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30年将成为中国支柱的9大行业 | 第五次产业大转移与未来30年国运

2016年10月05日 澳学集团



未来30年,这9大行业将成中国经济支柱

作者:韩洋

当前,中国正在进入第三个30年的发展长周期,一个新时代正在来临。德勤有限公司一份竞争力报告称,过去30年间曾驱动中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发展的因素将很难再在此后的三十年中继续维持效力,中国将在"价值链"上上移。



1、能源

中国的快速增长与发展已激发出对更加创新和环保的能源政策的需求。这项需求将为中国带来应对空气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并促进经济增长的机会。

2014年6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专门研究能源安全战略问题,就推动能源生产革命、消费革命、技术革命、体制革命和加强国际合作作出了总体部署。

国务院发布了《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提出了能源革命路线图的量化目标和实施方略。


2、高价值机械和部件

中国可能成为区域机械生产的中心。同理,电子部件的转变也已带动了高科技产品和部件的交易,实现了快速增长。

据近期美国媒体的调查结果,中国工业如今在竞争中的优势已更多地体现在拥有完整的供应链条。比如,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39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的国家,形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小到螺丝钉等基础零件,大至通讯、航天、高铁,完整的产业链确保中国能够牢牢攫住自己在世界工业市场中不可替代的地位。

显然中国工业企业在某种程度上已具备在未来网络化工业时代大放异彩的协同灵活的特征,并为将来实现"工业4.0"做了铺垫。


3、生命科学

中国生命科学行业中,国内药物和医疗设备市场在快速拓展。凭借政府支持以及外国制药机构不断增多的研发投资,到2025年,中国将跻身成为行业的重要参与者,并且有机会改变全球生命科学的行业生态。

全球领先的战略咨询公司摩立特集团亚洲生命科学业务负责人贝德曾撰文指出,生命科学产业在中国未来的发展将扮演及其重要的角色。

中国投资于生命科学实验室、生物技术产业园和产业孵化中心的目标明确:由低附加值的制造业大国转变为拥有"自主创新"知识产权的高附加值产业强国。

与此同时,中国启动"千人计划",积极聘请曾在西方国家受训的中国顶级科学家和企业专家,鼓励他们回国。


4、移动技术

中国现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手机消费者群体,用户从2000年的7%增至2013年的近90%。中国在移动游戏、通信、电子商务以及购物软件和服务方面的创新,有巨大的提升国家竞争力及激励新生移动业务的潜力。

目前人们已经过渡到了移动技术的第二阶段,智能手机的瓶颈将被打破,向更多领域拓展。

本质上来说,移动的第一阶段就是把我们的手机变为功能强大的掌上电脑的过程,但是这阶段的手机在设备大小和数据传输方面一直面临问题。从初代iPhone发布至今的几年中,工程师们努力让手机变得更小、运算速度更快;软件开发人员则创建了不同的应用和系统,让手机"无所不能"。

现在人们进入了第二阶段,这阶段的手机需要尽可能地将"无所不在"的概念扩展到更多领域中,智能家居、智能汽车和智能电视都将被涵盖其中。

工程师和技术人员正在不断释放手机的潜能,我们已经在汽车、家居、电视等领域看到了他们的第一批研究成果,显然未来我们会见到更多。

同时,世界范围内的通讯基础结构也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伴随着需求的爆炸式增长,蜂窝网络正变得更加密集,贷款变得更大,而且还向着新领域进行扩展。



5、互联网网络零售和社交媒体

2012年中国网络销售约占全球所有零售购买量的6%,高于美国。电子商务向金融服务等其它业务领域的拓展,为中国经济的更多增长机会铺平了道路。

在无线网络全社会覆盖,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迅速普及的今天,移动端购物的市场份额正在急剧放量。移动购物的兴起,将一定程度上改变未来的零售模式。

未来的零售模式:实体通路的展示+网络购物的便捷+社交媒体的传播。

不管是从线上到线下开实体体验店,还是传统实体店触网,社交媒体需要相对精准数据挖掘、有的放矢而聪明的营销及传播。

目前通过搜索引擎、网络广告等互联网方式在网上获取流量的成本非常高昂,国内电子商务获取新用户的成本每年都以30%的水平增加,目前在网上获取一个新用户的成本已经达到100元左右。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使用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必定火热,O2O模式必然受到追捧。通过O2O模式,不但可以抢占庞大的移动用户,还可以弥补一直以来存在的线上购物体验不足,线下购物优惠不够、不够便捷等缺陷。

