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政策|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打造东莞教育特色品质

2016年09月24日 东莞教育



  2005年,东莞成功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市;2007年,实现广东省教育强镇全覆盖;2012年,提出创建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市和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市的奋斗目标;2015年,成功创建为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市,并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市的国家督导检查,被国家教育部认定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市。东莞教育是怎样取得那么多亮眼成绩的?我们一起去取取经吧~~



不断加大财政投入

  东莞市政府高度重视教育经费的保障力度,加大教育投入,建立了积极稳定的推进教育现代化的经费保障机制,实行“市镇统筹、两级办学”的中小学办学管理体制,切实做到“两个提高”和“三个增长”。2006年至2015年,东莞市财政教育投入从35.52亿元增加到121.26亿元,9年间增长2.4倍。从2012年开始,实行公办中学教育经费全口径生均成本管理,制定了镇街举办小学的生均公用经费供给标准,并不断提高经费标准。2013—2015年,义务教育预算内财政拨款增长比例均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比例;全市小学、初中生均公共预算教育事业费、全市小学、初中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公用经费和教职工年人均工资都取得了增长,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学校(班)生均公用经费高于省定标准。统一全市教师工资福利标准,实行市财统发公办教职工工资待遇,消除了市与镇、镇与镇、校与校之间的差别;设立民办学校扶持专项资金、学前教育补助专项资金、校车专项补贴等,为教育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全面提升教师素质

  东莞市深刻认识到教育人力资源作为教育现代化的“第一资源”的重要性,积极实施“师资素质提升工程”,在教师发展上努力做到管理上科学民主,专业上促进成长,生活上人文关怀,致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

  深入实施“三名工程”。按照“骨干教师打基础、学科带头人作支撑、名师工作室搭平台”的思路,推进“三名工程”的深入实施,全力打造优质教师团队,培养了一大批名校长、名教师和名班主任,为提升东莞教育质量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完善中小学学科骨干教师培训体系。完善骨干教师培训的相关政策文件,以名师工作室为载体,开展新一轮骨干教师培训,全面提高了骨干教师的综合素质。

  加强教师编制和学科配置管理。每年按照省定师生比标准核准教师编制,并注意学科教师合理配置,目前,学校教师专业对口程度较高,学科建设均衡发展。

  重视教师引进与继续教育工作,注重教师专业发展,每年坚持为学校调入教师,有效改善教师专业结构。制订了《东莞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十二五”规划》、《东莞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管理暂行办法》,把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纳入教师发展规划,通过加强制度建设与管理,确保教师继续教育的实效性。实现教师培训工作全员、全岗位、全程“三个全覆盖”。近年来,全市通过招聘引进教师、鼓励教师参加学历进修、自考等多种形式,多途径多层面着力提高教师学历水平。开展教师交流,重视全市优秀教师的均衡化配置。


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和国际化

  东莞市将教育信息化纳入全市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适度超前部署教育信息化工作,实施教育信息化推进工程。实现信息化基础环境“三通”,从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两平台”思路出发,整合、开发了一整套应用平台。加强“东莞学堂”建设,为学生提供优质在线教育资源。建立“东莞名师课堂”平台,整合优秀教师教学资源,让薄弱学校共享优质课堂资源,推进教育均衡。通过信息化手段推动教师培训的途径,提升培训质量和培训覆盖面。推广手机应用软件“微课掌上通”,拓展了家校合作新渠道。2013年成为教育部国家教育公共服务平台规模化应用试点和广东省“粤教云”示范应用试点地区。在由教育部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举办的首届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上,东莞被推荐作为广东省的代表单位,展示了以互联网+时代的教学变革为主题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成果,引起各界的广泛关注。


打造东莞教育特色品质
   


试点先行,推进教育综合改革。


  东莞积极争取国家、省的支持,开展教育改革试点,破解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先后获批为教育部国家教育公共服务平台规模化应用试点、广东省“粤教云”示范应用试点,广东省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广东省学前教育改革试点。为引领全市教育事业改革,东莞在2014年创办了东莞外国语学校,作为全市教育综合改革的试点学校,并经市政府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学校办学方案,按照现代学校制度的要求,在办学理念、内部管理、队伍建设、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招生制度等方面实行一系列前沿改革,通过大胆探索实践,为全市教育改革积累经验,逐步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带动更多学校改革创新。积极探索公办学校办学模式改革,充分发挥部分优质学校办学水平高、办学经验丰富的优势,借助优质教育资源改造薄弱学校、扶持新校发展,促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技术推动,努力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

