎便”,就比较棘手了。


如此一来,选课顺利升级为“抢”课。选课时间一到,候在电脑前的同学们,立马变身田径场上蹲在起步线只听发令枪响的运动员。


那些选不上理想老师与理想课程的学生,有可能踏上“雷区”; 选课不能及时安排各式各样prerequisite subjects,升学的时候就只有靠边站了。


你要说,麻麻这不公平么!所以嘛,在很多有关论坛上,外国同学们讨论怎样聪明地选课的热忱,一向空前高涨的。


第五

对中国式高等教育,不能光听某些人士的“高论”


中国大学这些年,在世界三大大学排行榜上群体上窜,北大清华更开始顶级冒升;而从2014年开始,Nature index六十八种世界自然科学重要杂志,中国科研论文大规模圈地,仅次于美国。


伴随着经济和科研的腾飞,超音速导弹、空间站建设、南海填海大工程、量子通讯……,中国的嘉年华开始盛装出演。


哪一天中国成No 1,说不定欧美的公知,会把中国演绎的大学教育说出花来。不是有些美国人,开始怀疑他们的民主缺失,看到中国式决策的民主进步了吗。到时,说不定也看到他们的教育缺失了呢。


那时那刻,曾经对中国式教育全盘否定的人,不知何颜以对。


从大洋彼岸,回看中国式教育,发现可圈可点之处其实不少。过去听多了的高谈阔论,事实不一定如此啊。


来源:观察者网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