消费者提需求,商家满足需求,就是这么简单。技术手段发生了变化,商业随之也发生相应的改变,一切都在适应生活。


6、物流和其它服务

向创新和专业制造的转变,为公司创造了货物生产后于物品售后市场获取价值的机会。为业务实践而新增的云计算和数据分析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将推动分销行业成为未来20年增长最迅速的行业之一。

面对快递市场规模增速迅猛,大型快递企业占据的市场份额越来越大。《快递服务"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中国快递业需要有足够市场和资金能力的大企业来推动快递行业标准化的建立。

2015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生产资料销售总额分别达到30万亿元、76万亿元,这将导致商贸物流需求的大幅攀升。中国商贸流通领域的物流系统化运作效率将会显著提高,物流成本也会有大幅度地减少,这无疑对加快促进中国商贸物流业的升级发展,加快经济方式转型发挥极其重要的引导作用。


7、 健康服务

随着中国人口开始老龄化以及文化标准地不断演变,政府在不断加大对医疗领域的投资。城市医院和乡村诊所的建设,以及国家资助医疗行业发展带动的行业经济增长,可为到2020年的1万亿美元支出(相当于 GDP 的近7%)做出贡献。

健康产业是具有巨大市场潜力的新兴产业,包括医疗产品、保健用品、营养食品、医疗器械、休闲健身等多个与人类健康紧密相关的生产和服务领域。

目前中国健康服务产业还处于发端阶段,但我国的消费水平、人口结构和中国人健康现状标示着一个巨大的产业发展空间。目前行业发展势头强劲,前景被普遍看好。

我国健康产业这几年发展得很快,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人们的保健意识也随之增强,健康管理消费理念已经形成,健康产品的总需求急剧增加。以保健品为例,近来每年的销售额达到2000亿元人民币以上。

健康管理是健康服务行业的主要领域。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4-2018年中国健康服务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估计,保守来算,全国2.5亿城市居民中有8%的人有此需求,按每人每年花费900元计算,中国将出现一个180亿元人民币的新兴医疗服务市场。

按照中国健康管理市场20%的年增长率计算,2014年中国健康管理市场预期将达1075亿元,2018年将达到2188亿元,发展潜力非常大。


8、教育服务

教育是政府的重中之重,对于中国经济发展至关重要。除了为员工开设私立大学的公司之外,政府每年约2500亿美元的教育投资也可以帮助拓展教育行业的覆盖面,提高教育系统的质量,同时提高中国向服务型经济转变的能力。

加入WTO后,中国很好的发挥了自己在人力成本上的优势,通过要素的高强度投入,在劳动密集型产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外贸出口量急剧攀升,但这种发展是以放弃高附加值、高技术性贸易品为代价,以短视的投资为特点,在不能立即产生效益的基础科学技术、基础材料和基本工业设备的投入严重不足,制约了中国的产业高度。

中国的教育也需要适应这种转变,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来培养掌握技术的技工人才,通过继续教育来满足产业转变过程中就业人员的技能切换需要。

家庭对孩子教育投资日益重视,K-12教育市场持续扩大,教育的总体性机会佳。中国的经济转型和家庭生活水平上升,对当前的教育体系提出了新要求,职业教育、继续教育、海外教育、素质教育的需求增长。以儒家文化圈的经验来看,教育行业的未来前景持续看好。

中国的教育产业正处于K-12、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的继续成长,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主动转变和传统教育领域的开放和革新的叠加时期,整个教育产业还处于高速成长期,行业空间大。

近期,国内教育改革的动向不断,高考改革、民办教育促进法的进一步推进,都对整个教育行业公司形成利好。


9、航空

目前,在全球航空制造业研发设计和整机制造领域,形成了分领域的寡头或多头垄断格局。其中,在大型飞机领域,基本形成了以美国波音公司和欧洲空客公司为主体的双寡头垄断竞争格局。

在支线飞机领域,巴西航空工业公司和加拿大庞巴迪公司拥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几乎垄断支线客机市场。而中国航空制造业经过了60多年的发展后,正在冲击着上述航空格局。

经60年建设和发展,中国航空工业从小到大、从修理到制造、从仿制到自行研制,构建了相对完整的航空工业科研生产体系,形成了飞机、发动机、机载系统的配套,开始向航空全产业链延伸并取得显著成绩。

中国航空工业已在全球价值链中占据重要位置,中航工业、中国商飞已是全球知名的整机制造商,中国商飞的C919和ARJ21飞机,以及中航工业的新舟系列飞机的供应商遍布全球。

