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制造中国“剩人”恐慌症?

2015年01月18日 美国房地产



已经过了27岁?未婚?女性?如果这些都符合,那在中国你就会被打上“剩女”的标签。剩女在中国日渐成为被妖魔化的词,通常还会导致群体甚至整个社会恐慌,并带来恶性循环。

中国官方媒体在2007年开始使用“剩女”一词。社会学博士美国学生丽塔•洪-芬奇表示:“‘剩女’这一术语,通常定义的是超过27岁或30岁的单身知识女性。”

事实上所谓的“剩女”现象是一个相当宽泛的范畴,在香港被称为“中女”,在台湾和日本则又变为“败犬”,女性在婚姻选择上变得更为自由和多元常常被视作时代进步的标志,但是这一情形在中国大陆却变得有些微妙。

世界各国“剩女”的精彩

世界发达国家的女性们即使单着,也可以活得很精彩:有62%的超过45岁的单身美国女性表示,即使过着单身生活,但也并不影响她们追逐和实现自己的梦想;

法国人很少将30岁以上的未婚女性称作“剩女”。法国30岁以上女性中有30%未婚,其中有些选择同居而不结婚。她们认为只要工作顺利、生活幸福,结婚证不太重要;

据日本政府的数据显示,1975-2005年的30年间,未婚女性的比例亦从8%上升到32%。由于数百万人推迟结婚与孕育后代,地方政府正转变为单身男女的媒人。

美国为何没有剩女?

美国没有剩女,并非指所有所谓的适婚女性都已结婚,而是指因为种种缘由独身的女性并不被社会给以特殊的关注,更不会被冠以剩女的称呼。

美国人从小到大被灌输的文化是独立,包括经济和精神上,还有思考能力。独身是一种她们选择的生活方式,有的是因为坚持等待理想婚姻而独身着,她们没有集体的焦虑,也不会被人分析或者被“同情”,被“奚落”。

美国女博士洪理达说:“有的女人为了爱情结婚,有的女人为了金钱结婚,但是在中国,有一批女性却是为了摆脱羞耻感而结婚。”在美国,无论是在婚姻市场还是在就业市场,成熟、独立的女性更被男士欣赏。

美国人和中国人的婚姻家庭观有很大差别。美国人没有按时结婚的观念,他们不被要求过符合大多数人价值观的生活。在恋爱或婚姻伴侣的选择上,他们更重视价值观的趋同,性格是否适合、爱好是否相似,而不是外在的身高,相貌,年龄。

中国剩女是如何炼成的?

适婚男女“剩”的原因千千万,但结婚成本高、经济压力大无疑是其中最根本的因素。对中国年轻人来说,有房仍然是结婚的前提条件。但近些年中国财富的激增和其他投资途径的缺失导致该国楼市行情高涨,房价不断创历史新高。

中国性别比例严重失衡

中国的独生子女政策和传统的重男轻女思想相结合产生严重后果,导致女孩短缺几千万。据统计,中国现在的男女出生比例为118:100。

苍白保守 丧失社交能力

很多中国人的生活都是如此,只有家庭生活+职业生活,完全没有非常重要的社会生活,出了大学校门好象就丧失了交朋友的能力了,没有社交。要知道,社交圈跟职业没有关系。
朋友是绝对需要精力时间甚至金钱投入的。想想你每周有多少时间投入给工作,你又有多少时间投入给交朋友。

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

中国虽然不缺少就业岗位,但年轻人想要的是政府部门或知名企业里的白领职位。中国2014年的高校毕业生人数将从1999年的不到100万上升到接近700万,这造成了就业难、涨薪慢,促使一些年轻人推迟婚期。

不断奶的家庭教育

中国剩女的青春特别短,22岁开不了,26岁就被剩了。

很多剩女都是从小听父母话的乖乖女,上学不让恋爱,有个男同学塞个条子,父母都会兴师动众。可是,一毕业工作不久,父母就慌了,就要张罗介绍相亲。

"父母家太温暖,找男人没动力"有相当部分的剩女是这样的,被父母照顾得无微不至,她们在家里的身份永远是“女儿”,而非一个独立的单身女人。她们在法律上是单身,但是在生活方式上不是,她们已经跟她们的父母结婚了!

中国婚姻的深层问题

或许,在中国最难处的莫过于婆媳关系。

女性在婚姻中的权利无法得到保障。这也是为什么,选择独身的中国女性表示,鉴于婚姻中女性权利得不到保护,“最理性的选择就是保持单身。”

家庭暴力。有数据显示,有1/4的中国已婚女性遭受过家暴。遭受了家暴的女性,往往无法伸张自己的权利。

财产权。根据2012对北上广深等四城市做的调查,虽然在家庭购物上女性做出的贡献超过70%,但只有30%的家庭契约上登记的是女性的名字。

消极等待又自相矛盾的态度

她们并没有真正把找男人当做生活中的头等大事来对待。她们不想主动地去做任何事情,借口是爱情是需要缘分的。真正的缘分是,上天给了你一个机会,而你及时看到了他,抓住了他。

一部分“剩女”存在狭隘的自相矛盾的择偶条件,不清楚自己真正的需求是什么,不懂HR找员工和女人找男人有什么不同,有很多都是在找成功者。

试想,是否可能在一个男人上同时具备,地球上是否存在这样的物种:一个男人浪漫、幽默、性感,有魅力,同时又要对我之外的其他女人完全绝缘;事业有成占据高位,同时又不能太忙常常在家陪我看电视;听话、恋家、会做家务,同时又要有远见卓识、有魄力、能被依赖。


单身是一种病

科研人员发现一种“单身基因”,携带这种基因的人单身的几率比别人高20%。这种基因可以降低大脑中负责感觉良好的化学物质血清素的浓度,使人对亲密关系感到不自在。

这类型单身病患者,过于强调相貌、家世、事业和财富。她们在感情上过分理智。单身太久会让人容易生活在幻想中,特别是单身女性,经常会幻想突然遇到白马王子。

中国独有的婚恋经济

近10年,中国市场上兴起了婚恋经济。

依赖婚恋经济而生的各种逐利主体和行为,掀起了“剩女”舆论潮和营造了全面逼婚的舆论环境。婚恋交友网站是最大推手,缠缚在婚恋经济利益链上的还有电视相亲节目。

剩女是炒作,剩男才是“刚剩”?

27岁没结婚就被称为“剩下的”,也许听起来有些怪异,但中国女性一向有早婚的传统。1950年,中国城市女性初婚平均年龄不到20岁。到了20世纪80年代是25岁,而90年代是27岁左右。

婚姻年龄一直在推迟,就像在很多地方女性受教育程度越来越高的情况一样。

事实上,就整体而言,中国的男性在总数上多于女性。此前的普查数据显示,在中国25-29岁间的女性中,5人中就有1人未婚。这个年龄段的未婚男性比例更高,超过三分之一。据报道,到2020年左右,中国适婚男性将比女性多3000万人左右。

北大社会学系教授李建新说,“剩女只是伪问题,剩男才是大问题,剩女多是主动选择的结果,剩男则更多是条件所限的被动结果”。剩女是炒作出来的,剩男才是“刚剩”。

临近2015年春节,这些人更冷清甚至又要开始恐惧。中国社会“剩男剩女”大潮凶猛来袭,你是选择坚守梦想,还是随波逐流?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