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美国不是天堂更不是地狱——《北京人在纽约》作者访谈引争议

2015年10月26日 美国华人资讯




多年前,我就读过曹桂林或老曹的书,也看过根据他的书改编的电影《北京人在纽约》,今天意外看到一直抹黑美国的《环球时报》为了炒作他的《纽约人在北京》采访老曹而无端抹黑美国的文章,觉得应该正本清源,还美国本来面目。


当然,从逆向思维的角度,站在老曹的立场,他无法真正理解美国而抹黑美国,因为正是像他一样的失败者在美国靠写小说批判美国而同时享受自由民主和救济福利,回国后又在中国靠继续批判美国而享受极左媒体的热捧,可以理解。


任何社会都有混的好的也有混的不好的,如果老曹因为在美国底层生活了三十年而不爽以至于痛骂美国并编造美国遍地都是穷人的谎言,那就是胡说八道了。


在采访中,他再一次渲染大陆最流行且误国误民严重的胡言——美国向中国借钱或中国是美国的最大债主……这我就奇怪了,老曹在美国混了几十年,为什么至今连借钱和投资的基本常识或概念都混淆不清?


常识是,投资与借钱是完全不同的概念,略懂经济金融的人一听就明白。


再次科普一下:


中国自改革开放近40年,积累了4万多亿的外汇储备,中国政府或央行的当务之急就是为天量的外汇储备寻找保值增值的出路,而制度和财富信用最强大的美国是地球上唯一可以轻松容纳10万亿美元债券的”蓄水池“,为了投资增值和规避风险的双重需要,中国央行主动积极月月认购抢购增持减持美国A债券。


证券(股票)和债券都是投资行为,是买方市场,卖方不可能强迫投资国认购。


何来美国向中国借钱一说?


想要出手还不容易,今天下单抛售,按今天市价清仓,连本带利不就回来了吗?


此外,如果美国真如老曹描绘得那样凄凉不堪,为什么全世界那么多的优秀人才以及家人,特别是中国大陆的无数官员老板学者学生还是老百姓都前赴后继地来到美国,难道这还不足以说明美国是他们留学和移民的天堂?


老曹啊,中国来美的主体都是精英或人精,辨别真假的能力一点不比你差。


《国际移民报告2015》指出:“中国人出国投资移民人数不断攀升,2012年输出资金近200亿美元,2013到2014年,中国居民仅在美国买房就花了220亿美元,美国是中国人的首选移民目地,中国是美国永久居民的第二大来源国。”


是的,现在不少大陆留学生海归了,但我告诉你,无外乎两大原因:


(1)没有真才实学的,在美国无法生存,找不到工作,坐吃山空,必须回国;


(2)有真才实学的,但绝大部分保留美国身份,将妻儿和财产留在美国,然后回国捞钱、捞名、开公司、当教授等等,双向行走,两边获利,美中不误,美其名曰“放弃高薪报效祖国”,将来一有风吹草动……就像李嘉诚先生或外资随时撤离中国大陆一样,信不信由你,即使是当下最热捧的“顶级海归”也是如此。


事实上,我们天天都在批判美国的腐败和堕落,美国从不阻挡任何外国媒体和人对美国最严厉的鞭挞,美国政府和媒体似乎从不辩解,最多就是澄清一下事实。


是的,美国也做错了不少事,但美国能够不断纠错,做出了更多牺牲,捍卫世界和平,否则世界该有多乱,美国就不会成为地球人向往的留学、移民的天堂。


美国不是天堂,但更不是地狱,美国只是一个具有公平制度和自由竞争的法治社会,保障每一位公民、移民、居民的合法权益,海纳百川,吸引着全世界的优秀人才和他们的亲属来美留学、移民、工作、产子、置业、创业和生活。


美国还是一个批判性社会,因为选举制度的存在,选民用选票选择总统和官员。


美国更是一个竞争性的公平社会,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者也活得滋润,充分享受联邦和州政府以国家的名义提供的救济和福利,但不可能靠此致富。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生活境遇和价值观,我尊重老曹,但不同意他对美国的全面“抹黑”,很简单,与事实严重不符,与竞争性“美国梦”相悖,而与寄生虫的“不劳而获”交融,这种通过《环球时报》的广泛宣传而误导中国民众,有害无利。


