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风采】“聚焦澳洲华人学者”系列访谈 2016第三期

2016年09月29日 BQ澳洲


采访:尚婧,李妙斯

撰文/编辑:李妙斯,宋丹子,张夏南


导读

一直以来,女博士都为大部分人所敬畏,“第三性别”,“灭绝师太”这样的称号更是成为了她们的代名词。这不过是一种刻板印象和偏见。实际上在工作上,学术与科研并不是男人们的专利,女性科研工作者同样可以,甚至比男性做的更加出色;在生活中,她们可以是好妻子,好妈妈。在科技和文明高速发展的今天,在社会的各行各业里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女性精英,而在学术科研领域,也涌现出了大量的年轻有为的女学者们。今天的“聚焦澳洲华人学者”系列访谈,我们非常荣幸地采访到了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的张雪花副教授,同样,她也是博士沙龙“聚焦澳洲华人学者”采访到的的第一位女性学者。张副教授用自己精心经营的美好生活和工作,强有力地打破了人们对于女性学者的刻板印象,而她身上散发出的知性光芒,更是深深的感染了采访者们。


学术从来就不会阻挡作为女性应拥有的爱和人生,而知识更给予她们独立从容的资本

刚来到张雪花老师的办公室,张老师亲切的招呼我们坐下,而我们也一眼就看到了办公室里四处布置着的女儿的照片和画作。眼前的这位知性而成熟的女性,怎么也无法让人把她和女博士,甚至女教授联系起来。张老师告诉我们,她的成功和自己良好,健康,和谐的家庭关系是分不开的。


2004年博士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后,张老师通过成功申请到奋进奖金(Endeavor Fellowships)来到了澳大利亚,从事胶体界面和表面化学方向的研究。在这里,张老师组建了自己的家庭。经历过一段时间的博士后研究后,张老师又成功地申请到了APD (现称DECRA)和ARC Future Fellowship,现在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任职于副教授,以及在荷兰Twente大学兼任教授。每当我们问及张老师在人生的关键节点是如何选择的时候,到底是回国,还是留澳,或是去其他国家寻求发展,张老师告诉我们,“我留在澳洲就是因为我的家庭在这里”。只要认真努力的工作,在哪里都有机会,而家人才是你最坚实的靠山。


在从事DECRA研究期间,张老师迎来了自己可爱的女儿。在传统的观念中,一直认为处于事业上升期的繁忙职业女性是无暇顾及自己家庭的,孩子总是交给父母帮助照顾。然而张老师却坚持自己和爱人共同分担一起独立带大了女儿,从未将孩子丢给父母。虽然张老师轻松的告诉我们“这就是DECRA,或者说是科研的好处,它能给予你最大限度的时间自由。我最开始是40%的工作时间,随着孩子的长大逐渐变成60%,再80%,最后才回到了全职”。但一边工作一边抚育女儿,个中辛苦自不必说。但张老师表示,只要能在工作和生活中保持自律和有效的安排利用时间,其实生活和事业是不冲突的。同时,张老师还表示,在工作的成果和参与孩子的成长所带来的快乐面前,那些所谓的“辛苦”都不算什么了。在女儿长大些后,张老师甚至独自带着她去了荷兰进行交流访问。母女二人都为能去到新的地方增长新的见识感到受益匪浅。现如今孩子已经八岁,张老师依然会全程参与她成长的点滴,为她去图书馆挑选心仪的图书,周末全家一起去听音乐会。而女儿的乖巧懂事,聪慧礼貌都离不开父母自始至终健康良好的教育。


张老师的经历完美的诠释了,“对于女性学者来说,科研不是阻碍,而是机遇,重点在于你怎么去经营”。


简单一点,纯净一点,就会走得更远一点

除了妥善生活和事业上的关系,张老师在科研工作中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地方。张老师的主要科研方向是表面纳米气泡和纳米液滴的研究。这一方向属于基础研究领域,并不热门,需要扎实的理论背景和功底,因此也有许多艰深和困难之处仍待解决。于是当我们问及张老师如何看待她的领域以及对课题的甄选的时候,张老师这么答道:“一群游客在海上邮轮上看海豚,看到海豚跃起又落下,划出美妙的弧线。一位小姑娘突然问“妈妈,海豚能吃吗?”