此外,中航工业西飞、沈飞等成为波音、空客等整机制造商的大部件供应商,中航工业所属许多单位和国内不少民营企业也已成为重要的二级和三级供应商。

中国航空工业正在形成以自己为主导力量的全球航空价值链,以中国商飞C919大飞机为例,通过全球招商,吸引了霍尼韦尔、GE等一大批国际著名航空制造企业前来合作,子系统供应商采取建立合资公司、开展合作项目等方式开展合作,也增强了自身的实力。

目前,全球航空工业是美国、欧盟、俄罗斯、中国四强争霸的格局,如果中国自己为主导力量的航空价值链不断壮大,未来十年内,中国航空工业的实力将极有可能超越俄罗斯,从而成为世界航空工业的"第三极"。



第五次产业大转移与未来30年国运

时寒冰本人的微信公众号:shihanbing2016

作者: 时寒冰


如果站在全球的视野去看待一个经济体的发展趋势,更能一览全貌。

诚如我在《时寒冰说:未来二十年,经济大趋势》中所言,中国经济在2016年步入新的发展周期,做实业的人越来越感觉到盈利乃至生存的艰难,压力越来越大。

是他们不够努力吗?

不是。

这种情况是冬天最寒冷的时候吗?

不是,现在只是刚刚开始入冬。因为,一种强大的力量正在施展着它的巨大影响力,而且,这种影响力将至少持续20年乃至30年以上。这种力量将使得一些国家变得更为强大,也使得一些国家深陷经济危机之中难以自拔。

这种力量就是正在发生的全球第5次产业大转移。

我们不妨简单回顾一下前几次产业大转移对世界经济发展带来的巨变:

1.第一次产业大转移


18世纪60年代,英国通过用机器山寨中国的纺织技术,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工业革命。工业革命让英国迅速崛起,发展成为"世界工厂",它需要从全球掠夺廉价资源,也需要开辟广阔的市场。19世纪40年代,英国开始向外转移产业,英国是输出国,美国是被输入国。这是第一次产业转移。这次产业转移成就了美国,使得美国最终超越了昔日的这个"日不落帝国"(由于全球每个时区都有英国的殖民地,故英国被称为日不落帝国)。

这次产业大转移的时候,中国是受害国。1769年,理查德·阿克莱特制造水力纺纱机。1779年,赛米尔·克隆普顿发明了骡机。1785年,工程师埃地蒙特·卡特莱特制成了水力织布机,将工效提高了40倍。1791年,英国建立了第一个织布厂。当英国工业技术飞速发展时,闭关锁国的清政府还正沉浸在乾隆(1711—1799年)盛世的幻觉中。迅速崛起的英国需要廉价的资源和广阔的市场,由此,羸弱不堪的清政府逐渐成为廉价资源的输出国——大量资源被掠夺,大片疆域被沙俄侵占。

2.第二次产业大转移


1946年,丘吉尔访问美国,发表了著名的铁幕演说:"从波罗的海边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拉下"。这个"铁幕演说"被认为是冷战开始的序幕。美国为了培育自己的盟友,遏制共产主义阵营,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向日本和原联邦德国实施大规模产业大转移。而朝鲜战争爆发后所形成的"特需经济",不仅大大加快了美国对日本产业转移的步伐,也优化了所转移产业的结构,成就了日本和原联邦德国的高速发展,让日本和原联邦德国成为了新的"世界工厂"。

这次产业大转移,最大受益国是日本和原联邦德国,而中国同样是受害国。因为"抗美援朝",中国成为被世界列强制裁的对象,中国同时也是被苏联讹诈勒索的对象。

3.第三次产业大转移


日本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遇到了当年英国所曾面临的困惑:资源不足且市场狭小。这引发了新一轮产业大转移:20世纪60年代开始,日本开始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向香港、台湾、新加坡和韩国转移,随着产业转移的升级,又逐步扩展到了汽车、电子等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这使得"亚洲四小龙"成为新的世界工厂。

这次产业大转移时,中国正在搞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因而,未能从中受益。诚如中央后来所做的总结:

在长时间的社会动乱中,国民经济发展缓慢,主要比例关系长期失调,经济管理体制更加僵化。这十年间,按照正常年份百元投资的应增效益推算,国民收入损失达五千亿元……自七十年代起,正是国际局势趋向缓和,许多国家经济起飞或开始持续发展的时期。但是,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中国不仅没能缩小与发达国家已有的差距,反而拉大了相互之间的差距,从而失去了一次发展机遇。 这场由文化领域发端的"大革命",对教育、科学、文化的破坏尤其严重,影响极为深远。很多知识分子受到迫害,学校停课,文化园地荒芜,许多科研机构被撤销,在一个时期内造成了"文化断层"、"科技断层"、"人才断层"。

