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微信搞懂 | 新西兰看病那些事儿

2016年09月28日 发现新西兰



| 海外 | 旅行 | 生活 | 美学 |

别样生活方式发现者


本系列上一期介绍的以家庭医生为中心形成的日常门诊和检验(👉点击阅读),在新西兰被称为“一级保健体系”,而当你罹患家庭医生无法治疗的病痛时,你就需要”二级保健体系“的介入了......


专科医生和医院 Specialist & Hospital


我的家庭医生曾经幽默且酸溜溜地跟我说,家庭医生是开Honda的,专科医生是开BMW的。这么说的原因,是因为专科医生的诊费实在是高出家庭医生很多。同样是二十分钟左右的问诊时间,家庭医生不过收几十纽币,而专科医生可以收近两百纽币,甚至更高。


很多朋友看到这里可能觉得困惑,不是说好的全民公费医疗吗?家庭医生诊费和药费虽有补贴,但也已经需要交十几到几十纽币了,专科医生诊费这么高,难道政府不补贴吗?


答案是如果家庭医生在公费医疗体系内转诊给专科医生,下一步治疗确实是不需要付费的。这样一来就需要一并说说医院的设置。


在新西兰,公立医院的设置,基本上是一个地区一所。这个地区的概念,大概相当于我们的省。大的城市,比如奥克兰大区,一共有四所综合性公立医院及两所妇、幼专科医院,分别负责不同区域的二级医疗服务。家庭医生会根据你的居所所属的区域,将你转诊去公立医院就诊。



奥克兰市公立医院外景


根据Waitemata区域健康局网站上的资料,公立医院设置急诊科、一般内科及各专科内科、一般外科及各专科外科、骨科、妇产科、小儿科、老年复健科、精神科等。无论是门诊和住院,都只接受家庭医生或专科医生转诊的病人。


除公立医院外,新西兰还有私立医院,而私立医院的服务是需要病患自行支付费用的。至于私立医院和公立医院医疗水平是否有高下之分,我的家庭医生的说法是一群人两块牌子而已。我们自己的经历也基本印证了这一说法,就是公立和私立医院的专科医生基本上是同一群人,只是一周不同的工作日在不同的地点上班而已。查询专科医生的履历介绍,他们往往同时在私立和公立医疗机构出诊。


公立医院的就诊和治疗,是需要根据病情轻重缓急进行排期的。重急症会优先处理,非重急症就需要排队。而这个排期时间,有可能长到令你吃惊。


关于看专科医生的提示


由于需要预约和排期,且问诊时间有限,所以见专科医生前,病人最好做好充分准备,包括整理好病史(如果病史复杂,不妨写个提纲或者概略)、准备好历史检验报告(一般来说专科医生可以从电脑系统里查到相关检验报告,但以防万一,先从家庭医生那里拿到一套比较稳妥)并列出自己的问题清单,这样问诊会更有效率。


看完专科医生后的下一步治疗,取决于你的病情。如果病情确诊且跟进治疗可以由家庭医生进行,你的病案会回到家庭医生那里跟进;如果需要专科医师的复诊,则需要预约下一次复诊时间;如果需要住院,那么医院就直接接手。


急诊(Emergency) 与ACC


公立医院的另一个重要职能,是急诊。


不过公立医院并不是唯一可以处理急诊的地方,各区的意外和医疗中心也提供急诊服务,但一般这种意外和医疗中心的服务不是24小时的。


在起意与大家分享我对新西兰医疗体系的一些认知之后,似乎是为了补上急诊这一课,我先生突然严重过敏,让我们深夜三点钟去公立医院急诊室走了一遭。


我先生并非过敏体质,病发当天也没有吃过任何异常的食物或者接触到任何异常的疑似过敏源,所以当天夜里三点他从似睡非睡的不适中醒来,发现全身红肿且遍布皮疹,同时伴以喉咙痛,我们不由吓了一跳。



新西兰的Saint John 救护车,它与警车、消防车一样,执行任务时享有优先通行权,在路上遇到它们,需要立刻主动让行。


由于情况还在可以忍受的范围内,我们没有叫救护车,而是自行驱车前往。家附近的意外和医疗中心只开到晚上九点半,所以去公立医院是唯一选择。到达公立医院的时候,急诊中心灯火通明,Saint John救护车在门口旁边的车库待命,值班的救护人员在车边闲聊,看来今晚没有什么突发事件。进入急诊中心,接待台的值班人员迅速登记了我先生的情况和信息,然后就由候在一旁身材高大的男护工带进治疗区(估计其他紧急情况他是需要配合搬运病人的)。在治疗区的一个隔间里,一名医护人员过来再次核对登记资料并制作标记手环,另一名医护人员详细询问了病情,然后派了一颗药丸给先生服下,换好病号服躺下休息。一个小时后先生感觉症状开始缓解,遂要求回家休息,医护人员让他签署了一份自愿出院声明后,我们就回家了。


