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历史系列99:从穷小子到报业巨子——约瑟夫•普利策

2016年05月14日 美国驻华大使馆


发表于 2016-05-09 


屹立在纽约哈德逊河口的自由女神像是美国精神的象征:自由、希望、公正、奋斗、成功。一百多年来自由女神像激励了一代又一代怀着梦想来到新大陆的移民们,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报业巨子约瑟夫·普利策(Joseph Pulitzer)就是这些移民中的一员,他从匈牙利来到美国时一文不名:既没有金钱、又没有亲友及熟人,还不懂英语,但经过自己的发愤努力,不但成为蜚声报业的大亨,而且还留下宝贵的遗产:他投资创办的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声誉卓著;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普利策奖更是新闻界的最高荣誉,获得该奖被视为新闻人的殊荣,备受重视。

普利策1847年4月10日出生在匈牙利布达佩斯东南部的马科(Makó),他的父亲是一个富有的商人,家族有犹太人血统,母亲笃信天主教。在普利策6岁时,老普利策赚够了钱早早退休,那时他们家庭有能力送普利策去私立学校读书,学德语及法语,但普利策11岁时父亲去世后家景每况愈下。普利策从小桀傲不驯,17岁时已经身高近两米,他决定离家出走去外国参军,他应征奥地利陆军、法国驻扎在墨西哥的外国军团和英国驻扎在印度的陆军,但均因视力不佳和身体虚弱而遭到拒绝。他在德国汉堡偶遇一位为美国联邦政府征兵的人,应征参加南北战争为北军效力来到美国,开始了他在新大陆的多彩生涯。

普利策到美国后,加入了林肯骑兵队(Lincoln Cavalry),普利策会说三种语言:匈牙利语、德语及法语,但几乎不会说英语,好在当时林肯骑兵队中的军人大都是德国移民,因此没有语言障碍。不到一年南北战争结束,普利策退伍来到纽约。纽约虽然是大都市,但到处都是来找工作的退伍军人,竞争激烈,普利策没有什么专长,因此找不到好的工作,囊中羞涩时甚至会露宿街头,无奈之下他只能来到圣路易斯寻找机会。

圣路易斯在内战时没有遭遇战火,是南方有数的大城市之一。普利策一面打零工,干过诸如赶骡子、行李员、侍者等工作,一面在图书馆发愤学习英语和法律。据伊丽莎白•布伦南与伊丽莎白•克拉瑞杰合著的《普利策奖得主名人录》(Who’s Who of Pulitzer Prize Winners)记载,普利策有一次在图书馆棋艺室观看两位常客弈棋的时候,他对一步棋的精辟论断使弈棋者大为震惊,并和他聊了起来。这两位弈者是一家德语大报《西方邮报》(Westliche Post)的编辑,他们十分看好普利策的能力与经历,给了他一份报社的记者工作,成为他事业的最大转机。

记者职业对普利策来说如鱼得水,他拼命工作,被誉为不知疲倦的工作狂。1872年普利策25岁时从一家濒于倒闭的报社老板那里获得控股权,成为一个出版商,在新闻界崭露头角,并从一个圣路易斯贫民区大街上的匈牙利移民流浪汉脱胎换骨成为上流社会的风头人物:衣着考究、留着漂亮的胡子、带着金丝眼镜、精通英语,到处演讲、出版报刊、主导舆论。此后一系列的精明决策使他成为《圣路易斯邮报》(St. Louis Post-Dispatch)的老板,并将《圣路易斯邮报》办成著名大报。

普利策在圣路易斯办报时,就以大量刊发调查政府腐败、富人偷税漏税的文章著称,他还经常撰写社论批评官商勾结等行为,得到读者积极响应,报纸销量不断增加,也为自己积累了财富。但1882年在《圣路易斯邮报》报馆内发生的一起枪击案使得普利策不得不离开圣路易斯,搬到纽约居住。普利策到纽约后,以34.5万美金的巨额代价收购了《纽约世界报》(New York World),并将该报办成知名报刊,并成为民主党的重要舆论阵地。

在竞争激烈的纽约,普利策为了办好自己的报纸,呕心沥血,奇招叠出,他的惯用手法是制造轰动新闻。比如他收购《纽约世界报》(New York World)后不久,1884年得知在建的自由女神像基座遇到资金短缺问题而不能完工,便公开宣布募集10万美元计划(约合今日的230万美元),并承诺捐款人无论捐款多少,都将在他办的报刊上登出他们的名字,引起人们的好奇。普利策并将捐款人的附言刊登出来,其中一个小男孩捐了5美分,他说自己是个穷孩子,但也希望将钱捐给建基座之用。普利策的募捐行动大获成功,一共募得102000美元,其中80%的捐款人捐款不到1美元,同时他的报纸也读者激增,销量不断上升,在其后的10年中,《世界报》的发行量攀升至60多万份,成为全国发行量最大的报纸。1896年至1898年期间,普利策卷入了一场与威廉·伦道夫·赫斯特(William Randolph Hearst)领导的《日报》(Journal)的激烈发行大战,成为报业史上的一段奇闻。

普利策在办报的过程中,不但以创新精神重塑了报纸媒体的面貌,而且还有远见卓识地将新闻作为一门专业学科来看待,他是第一个号召在大学里设立新闻学院以便培养职业记者、编辑的人,他设立的普利策奖对新闻学、文学、音乐和戏剧的持久影响力也早已为世人所公认。

1911年10月29日普利策在他的游艇停靠在南卡罗来纳州查尔斯顿港的时候平静去世,享年64岁。一年后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正式开办招生、1917年哥伦比亚新闻学院颁发首届普利策奖。对于普利策的一生,《纽约时报》有一个精辟的评价:普利策从赤贫到获得财富并且握有权力(指公众影响力),是美国梦的绝佳写照。


约瑟夫·普利策的肖像叠加在他所控制的报纸版面上(照片:国会图书馆)

漫画嘲笑普利策与竞争对手伦道夫·赫斯特在美西战争前的舆论争论(作者:Leon Barritt)




1895年《星期日纽约世界报》上刊登的广告(纽约公共图书馆)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