4.第四次产业大转移


随着不断向前发展,"亚洲四小龙"很快就开始面临着资源不足、市场狭小的问题,他们迫切需要廉价资源与广阔的市场。而中国改革开放,正好提供了这种机遇。这使得美国、欧洲、日本、"亚洲四小龙"都纷纷向中国转移产业尤其劳动密集型产业,由此让中国迅速成为新的"世界工厂"。

中国成为了这次产业转移的最大受益者,而日本则从90年代开始步入所谓"衰退的20年"。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日本是第二次和第三次产业大转移的重要输出国,当"亚洲四小龙"、中国等在某些领域的技术方面追赶上来,使日本的优势地位受到冲击,挤压了日本相关产业的发展空间。

下面正在发生的这次产业大转移对中国影响深远、重大!

5. 第五次产业大转移


这次产业转移始于2012年后(2012年是中国经济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我在书中已经做了详细的分析),是从中国向美国、欧洲、日本、东南亚等国转移。根据产业大转移的规律,将持续20到3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导致第5次产业大转移的原因: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制造业迅速崛起,技术飞速发展,尤其从1992年到2002年,中国抑制房地产投资,促使资源向制造业里聚集,使得大批优秀的制造业企业脱颖而出——那个时候出名的企业家基本都源自制造行业。

但是,2003年把房地产定为支柱产业以后,中国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从追求技术的精进,开始向围绕房地产展开的高耗能低端的产业发展,房地产业成为最赚钱的行业,宝贵的资源和人才从制造业密集向房地产领域集中,不仅造成钢铁、水泥等低端产业的严重过剩,也使得中国制造业的机会成本越来越高,许多人关掉工厂加入到炒房的队列——做工厂十年不如炒一套房挣钱多,就是最明确的价值指引信号。这个时候,最出名的企业家基本都是房地产老板。

房地产持续的赚钱效应毁灭了中国制造业的升级梦想——从全球经济来看,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在投机大行其道的同时还能有无数人踏踏实实从事制造业的升级。德国房价几十年不怎么变化,才成就了德国制造业世界领先的优势。日本在上世纪也曾有过房价持续暴涨的阶段,这个阶段同样给日本到来了极其负面的影响:持续长达20年至今还没有结束的衰退。但此后稳定的房价让日本的制造业技术优势得以保持。倘若没有房地产泡沫的破灭,日本的技术优势恐怕早已丧失殆尽。

房地产业的持续景气房价的持续上涨使得中国的制造业不再具有优势——高房价导致中国的生产、经营、生活等成本大幅上升,许多低端制造业开始向东南亚国家转移——这意味着国内机会的减少,就业的减少等。

另一方面,以日本、美国为首的机器人技术的高速发展,和以美国为首的3D打印技术等先进技术的发展,减少了对劳动力的使用,这大大弥补了发达国家劳动力成本高的劣势,从而导致了高端产业从中国向美国、日本、欧洲等发达经济体回流。

也就是说,第五次产业大转移的输出国是中国,并且,这种输出的双路线的:低端的产业向东南亚相关国家转移,高端的产业向美国、日本、欧洲等发达经济体回流。

根据产业转移的规律,这种产业大转移的持续时间至少也在20年乃至30年以上。这将对中国的未来发展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我们可以参考日本在两次产业大转移后所面临的窘境,来知道我们(中国是二合一的转移,一次完成日本两次的转移路线)正在面临的挑战。不仅实体经济,像货币汇率、股市、楼市等等,都将深深受到这种力量的影响(接下来将专门撰文分析楼市等趋势)。

必须强调的一点是,以往的产业大转移都是从发达国家或地区,向不发达国家或地区转移,而第五次产业大转移则是从不发达国家向发达国家回流、从不发达国家向同样不发达国家转移,属于双消耗型的产业转移模式。这对中国经济的抽血效应会更加明显!


澳大利亚留学网创办于2000年,隶属澳学集团,也是澳洲老牌权威的留学移民综合性服务机构,公司服务过数万客户,口碑极佳,拥有五位移民代理、三级翻译和十多位留学顾问,擅长人生规划和专业办理留学移民服务,并且提供活动、实习、创业、投资等一条龙服务,帮你赢在人生转折点

记得关注微信号:OzStudyGroup


广告商业合作和意见反馈请微信:oz9777

投稿:[email protected]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