张老师用如此简单纯净的回答表现出她对基础科研的理解:一种艺术和美的享受。不必刨根问底马上就要追溯清它的意义,它是引领我们探索未知世界,寻找未解之谜,揭示自然规律,彰显世界万象的探路者。深处其中并享受其美的张老师深深地明白:“只有好的工作,没有有用或是无用的工作”。所以在选择课题的方向上,她说:“科研不能单一化,需要百花齐放。基础研究总要有人去做,而且有很大的空间,因为它是指导未来应用的基石。而无论什么领域,只要做到最好,都最终能够解决问题。”


经过了多年在一线实验室里的奋斗,张老师也进入到了教书育人,培养新人的阶段。她尽自己的努力给自己组里每一位成员最大的帮助。她仍然经常亲自进入实验室与组员一起动手,第一时间对实验操作给予援助,对实验结果进行探讨和建议,也时常安慰与鼓励学生。对于还在博士研究生阶段和刚刚进入科研领域的年轻学者,张老师也给出了许多自己的建议。


 “初来澳洲的科研人员要面临哪些的不同?在这里,导师不会再如父母般的各种悉心敦促,整体的大环境又较为轻松自由,所以自我的独立,自律和自主驱动的精神最为重要。另外良好的与人相处和交流沟通的能力在哪里都是一样的。”


“科研遇到了问题?乐观面对,辛勤工作,静心总结,多方向尝试,以及多阅读学习和交流讨论,永远是解决问题和科研瓶颈的不二法门。”


“做好科研的核心?做好科研并不容易,这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艰苦的努力。所以就是要对其有简单纯粹的热爱,甚至需要牺牲掉一些个人的爱好,也要求能静得下心,耐得住寂寞。“


“科研就是一个不断汲取新事物的过程。要知道全世界都在做什么,就一定要阅读大量的文献,它们是最直接的窗口。”


后记: 与君共勉

张雪花副教授的人生经历向我们证明了,一个人的成功与个人本身的努力有关,与性别无关。虽然成功的道路不尽相同,但是每一个成功人士身上所具有的特质是相似的:他们都有着坚定的目标,善有着长远的计划, 为自己的每个决定负责,不惧怕面对,更长于沟通。他们对目标不轻言放弃,不被情绪和失败所左右。他们与人为善,努力找到最佳的合作方式,维持共赢。他们重视家庭,主动去做让家人生活的更好的事情。他们心有猛虎,细嗅蔷薇。能与这样的人在一起共事,一定是一种骄傲。


由于天性,学识,兴趣和际遇的不同,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生活轨迹。但无论从事什么职业,从张雪花老师身上学到的那些品质,那些坚韧与专注,豁达与纯粹依然可以让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运筹帷幄,进退自如,从容不迫。这对于现代社会中,努力寻求自我独立和极力创造双赢的女性来说,更是尤为重要。因为对实现自我价值的追求,更愿意因为工作能力,职业素养和个人成就而被人欣赏赞誉,以及对探索未知世界的渴望,永远都与性别无关。


【张雪花副教授简介】

张雪花副教授于2004年博士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方向。博士期间她从事于固液界面的纳米气泡研究。随后她取得澳洲奋进科研基金(Endeavor Research Fellowship) 分别于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和墨尔本大学进行科研工作。2007年她继续于墨尔本大学从事澳大利亚APD (现称ARC DECRA) 的科研工作。2012年她去往荷兰Twente大学进行了为期一年的交流访问。从2014年起至今,获得ARC Future Fellowship于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RMIT)担任副教授,并同时兼任荷兰Twente大学的兼职教授。她的科研方向主要是基于在液相中的固体表面上的纳米气泡和纳米液滴的功力学研究,包括对其生长,物理性质,稳定性,对固液界面的影响以及在材料和检测领域的实际应用的研究。



聚焦澳洲华人学者栏目由澳大利亚中国博士沙龙会员发展部负责。如有优秀华人学者推荐,可联系会员发展部部长宋丹子([email protected]

关于博士沙龙

澳大利亚中国博士沙龙(简称“博士沙龙”), 英文名称 Chinese Association of Professionals and Scholars, Australia (CAPS Australia), 是一个汇集在澳留学和工作的中国及华裔博士生和青年学者的非盈利性团体。博士沙龙成立于2006年, 于2012年在维州政府正式注册。多年来在中国驻墨尔本总领事馆教育组的指导和支持下, 博士沙龙致力于为在澳中国及华裔博士生和青年学者搭建相互之间以及与资深专家交流的平台, 架设海内外创新创业和就业的桥梁,助推会员在学业上、事业上、回国发展上取得有新收获、新进展和新成效, 并在当地学术科研领域和中澳学术交流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