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中国的年轻人就是买不起房,不过别怕,全世界的年轻人都一个样…

2016年09月28日 澳洲新鲜事





价,房价,房价。


即使全世界媒体的侧重点有再多的不同,但房价,永远是他们永恒不变的话题之王。


就在前阵子,小编听到了一个传言,


说是在深圳,一个普通市民家里70年的所有收入加起来,才能买一套房。




无论这条传言中的数字是不是真的,它都无比真实地反映了一个现状:


中国一线城市的房价已经疯狂上涨到了不可思议的地步,「一辈子都买不起房」并不是夸张说辞。


而那些奋斗在北上广深的年轻人们,只要还没买房,大都如坐针毡。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另谋出路,出国移民便是其中颇受欢迎的一条。


这其中的原因,也要归功于国内媒体对于欧美国家房市现状的渲染,就常见的,就是下面这样赤裸裸的对面图了:




不过问题来了,其他国家一线城市的年轻人就真的都买得起房吗?


旧金山、伦敦、巴黎、悉尼,这些大都市的年轻人买不起房怎么办?他们也悲观焦虑各种绝望吗?



父母双方用尽一生积蓄供儿女买房一事,恐怕也只有在中国独生子女家庭才如此普遍。

而在西方许多大城市,更多年轻人只有选择租房,

买房对他们来说,才是一件不可想象的事。而且,年轻人买不起房的趋势,正逐年走高。 


就先拿灯塔国做个例子吧,毕竟上面的那个例子里蓬壁辉煌的别墅就在美国。

在美国,房屋拥有率在2005年之后急转直下,到了去年则降到了40年前的水平。也就是说,18-34 岁的美国年轻人,买房的比率比他们的父辈低不少。



这个趋势其实很容易理解,毕竟中国也是这样的。对于我们的父辈来说,在他们那个年代,“有房”似乎是一件天经地义的事情。


那么这么来看,美国年轻人的处境其实和咱们差不多咯?


非也,和光速发展的中国经济不同,过去的 10 年中,美国年轻人的薪资水平几近停滞,如果将通胀考虑进去,他们的收入甚至在减少。


这也导致了美国诸多大城市的房价崩盘,然而即使房价经历了崩盘,但糟糕的经济状况还是将年轻人拒之「房」外。




就拿纽约来说,平均一间房的价格超过37万美元,而18-34 岁美国人的收入中位数呢?——


只有4万美元。


想要买房,意味着如果你想买房,请拿出你薪水的70%去还贷。可问题是,只靠剩下的30%在高消费的纽约,你恐怕连基本的生活都不能自理。



那么美国的另外一个大城市,旧金山的情况如何呢?


当然是更加呵呵了,在那里,平均房价超过了 75 万美元,理论上只有年薪 11 万美元以上的人才能买得起房,也就是只有17.1%的年轻人有可能买房


大多数的年轻人只有长期租住,尽管租金也并不划算。




即便是强盛如美国,年轻人的买房问题就如此严重,那么其他欧洲国家的情况则更加不容乐观。


巴黎和伦敦就是房价过高的重灾区,在那里,年轻人的房屋拥有率更是惨不忍睹。人们无处可去,政府又无力解决。


正是在这样奇葩的背景下,“公屋”诞生了。



公屋这个概念,还是最先起源于香港,当时政府以比较低的价格出租或者出售给市民居住的房子。


这些房屋大多狭小,在外形上感觉像是一块块积木挤在一起,但正是这种“公屋”,能在有限的地皮上装下更多的居民,缓解了房价过高下人们无家可住的问题。



在巴黎,公屋被称为「社会住宅」,目前法国拥有超过 470 万户的社会住宅。


如果从咱们中国人的角度上来看,住在这样近乎“廉价”的公屋里的,一般都是低收入人群。同时年轻人也绝不会把“住进公屋”当成自己人生奋斗的目标。


然而事实上,巴黎公屋里住着并非仅有收入相对弱势的家庭,大学教授、议员、外交官和副省长,各种职业和社会身份的人在社会住宅里都找得到。



法国媒体统计,巴黎市议会中 163 名市议员,就有 11 位住在社会住宅中。而巴黎 8 成以上的居民,也都符合申请社会住宅的资格。


和巴黎的年轻人相比,伦敦的年轻人则要苦逼得多。


伦敦的 Council House 也是类似于公租房/廉租房的存在,但政府却只将他们用于安置低收入人群。



于是问题就显而易见了,低素质、少数族裔、治安问题,成为了伦敦公屋的代名词,严重一点甚至还会影响周边的房价。


我想如果不是迫不得已,没有年轻人愿意去申请伦敦的公屋吧。


放眼欧洲,在大城市房价上控制的比较好的,只有德国一家。




这是为什么?作为欧洲大陆众民族中的奇葩(褒义),德国人独有的安居文化让他们并不热衷于买房。


而更根本的原因在于,德国根本就没有所谓的“北上广深”这些大城市的概念——


除了柏林,就没有超过 3 百万人的城市。而东西德合并后,在柏林土地供应实际上是供大于求的。


所以德国的年轻人,基本没有房贷压力,他们的生活被啤酒和足球占据。




说完了美国和欧洲,剩下的就是澳大利亚和日本了。


说道澳大利亚,小编还是比较有发言权的。目前我生活在悉尼,


是的,就是那个在 2014 年世界房价排行上第三昂贵的悉尼(仅次于香港和温哥华),自然也是望「房」生叹。


那么考虑下悉尼的公屋如何呢?呵呵,真是too young, too naive.




