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生活必知:在这10个地区生活你可能有危险!

2016年05月04日 新西兰天维网



奥克兰治安乱象是近一段时间以来大家热议的问题,但所说的“乱”究竟乱到什么程度?

根据新西兰统计局公布的2015年犯罪数据地图显示,在公共场所性侵、抢劫以及人身攻击是最多的,包括殴打、强奸甚至持刀威胁等等。

在全国10大暴力犯罪高发区中,有5个集中在人口最多的奥克兰,调侃点说,奥克兰是新西兰的“犯罪担当”也不算夸张,而这其中的三个集中奥克兰CBD区域


如果以Queen St为中线,将City划分为东西两个区。Queen St以西的西City地区则位居榜首,成为整个新西兰暴力犯罪最多的地方。

区域面积虽然不大——只有1平方公里左右,但天空塔以及天空城赌场、K Rd不少俱乐部都在此范围内。


在过去一年中,该区域共有550名无辜群众遭到暴力殴打、抢劫、性侵等不法侵害,是全国平均水平的6.5倍。


而首都惠灵顿也没好到哪里去,暴力案件发生几率也非常之高。


核心区Willis St一带,方圆1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发生了高达447起暴力案件,位居第二。



汉密尔顿的房价最近也是涨得厉害,虽然整体来说还与奥克兰有一大截距离,但涨幅不输大城市。


“学坏容易学好难”,在汉密尔顿,以Victoria St为中心的中央城区发生的暴力案件高达380起。


榜眼和探花相继被别的城市“抢走”后,第4名又回到奥克兰手中了。


上面说以Queen St为界将奥克兰City分为东西两区,第4名就是这个东city了:全年375起,比起汉密尔顿也没有差太多——此前,“恶名昭著”的Albert Park就在这里。


排名第5的依然地处奥克兰CBD,就是横跨整个CBD边缘的海港区,年犯罪次数达到253起。

第6名
北帕市中心,190起。

第7名
但尼丁市中心,154起。

奥克兰以南,Otahuhu West,148起。

第9名
吉斯伯恩市中心,128起。

第10名
同样在奥克兰以南,Papatoetoe中心,109起。

有没有发现这个事儿,罪案高发区都是繁华路段,为了自身安全,我们是不是该去人烟罕至的地方隐居呢?


如果说,有什么话题可以让奥克兰人每年都批判一番的话,除了房价,大概就是治安了。


不少人感叹,现在这治安怎么越来越差,还不如以前呢?


其实不仅是在奥克兰,你看看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发达城市,人们面临的困境几乎一致:城市发展不均 → 贫民区形成 → 暴力犯罪事件上升

// 晚上别出门?他们也是这样说的  

纽约的布鲁克林,伦敦的布里斯顿,巴黎的18、19、20区……


如果你曾到这些城市旅游,得到的建议通常都会是“晚上待在房间里不要出门”。听起来颇让人不解:国外这些大城市的治安也太差了,还不如我们国内的很多二线小城市。


有一种观点认为,自由市场经济越发达,治安情况就越差。虽然这让人难以接受,但事实的确如此。


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完成工业革命的国家,英国在工业化进程中就曾经历了犯罪率持续上升的态势。其中,侵犯财产类犯罪成为犯罪的主要类型,同时青少年犯罪率不断升高,并逐年呈现低龄化趋势。

听起来是不是很熟悉?今日的奥克兰,正经历着当年英国人已经历过的历程。

中国社科院曾于2013年刊文对此进行分析。专家认为,导致这一现象的主因是贫困、糟糕的城市环境以及传统管理机制无法跟上新问题出现的脚步。


由此可见,奥克兰如今出现的治安问题不难理解。


穷则思变,普通人“思变”的方式是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赚钱,而那些没有接受足够教育的人“思变”的方式自然就是最直接的——落草为寇。


在一定程度上,新西兰的经济问题、教育问题、治安问题都可以联系在一起。比如,在奥克兰,居民收入最低、基础教育水平最差、治安最乱区域往往都集中在南部地区,如果到这时候还坚持“孤立看问题”的观点,未免有些自欺欺人了。

// 把陌生人变为朋友?让不同族裔的交流多起来
 
基于一个吃货的自我修养,在面对任何问题(包括城市治安)时我们都要画三个问号:城市治安问题——能治吗?好治吗?怎么治?

要回答这几个问题,首先我们得承认:治安这个事儿与娼妓和赌博一样,是城市发展之初就出现、并可能一直伴随整个文明进程的。

在过去,如果你偷了村子里谁家两个瓜,可能还没走回家,全村人就都知道了。


因为村落的形成往往是基于熟人社会的关系网络,规模小,且所有人都互相认识。这样的社会结构是很难出现治安问题的,因为你偷瓜的那家主人很可能是你某个姑妈舅舅之类的亲戚。



但在城市中就不是这样了:城市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基于经济上的协作与交换。这种陌生人的关系网络虽然给了人们更广阔的人际空间,但每个陌生人个体都有可能戴上一幅面具。


这种情况在任何一个以陌生人为基础的社群都会出现。


比如,在天维网很多新闻的评论中,大家常常会看到一些明显不带智商的无脑喷,因为是匿名评论。


躲在匿名的保护伞下,人性中的很多黑暗部分才有条件释放出来,才可以毫无顾忌。但事实上,许多出言恶毒内心阴暗让人激愤的“网友”,在生活中都极有可能是彬彬有礼的君子。



消除隔阂,让不同族裔之间的交流多起来,误会和偏见自然会越来越少。


在以“政治正确”为基础导向的舆论环境下,所有人的官方表态都是“不针对族群”、“仅仅是个别现象”,仿佛是一只将头伸进沙子的鸵鸟,只要躲过眼下的危机,世界就太平了。


奥克兰的治安问题很严重,但还没严重到现如今欧洲的地步。


亡羊补牢为时未晚,本届政府可能没什么大作为了,希望下届政府能解决这个问题,毕竟这一届的人民还是不错的。


来源:新西兰天维网


合作推广请邮件至 [email protected]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