  从2012年开始先后投入1.25亿元实施教育信息化推进工程、慕课教育信息化项目,“三通两平台”建设成效明显,全市中小学已实现教育专网和校园网全覆盖,网速从100M提升到1000M,并逐步实现全市统一安全认证的WiFi覆盖;2013年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大规模试点单位”,已建成28个信息化平台,为310万师生、家长开通网络学习空间,构建了一体化的优质教育资源服务体系,全市共享30万节优质数字教学资源,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实现全市学校共建、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在此基础上,东莞市开展“互联网+教育”实践,打造市、镇、校三级一体化协同办公体系,教育OA、教师继续教育、教学质量监测评价、评审评定等平台,推动教育管理规范化,提高了管理效率与水平;实施慕课教育试点,2015年共有4000人次学生参与了网络学习,3.6万人次教师参加了网络教研活动,并确定了100所慕课试点校,探索出具有东莞特色的双师课堂、翻转课堂、在线名师课堂、远程同步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以慕课形式探索东莞教育水平高位均衡发展教育现代化新途径。


特色立校,打造职教改革东莞范本。

  东莞确立了 “面向市场、开放办学”的职业教育发展方向,以建设广东省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为抓手,加大职教投入,推进综合改革,优化体制机制,整合职教资源,推动全市职业教育水平快速提升,在全省乃至全国范围都形成了一定的影响。

  一是实行学校整合,明确发展定位。2012年,东莞结合支柱产业、区域(镇、街)特色产业和中职学校骨干专业建设情况,调整学校布局、整合优化资源,全市公办中职学校从19所整合为14所,平均办学规模可达3500人以上。并以“东莞市+行业(或专业)+学校”的模式对全市公办中职学校重新命名,重新定位各中职学校的发展方向,彰显学校办学特色,促使学校差异化发展。

  二是调整优化专业设置,做强做优骨干专业。从2013年开始,对公办中职学校专业设置进行调整,按照“一校一特色”原则,确定各中职学校的主体专业和特色专业,做好各专业布点规划,对雷同专业进行调整撤并,缩减文科专业规模,加强新专业开发和旧专业改造,并加大数控技术、服装等20个以理工类为主的骨干专业建设力度,五年内年均调增3000-4000个工科学位。

  三是深化校企合作,提高教学质量。遵循“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办学规律,大力推动学校与企业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大力开展校企深度合作。在办学过程中,先后探索出“企业进校”、“企业课堂”、“企业专班”、“联招联培”等多种办学模式,聘请企业主管、能工巧匠兼职任教,与企业共同编制专业教材。针对企业用人标准,与企业共同研究制定培养培训计划,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全面对接。2013年以来,市里职业院校先后组建了纺织服装、模具、LED、财经、汽车、电子商务等六个以专业为纽带的职教集团,促进职业院校、行业协会、企业等各方面的师资、设备、技术、教学、实习等资源共享,推进产教深度融合。

  四是创新办学模式,实行多元办学。推动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优化培养过程,实行一体化办学。目前,东莞的重点中职学校都与省市高职院校开展“三二分段”培养,与德国、英国、新西兰等职教发达国家的高职院校合作开办国际班,通过多样化的办学探索,不断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

  五是强化技能教学。大力推行“双证书”制度,对职业院校在校生考取国家或行业认可的技能证书,按等级市财政给予岗位成才奖励,最高奖励5000元/人。近几年来,全市中职学校学生的技能考核合格率均保持在85%以上。

  六是营造良好氛围。2012年,市政府出台了《东莞市优秀技能人才评选奖励暂行办法》,对优秀技能人才予以重奖。2013年出台《东莞市特色人才特殊政策暂行办法》,对符合条件的技能人才实行特殊优惠政策,在资助奖励、入户、住房、医疗、社保、税收、配偶安置、子女入学、薪酬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2014年1月出台《东莞市条件准入类人才入户实施细则》,规定只要是本市中职学校毕业的并取得中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的应届毕业生都可入户东莞。


来源|(广东省教育厅)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