留美、移美的中国人太多了,谁是谁非,大家来讨论,我首先抛砖引玉。

附:《环球时报》对曹桂林的采访


曹桂林《北京人在纽约》《纽约人在北京》

  “如果你爱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上世纪90年代初轰动一时的畅销书和同名电视连续剧《北京人在纽约》里的这句话影响了太多中国人。可以说,对今天拼尽全力想举家移民的中国人来说,更多看到的仍是“天堂”这半句。但《北京人在纽约》的作者、美籍华人曹桂林先生近两年却更愿意讲述美国不太“nice”(好)的一面。去年他推出新作《纽约人在北京》,讲述主人公王起明(原型为曹桂林)从纽约回中国发展的故事,并原汁原味揭示出中美两国存在的社会问题。10月9日,年近七旬的曹先生在北京接受《环球时报》记者专访时说得很干脆,他想告诉那些要移民,想追求好制度、好生活的人说,你想要的生活也许在月亮上,在火星上,但绝对不在美国。

  美国的“nice”是压抑出来的

  环球时报:您说过纽约曾让您“得意狂妄,也曾内外皆伤”,为什么?

  曹桂林:很多人不太了解美国,赴美旅游一次、两次只能看到美国好的一面:空气好,人有礼貌,生活特“nice”……不像我说的那么“恶”。我接触过一些刚去美国的留学生,他们都很兴奋,特羡慕美国,但毕竟只是生活在校园内。等他们留在美国,一结婚有孩子,安家立业后就现实多了。

  我在美国生活30多年,我的认识是,美国没有什么富人,全是穷人。我粗略算过,美国人终其一生积累的财富也就是五六十万美元,65岁退休了,房贷还完了,最终就剩个房子,得把房子卖掉才会有这个数。死后遗产税又扣掉很多,你说亏不亏?如果你不卷进美国的金融制度内,就不知道为什么美国人生存那么艰难,我觉得中国现在要比他们强多了。美国有很多问题都是解决不了的。美国金融无监管、无控制。美国政府是为华尔街服务的,而华尔街那些“混蛋”根本不考虑国家好坏和百姓苦衷,他们就是按合同来。

  美国人有优越感,法治完善,确实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但我觉得,不管是新移民还是老移民,只要卷入美国的齿轮,就可能被碾得粉碎。很多人直到退休后,才发现一无所获。

  环球时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认识?曹桂林:我20多年前写《北京人在纽约》和前两年写《纽约人在北京》都赶上美国经济不好或金融危机。在美国这么多年,最大感受是绕不开美国的金融体制。在美国,越能还贷越有信誉。中国人不理解,美国那么富裕,为什么还跟中国借钱?在美国这太正常了,从企业到小杂货店,都是借钱,美联储就是干这活的。在美国,谁能贷到更多的钱谁就是英雄。干什么都可以贷款,但别忘了还要还利。这就是美国的传统。所以,不在美国买房、工作,没有卷入美国的金融生活,没被美国的金融齿轮碾几下,你就感受不到这些苦衷。有些移民不愿说自己的苦处,只说美国的好,无非是顾及脸面,不愿说实话,实际上家里有还不完的贷。

  在美国,除了房贷、车贷、学贷,还有各种税。有些老移民,每月想下一两次馆子,真的都要精打细算啊。有的人手里拿着几张信用卡,但透支着。我在新书《纽约人在北京》一书中描写的“成太坤”,人物原型原来就住在北京方庄,为省点钱,两口子在美国赶便宜点的夜间航班,结果在高速路上出了车祸。我是治丧委员会的,我就想,怎么那么不值啊,要是还住在方庄多好啊。成太坤这个人物的死让我触动最大,于是决定用两年时间写了出来。

  我写了美国人和中国人的生活轨迹,我觉得中国人的生活肯定是一天比一天好。美国的“nice”是压抑出来的。曾有一个白人单亲妈妈,为保住工作,请我向她的老板求情,她说“因为一旦失去工作,汽车贷款、房屋贷款就都没有着落,只能去乞讨”。这个亲身经历让我感到,美国人有了稳定工作,就跟孙子似的,老实着呢,哪有那么多怨言。不像中国人,总爱抱怨。回国后我老劝身边的人,“偷着乐吧”。我在美国开工厂,美国员工反而更好管理。我觉得中国人在自我表现方面已经比美国要宽松。中国的宽松,还体现在创业、赚钱等方面。有早期移民美国的朋友问我,怎么留在国内的好些人都有了两三套房子,为什么能这样有钱?我说你要赶上国家富,要赶上这个大背景才行。我一个华人朋友比我晚到美国几年,他就后悔,问我:“怎么现在我国内的同学到美国来都那么有钱啊,在美国买栋几十万美元的房子连眼都不眨?”

  中国是“火锅子式的社会”,美国是“吃西餐的社会”

  环球时报:您1991年说“美国是儿童的天堂,青年人的战场,老年人的墓场”。现在您还是这样的认识吗?