在悉尼,公屋的申请 waiting list 里面大约有 10 万人,平均要等上 4 年才能有住处,跟北京上海等地的「经济适用房」一样抢手。


既然在悉尼买不起房,公屋也排不上,租房的租金也高得吓人,那怎么办?


最近小编在刷新闻的时候就看到这么一条消息。说是在悉尼啊,有近百间集装箱改装住宅服务公司:用废弃的集装箱改造成时尚现代的住宅,不仅便宜,而且环保,最便宜的一室一厅带厨厕「奶奶套间」(Granny Flat)只需要 8 万 5000 美元就能买到。


而这点钱在悉尼市内只能买一个厕所。


集装箱?是的,就长下面这样:



内部长这样:



看上去是不是很心动?但小编要告诉你,虽然澳大利亚允许个人将集装箱屋做为不动产登记,但前提是,个人必须拥有集装箱屋所在土地的所有权——


可问题是,有地的话,为什么不自己建房?




说到底,小编觉得悉尼这种如此自相矛盾的解决办法应该是从其他国家直接借鉴过来的。


比如日本。


东京的「胶囊旅馆」也非常有名,这种把每一寸空间都利用到极致的住法,甚至成为了不少日本年轻人长居的选择。




还有英国。


在伦敦的运河上,停满了「船屋」。这种修长、矮小的船,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能够停靠在一处作为居住的选择。


一个普通船屋大约 2-3 万英镑,每年的证照费用大约 800 镑,而在伦敦郊区随便买个公寓,都不止 10 倍于这个价格。不过,许多船屋必须每两周就移动一次,而且还必须按照规定倒垃圾、清理厕所等。




看完以后是不是觉得比中国年轻人还惨?


然而比惨并不是小编今天这篇文章想说的主题,在这些国际大城市里买不起房的年轻人,他们也悲观焦虑各种绝望吗?


在说这个问题之前,不妨让我们回到中国的现状。



在寸土寸金的北京,许多人只能蜗居在大大小小的群租房内,而群租房又被 BBC 称为「北京的隐藏贫民窟」。有的房间里甚至难以放下一张正常大小的床。



而在巴黎的公屋里,即使大家都领着基本薪资,没有钱置办豪华家具,但也能布置一个温馨的「家」。



是的,对于大多数国外的年轻人来说,买不起房,并不会让他们悲观焦虑各种绝望。相对于中国的年轻人来说,他们更讲究的是一种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


那么为什么在中国,房价问题与买房问题能够将中国年轻人逼得如此走投无路呢?


原因在于——


在中国,有房和没房,决定了你的生活到底有没有安全感和体面可言。买得起房的人,和买不起房的人之间的距离,成为一道天堑。


同时和房子捆绑的,还有大量的社会因素,比如婚姻问题,小孩的教育问题,甚至是市民待遇问题。另外还有隐藏的一点,房子往往能保持自己阶层的「体面」


正是因为如此,年轻人和他们的家庭有时候就不得不承受。



而高房价的问题如何才能解决呢?


小编觉得,从美国、欧洲甚至日本澳大利亚的经验来看,大城市的高房价其实才是常态。


我们要解决的,并不是高房价,而是与有房无房所挂钩的「体面」。


只有年轻人从心底认可「家」是提供归属感而不是一纸房产合同的时候,

只有年轻人所居住的城市能给他们——无论有房没房的人——同时提供安全感和体面的生活的时候,


中国的高房价,才不会成为真正的问题。




图片均转自网络

原创文字,欢迎转发朋友圈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澳洲新鲜事」,ID:ausliving


推荐阅读

【选·美】美国总统大选辩论第一轮结束,希拉里克服癫痫,川普发挥失常,然而最抢戏的还是主持人…


【喜讯】终于等到了!澳洲明年7月起将为移民父母发放”准绿卡“


【深度】到底谁才能代表人民?不停接受难民的总理、强调多元化的政客,还是提出禁止穆斯林入境的韩森?


【故事】有错就要认,挨打要立正!中国公司和澳洲政府之间的6亿赔偿案,终于落下了帷幕…


【悲剧】距离美国大选不到2月,等待希拉里的,不是权力的巅峰,而是死神的镰刀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