韭菜出卖了他

2016年05月07日 澳洲中文台


杨凝式的《韭花帖》 | 韭菜


七月十一日这天,杨凝式整个午睡时间都在做梦,在梦里,许多美食翻来覆去,有时是酿猪肚,有时是青头鸭羹,有时又是乳饼,很奇怪,在饿的时候做的梦,永远都是吃的。

后来终于面前摆着一份肥嫩蒸羊羔,这回是真的,不是做梦。朋友刚刚送来了韭花酱,韭花酱伴羊肉,这算是午睡后最好的礼物了,真是梦想事成。

杨凝式吃完给朋友写信,说韭花酱的味道太正了,吃得我终身难忘。

于是就有了《韭花帖》。


▲《韭花帖》

杨凝式,人家喜欢叫他杨风子,五代时期承前启后的大书法家,后世的苏轼、黄庭坚、米芾、董其昌这些大师都对他顶礼膜拜。杨风子又是中国书法史上最著名的街头艺术家,他不爱在纸上写字,只喜欢在墙上乱题,每次看到洁白的墙壁,心里跟猫挠的一样,要不涂抹几笔觉都睡不好。

这种艺术行为,让洛阳的和尚非常欣喜和期待,都盼着书法大师赶紧来题字。寺院会事先粉刷好墙壁,备好酒菜,恭恭敬敬等待他来挥毫泼墨。杨风子一见白墙,两眼放光,嘴角垂口水,也就不管不顾,提笔就写。


北宋的张齐贤在《洛阳缙绅旧闻记》里说过:



“若入院,见壁上光洁可爱,即箕距顾视,似若发狂,行笔挥洒,且吟且书,笔与神会,书其壁尽方罢,略无倦意之色。”



他在洛阳住了十几年,洛阳两百多寺院,凡有墙处必有其书法。一百多年后黄庭坚到洛阳,还见过不少寺院墙壁上的墨迹,认为无一不造微入妙,还把杨凝式的书法和吴道子的画称作“洛中二绝”。

因为每回都是在墙上随兴创作,保存起来相当困难。杨凝式流传下来的书法极少,纸本墨迹尤为珍稀,总共也就《夏热帖》、《神仙起居法》那么几件,《韭花帖》就是其一。


▲《夏热帖》,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神仙起居法》,杨凝式的草书写得狂放,信笔游戈,东倒西歪,结体运笔全出意外,又能做到顾盼生姿,多变而和谐。

说回《韭花帖》,在这《韭花帖》里,杨凝式说秋天正是韭花味道浓郁的时候,用韭花酱佐羊羔肉,实在是珍肴,他用“铭肌载切”四个字来形容。



“昼寝乍兴, 輖饥正甚,忽蒙简翰,猥赐盘飧。当一叶报秋之初,乃韭花逞味之始,助其肥羜,实谓珍羞,充腹之馀,铭肌载切。谨修状陈谢伏惟鉴察,谨状。七月十一日,状。”




韭花古代人叫“菁”,八月收韭菁作捣齑。用韭花做酱,涮羊肉必不可少。野韭花味道比家韭花更胜一筹,元朝有个叫许有壬的诗人写过一首《韭花诗》,大大夸赞野韭花,说浓香超过姜桂,余味胜过荤蔬,甚至想收一把韭菜籽自己种,这样天天都能吃到了。



....



日子往前推,在韭还未开花之前的初春,春韭又备受推崇,三月里的韭芽芽,羡煞佛爷爷。关于春韭的诗句比比皆是,明朝高启有首《韭》诗:



芽抽冒余湿,

掩冉烟中缕。

几夜故人来,

寻畦剪春韭。



春雨淅沥,水气萦绕,一个人头戴斗笠,站在春夜的菜地,冒雨割几把头刀韭菜,做道简单的下酒菜招待到访的客人,想来也有几分诗意。


不过韭菜毕竟寻常蔬菜,割一茬又长一茬,夸得再美也只是寒贱之物,上不了台面,许多故事都以韭与九字谐音,来嘲笑人吃得简陋,说人家家里顿顿十八个菜,其实也就是两盘韭菜而已。


写黄色小笔记《游仙窟》的唐朝人张文成,写过这样一个故事,名叫《李庆远》:


中郎李庆远侍奉太子的时候,小人得志,宰相以下的官员都称他为要人,不管是谁托他办事,只要钱到位,都能办得到。他为了证明和太子关系好,想了一个点子,每次和人吃饭,就跟手下事先商量好,让手下假传消息,往往还没吃上几口,门外就有人喊:太子殿下召见李中郎。


李中郎一听,赶紧把到嘴的饭吐出来,拱手对人说,不好意思啊诸位,东宫那边有急事,兄弟去去就来。李中郎这么狐假虎威上蹿下跳,太子那边也就渐渐的疏远了他。但这个人吹牛吹惯了,怎么好意思承认失宠?


有次他偷偷跑到宫里卫士住所,偷吃了饭菜,突然肚疼难忍,还是跟人吹牛说是太子赏赐了瓜,吃得太多。话刚说完就上吐下泻,吐得都是卫士平时吃的粗茶淡饭,一地臭烘烘的韭菜。


韭菜把他出卖了。


本文转载自豆瓣作者叶行一的文章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