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纽约MoMA,看西藏的记忆神童牧羊人

2016年10月07日 美国中文网


提示点击上方"美国中文网"↑订阅本微信推广平台



一说到西藏,大家可以联想的词汇无外乎原始或宗教的神秘。然而藏族导演万玛才旦,却通过一部又一部电影,让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西藏。


生于1969,万玛才旦直到2006年才带着他的第一部电影《静静的嘛呢石》进入大众视野。并一路斩获长春国际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2009年,凭《寻找智美更登》获金爵奖评委会大奖。2014年,他又凭借《五彩神箭》在第17届上海国际电影节,获得金爵奖最佳摄影奖。





前不久,他带着他的最新作品《塔洛》, 给我们讲述一个藏族记忆神童牧羊人如何走进城镇,受到诱惑并最终将自我信仰消弭于灯红酒绿的摩登生活中,最终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中结束自己生命的故事。


Tharlo meets a girl in the barbershop who changes the course of his life. After he decides to sell all of his sheep and use the money to go out into the world with the woman, he finds himself being deceived and cheated by her.



与万玛才旦初遇

上周五是我们第一次见到导演,他的普通话很标准,但仍摆脱不了淡淡的藏语口音。他温文尔雅,厚厚的眼镜下是他的处世智慧。像他笔下的角色塔洛(《塔洛》是万玛才旦第一部从自己写的小说改编的电影作品)一样,他的脸就是一部西藏历史,经过和岁月抗战后沉淀后留下的祥和,是一种对岁月的宽容和淡然。


关于西藏的影片不少,不管是让汉族导演陆川的《可可西里》,还是意大利大导贝纳尔多·贝托鲁奇描绘西藏传奇的《小活佛》, 似乎任何片子一沾上西藏,都需要满足大众对这片神秘土地的猎奇心理。然而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藏人导演,万玛才旦并不想向观众妥协——他眼里的西藏是生活化的。在他的藏地故乡三部曲,《静静的嘛呢石》,《寻找智美更登》,《老狗》中,观众看到的是城市化冲突下惘然若失的藏区乡民,是在世俗和宗教生活中挣扎的小喇嘛,是年迈西藏老人对抗积极接受外来文化的孙子。



对此,万玛才旦表示,他更想通过记录藏人平凡生活的一面,反映人性的普世价值,让每一个人在看他的电影时,都能够感同身受,藏地故乡三部曲是这样,这次他带来纽约在MoMA放映的《塔洛》更是如此——在《塔洛》的故事中,藏区只是一个背景交代, 是一个元素, 并不是重点。塔洛可以是藏人,也可以是内陆人。他能传达的感情是内陆观众也可以共鸣的,因此他在片中弱化甚至去掉了西藏的标志性符号,在片中女主角杨措的理发店和家中,在塔洛和杨措的KTV包厢中,如果不是因为他们对话中的西藏口音,你甚至感受不到这是发生在藏区的故事。



下部影片将尝试魔幻现实主义

作为一个积极的文学创作者,万玛才旦从高中毕业开始就开始写小说,《塔洛》也是由他的小说改编而成。同时拥有作家和导演的双重身份,万玛才旦认为小说创作和电影创作完全是不同的过程。如果要把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 需要将文学性的东西去掉, 把电影化的视觉性元素加进去。


虽然自己创作的前几部作品都是现实主义,因为出于对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热爱,万玛才旦决定将他的下一部作品《永恒的一天》定位成魔幻现实主义电影。“西藏是一个魔幻现实主义的地方,我们这里太多魔幻现实主义的素材了,我希望能通过电影的方式,让大家看到这片土地的神奇”,他最后说道。






(转载请注明美国中文网)

微信号:美国中文网
长按指纹扫描关注“ 美国中文网”


点击左下角查看更多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