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纽约Party界神秘新势力:这群年轻人个个身怀千年绝技!

2016年09月25日 美国中文网


提示点击上方"美国中文网"↑订阅本微信推广平台




上个礼拜,我在月亮圆圆的中秋晚上,来到了这么个叫作堂的“神秘组织”——说它神秘是因为,和我想象里大家觥筹交错不醉不归的传统“饭局”“酒局”不同的是,在这里,我见识到了人生中迄今为止最小清新的“Party”——中秋雅集。

没错!七堂的中秋雅集真的就是泥石流Party界的一股清流——在这里,大家吟诗作对,弹古琴琵琶。虽然参加的朋友们都看起来年年轻轻,却没有一个是附庸风雅之辈,每一个拎出来都是身怀绝技!置身其中,我唯一的感觉就是,为什么所有人都这么有才华可以随意炫技,而傻白甜一般吃瓜群众如我,只想知道他们都经历了什么。



白文松:漂洋过海来拜师

琴人,现居纽约。第一届纽约国际民乐比赛古琴青年组银奖获得者。自少年时接触古琴音乐,便深深沉迷其中。青年时开指于蜀派古琴,后移居纽约,跟随古琴名家刘丽女士学习古琴,现在纽约及周边从事古琴教学。


白文松学琴的初衷很简单。初中时,偶然听到古琴乐曲的他被悠远静谧的曲调吸引。他回忆说,“当古琴发出咚的一声沉响,我觉得自己进入了一个宁静悠远的意境里,从没有过的感觉,那个声音在那一瞬间触及到了我的灵魂”。




于是,这前所未有的震撼和感动让白文松开始了对古琴的搜索。然而买古琴也许容易,找到精通古典乐音的琴师却并不简单,更何况是在美国纽约。白文松来美之后,花了很长时间找老师,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遇到了来自中央音乐学院的刘丽老师,正式开始拜师学琴。


直到今天,白文松学习古琴5年了,能坚持下来只是因为对古琴的热爱。“我太喜欢古琴了。喜欢它的声音,喜欢弹奏时炫目的指法”。对白文松来说,古琴就像空气和水,弹奏古琴是像吃饭睡觉一样自然的事。




在纽约这样的大都市,当别的年轻人在纸醉金迷和五光十色的生活中应接不暇时,他是怎样让自己甘于寂寞潜心练琴的呢? “我不喜欢那种快节奏的东西,我喜欢的乐曲是类似《忆故人》,《墨子悲丝》,和《潇湘水云》那种”,白文松说。也许正是日复一日的快节奏,反而让他更享受静下心来的片刻。


寒天雪夜背琴走天涯的女琴师——潘玫晔

像很多纽约的年轻人一样,潘玫晔是个每天三点一线的上班族。她的生活忙碌又有些单调。每天下班后能摸一摸古琴是她一天中最幸福的时刻。“弹琴有时候是为了自娱自乐,压力需要抒发的时候我就弹弹琴”。在寒冷的纽约,每一次练琴都是一次深刻的疼痛。练琴时手指上的老茧被磨的生疼,纽约的冬天,寒风刺骨,大冷天的总疼的她冒出一身冷汗。但对因为对上“眼缘”而喜欢上了古琴的潘玫晔来说,古琴是中国文化和哲学的缩影,悠扬琴声里饱含着的丰富东方文化能够温润她的内心,身体发肤上的疼痛便也因此算不得什么了。


这位曾被师兄形容为“在寒风凛冽中,背琴走天涯的潇洒身姿”的女琴师也分享说,在纽约结实了很多音乐爱好者,每当听到美国朋友们聊起钢琴时那种对西洋乐的自豪,她都暗自希望自己能够通过古琴让他们同样感受到中式古典音乐的魅力。





剑胆琴心赵瑞馨

赵瑞馨, 2013年居广州,师从岭南派区宏山老师,研习《古冈遗谱》,《悟雪山房琴谱》,习得《碧涧流泉》,《渔樵问答》,《乌夜啼》等岭南派名曲。


第一次见到古琴,是在武侠电影里,赵瑞馨被电影中的剑胆琴心深深吸引。在广州偶然去逛庙会,本来是去吃小吃的,后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区有古琴的摊位,莫名被琴声吸引,食不知味了几天,最终决定正式学琴。学习古琴后,了解到很多琴人的故事,琴诗,与琴有关的书画,篆刻作品,有一种曲径通幽,学海无涯的感觉。




刚来纽约时,赵瑞馨去美国古琴家John Tompson家拜访,看到他的藏琴和相关书籍字画时,赵瑞馨深深地震惊于一位美国人居然如此执迷古琴。同时,她也感到了无比的自豪感,她觉得,每个民族都该有象征性的文化代表,她不希望当纽约客谈起对中国的印象的时候,想到的只有纽约的Chinatown。在7堂的活动上,她分享说,希望可以把中国独有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带到纽约甚至世界上每一个角落。


在七堂,像他们这样的年轻人还有很多。他们之中,有焚香师,古琴师,琵琶师,诗人,艺术家,一群身在纽约却心系中国古典艺术文化的年轻人聚集在一起,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从人生理想聊到诗词歌赋,品茶茗香之间过个意境非凡的好中秋。







(转载请注明美国中文网)

微信号:美国中文网
长按指纹扫描关注“ 美国中文网”


点击左下角查看更多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