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行】走进维族华侨村 感受新疆农村新变化

2016年10月04日 美国中文网


提示点击上方"美国中文网"↑订阅本微信推广平台



由中国国侨办主办的2016“文化中国·海外华文媒体新疆行”采风活动于9月举行,来自六大洲的23家华文媒体,先后走访了新疆奇台县、奎屯市、精河县、霍尔果斯特区、伊宁市及乌鲁木齐市。

新疆,这个颇具异域风情又略显神秘的地方,同时也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区域,还是中国西北重要的侨乡。在“一带一路”引起巨大关注、华人华侨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作用越发重要的今天,选择这里作为海外华文媒体的采风地点,也绝非偶然。

作为参加此次新疆行的媒体之一,美国中文网记者王依依和李州也去到了这些地方,感受当地的发展,以及独特的风土人情。今天她们带来的,就是新疆行的首站——新疆奇台县坎尔子乡的华侨村,来跟着她们,一起看看新疆农村的新变化。


新疆奇台县位于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的东北部,隶属昌吉回族自治区,面积1.93万平方公里,人口30万人,边界线长131.47公里。奇台县曾是古丝绸之路北道上的重要商埠,与哈密、乌鲁木齐、伊犁并称为新疆四大商业都会。而位于奇台县坎尔子乡的华侨村是中国唯一一个维吾尔族华侨村,少数民族占到人口的70%,现有归侨侨眷42户、113人,人均耕地不到五亩,是昌吉回族自治州的贫困村。



2014年初,中国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将华侨村纳入帮扶对象,通过引导海外侨胞捐款购买羊、牛和培养少数民族刺绣能手等举措,将畜牧业与种植业结合,突破传统模式,初步解决了贫困归侨侨眷的稳定增收问题,帮助他们摆脱贫困,改善生活。


两年多来,华侨村借助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和州、县扶贫项目资金,先后投入160万元,其中国务院侨办扶贫资助30万元,北京市侨办引导侨资企业捐款25万,通过采取农户+合作社+村集体“三位一体”的养殖管理模式,全村42户归侨侨眷家庭以各自帮扶的牛羊入股,成为村里的“股东”,每年都可以拿到分红的钱。

沧桑巨变,华侨村已从以前荒凉的戈壁,变成了如今幢幢一层小楼和四通八达的柏油路构成的新农村。 新农村建设的总体功能越来越全,城乡间的差距越来越缩小。而当我们走进村民家中,淳朴善良的维吾尔族人更拉近了我们与新疆的距离。

在甘肃工作了30年,回到家乡华侨村的扎克尔告诉我们,他总共给家乡投资一千万元人民币建设农村合作社,其中包括6千到7千头牛羊、100多头骆驼、1000亩地等来支援家乡,为家乡人民提供就业机会。扎克尔回忆过去,对比今夕,感慨万千:“刚回来的时候家乡还是穷的,希望与政府的扶贫政策一起,为家乡做贡献,让村民们都富起来,让更多的侨民侨眷从中收益。”

71岁的老归侨安塞尔11岁时从蒙古国回到家乡,老人共有6个儿子4个女儿,现在与姐姐、儿女以及第三代住在宽敞明亮的大房子里,走进他们家的客厅,桌子上摆放着馓子、葡萄、苹果、枣等招待客人的美食。

老人告诉我们,他的日常经济来源主要靠牛羊放牧,儿女们都在村里或者外地打工,全家的年收入能达到15万元人民币,他骄傲地说:“看来我们当初回来是对的,感谢国家,我们日常的开销都不成问题,现在的收入都供得起孩子上学,家里已经出了六个大学生了,我们对现在的生活满意得很。”

新疆可以说人杰地灵,气象万千,这一路所见,为我们呈现出了不仅是一种古老和异域风情,也让我们为新疆农村和农民的新变化、新观念而感奋。


下一站,两位记者将走进伊宁市的喀赞其民俗村,带您感受"塞外江南"的风情。




(转载请注明美国中文网)

微信号:美国中文网
长按指纹扫描关注“ 美国中文网”


点击左下角查看更多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