  曹桂林:现在还是这样。老人去了美国就像蹲监狱,语言不通、食物不好吃,不会开车,半年才能等子女休假时一起出去走走。别想着去美国养老,中国没吃没喝时,肯定没美国好,但现在中国的物质生活多好啊。移民去的老年人都待不住。中国老年人多欢实啊,就拿现在引起争议的老年人广场舞来说,美国老年人不可能去跳广场舞,他们有自己的养老中心,但很寂寞,心情不一样。人是群体生活,还是需要交流。所以我在《纽约人在北京》的结尾中,让重回中国的主人公王起明跳起了北京街头的广场舞。

  谈到中美社会对比,我觉得,中国是个“火锅子式的社会”。不管假哥们,还是真仗义,大家喝着酒,你一筷子我一筷子,大家有交流,有舒畅点,能产生静电反应。中国人就是这样一个群体。美国是“吃西餐的社会”,一人一盘子,都得挺着身子,轻声细语,假模假式。美国有好的地方。表面上,美国社会有规矩,空气好,没人闯红灯,大家开车相互礼让,看不到吵架的,是很祥和。当然枪杀案另说,我也没有经历过。但我总觉得美国这种文明好像和我没关系,太冰冷,有距离感。

  中国当然有很多问题,但今天咱们不是谈这个话题。很多人不适应美国的生活,我觉得还是个文化上的问题,不是体制适应不适应。60多岁的人,大多想回来。有的和我喝着茅台、吃着月饼,就流眼泪。有的人也许嘴里骂着中国,但找个没人的地方都会掉眼泪,亏心不亏心啊。姜文写的书评我赞同,他说这些移民就像放出去的风筝,但风筝还连着线,线还在中国这边攥着呢,跑不了多远,跑不了多久,都得回来。姜文说出了问题的灵魂,我很欣赏他。

  环球时报:美国普通老百姓到底怎么看中国?您又怎么看中美关系中的一些热点话题?

  曹桂林:美国人不像中国人关心美国那样关心中国。但提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很多美国人都知道,因为这次国际盛会全球转播,他们觉得很棒。至于中美关系,像美国的战略东移、南海的举措、TPP,看着都很可笑,都是吓唬人。现在牵制中美关系的东西太多了。美国欺软怕硬,遇到真正厉害的对手一嚷嚷,美国人就下去了。比如和俄罗斯(争),克里米亚不就那样了吗?俄罗斯现在空袭叙利亚恐怖分子,美国也只能嚷嚷。美国人要生活,要活命,就离不开中国,就不能和中国打,美国的航空母舰就是吓唬人的。我把美国人看透了,嚷嚷行。能打得过他肯定打,像打利比亚,打不过的就交朋友。美国怕打仗,老百姓那么多债务,要生活啊,这就是美国的软肋。

  “我是大赢家,哪里好我在哪里待着”

  环球时报:在您的书中,有些人移民美国后不是离婚就是分手。为什么好不容易到美国,感情却出了问题?

  曹桂林:各种各样的压力,我也曾经历过。除非两个人性格都好,都安分,只想着居家过日子,稍微有点想法的,就会出现问题,由于东西方文化冲击,生活形态、人情关系、物质条件、自由度等都突然发生变化,就容易在感情上发生矛盾。人想求发展,根本上是个性,不是环境。你在中国是个窝囊废,就想在美国飞黄腾达,这不太现实。还是有大批大批的移民在“混”。相反,“混”得出来的还是过去在国内接受过中国精英教育、拿过各种奖的。

  环球时报:您写过,“美国富人的生活跟走钢丝差不多,一个不留神就变得一切皆空”。您怎么看中国的富人?

  曹桂林:我觉得,回到国内,最反感的就是和一些土豪打交道。他们有了钱,可意见比路边的摊贩意见还多。我没有听到卖菜的人有那么多抱怨。有的土豪赚着共产党的钱,还骂着共产党,还有没有良心?我最讨厌这种人——中国现在的有钱人骂得比谁都欢。他们太不知足了。而且很多土豪还是体制内的。我接触过国内一些既得利益者,他们对现在一些改革和反腐有怨言,其中有的也与美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我实实在在地劝他们:别那么不自信,你们追求的社会也许在月亮上,也许在火星上,但不是在美国。我这样说,可能别人听着别扭,但我不管,我知道我是大赢家,哪里好我在哪里待着。当年美国好,我到美国闯荡,现在中国环境这么宽松、舒适,我就多回中国来。在海南、东北、北京,哪个季节好我就在哪里待着。我这一辈子最好的享受就是在中国,美国无法提供给我。

(本文转自新浪微博)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