在新西兰,急诊的费用是全免的。当然,也并不是所有的疾病都可以看急诊。能看急诊的情况还会被分为五个级别,紧急级别较低的情况,等几十分钟或者数个小时的也是有的。我查阅了网上的有关信息,似乎过敏属于比较紧急的情况会得到优先处理,不过我想当时急诊部基本没有病人(只看见一位用担架推走的老爷爷和一位坐轮椅脚受伤的中年妇女)也是我们能够得到迅速处理的原因。根据医管当局的规定,不同级别的病人等待时间标准各不相同,比如二级风险的病人,危急程度是“症状接近危及生命的状态”,急诊部应保证这类病人的80%在十分钟内得到处理。根据新西兰先驱报的报道,2012年的评估数据表明,南区Middlemore医院的急诊部,仅有一级危重的病患得到医治处理的时间是达标的,其他级别的病人等待的时间比分级政策规定的时间要长。其他医院虽然比Middlemore的表现稍好,但都存在等待时间超标的问题。


与急诊有关的另一项制度是ACC(Accident Compensation Corporation)。严格地说这是一个组织的名称,不过已经被扩展成为新西兰境内人身意外无过错补偿制度的代名词。这个制度不仅覆盖新西兰公民和居民,也覆盖全体短期居留和到访者,包括游客。之所以称之为“无过错补偿“,是因为这项制度适用于意外或者事故中的每一个伤者,无论他/她是否对意外或事故负有责任。这里意外的涵盖也非常广泛,小到我家小朋友在体育课上被球砸伤了手指,大到车祸受伤。唯一的区别是小的意外需先向家庭医生报备,家庭医生代为在电脑系统里向ACC申请免费医疗,而重大伤害则直接走医院急诊体系,医院会和ACC处理医疗费事宜。


现实生活中ACC服务是经常可以见到的。比如我某天遇上孩子同学的妈妈开着车出门,寒暄两句后她告诉我她去看ACC,因为她崴了脚(好在是左脚不妨碍她开车);我做义工的机构里有位义工摔伤了手臂,整个医疗和复健也是ACC覆盖的。另外ACC的补偿不仅仅是免费医疗,还有很多我们看来匪夷所思的补偿。比如有一位来我们机构做义工的女士,脚踝意外受伤,当时正在排期等待手术。这期间ACC会支付她原工资的80%;另外因为脚踝受伤她可能不能继续原来的工作,来我们机构做义工是为伤好后申请力所能及的新工作所进行的培训,所以来做义工的往返出租车费也是ACC承担的。


关于ACC的小提示


意外伤害中常常会涉及到理疗(Physiotherapy)和正骨(Orthopaedics) 以及其他一些由私人专科诊所提供的服务。这类诊所收费不统一,有时候ACC能提供的补偿金额和诊所收费之间会存在差价,这个差价就得自己付了。ACC补偿在一些药品和医疗耗材上也有限制,如果想选择更好的药品和耗材,也需要自费。


免费医疗与医疗保险


根据新西兰健康基金联合会(Health Funds Association of NZ)公布的统计数据,2016年6月新西兰购买商业医疗保险的人数是1,348,000。新西兰的总人口是4,471,000,这意味着逾30%的人口在公费医疗体系外另行购买商业险。在一个已经设立公费医疗体系和人身意外无过错补偿制度的国家,为什么还需要购买商业保险?这其中的症结是公费医疗体系中冗长的排期。购买商业保险的意义就在于可以以可承受的费用享受私立医疗机构的服务,而这个渠道的排期会短很多。


商业保险的保费根据保险覆盖范围丰俭由人,一般来说一个三口之家的家庭,保险月费在一百到数百不等。每年的保险金额可达二十万。据说这个金额已经可以覆盖绝大多数疾病所需的医疗费用。不过,如果你的病情属于公费医疗体系里可以立刻治疗的情况,无论你是否有商业险,公费医疗体系都会启动。跟我搭档的义工最近休假了一个多月,原因就是她的先生发现肿瘤,虽然他们购买有商业保险,家庭医生还是直接转诊到公立医院,手术在确诊后两周左右就实施了。应该说,对于重急症和意外伤害,新西兰的福利体系是非常好的,不过对于慢性病和正在发展的病痛,笔者认为客观上确实存在延误诊疗的可能。


关于商业医疗保险的小提示


在新西兰,商业医疗保险一般都存在两年的免赔期。在签署保险协议后,保险公司会向你的家庭医生调取协议签署前你的病史。已经发生的疾病两年内不在赔付范围内。所以建议新移民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早购买商业医疗保险。


几点想法


作为移民,在国内和新西兰两种完全不同的医疗系统中都有所经历,难免会有所比较。甚至有些出国旅游者偶然经历其他体制下的医疗体系,也会撰文进行比较,这样的文字往往很能吸引眼球。不过笔者对此观点不同。既然是不同系统之间的比较,任何以点带面的对比恐怕都有失偏颇。比如一位中国移民在新西兰经历意外,得到ACC的全面看顾,而另一位可能因为病情不够急迫,而在公费医疗体系里排期排得望眼欲穿,这二位如果各自码字,大概观点会大相径庭。客观评价应该是全面的考量,任何一个医疗系统都有提升的空间,在有限资源和全民需要之间的平衡,是每一个医疗系统都需要面对的问题。


在新西兰的医疗系统中,我个人感觉除了语言压力和对就诊程序的不熟悉外,我们最大的困扰可能是响应速度的问题。前者可以通过翻译服务和了解学习得到缓解,后者却不那么容易适应。既然发生重症和意外的人是少数,大多数人患病都要面临各种预约和排期,加上西方医疗理念里对用药和检查的逻辑和国内存在很大的区别,我们常常会觉得没有得到及时的响应和治疗。比如,医生对抗生素的使用态度自不必说,关于各类医疗检查,新西兰的医生相比之下也非常“吝啬”,这里面有理念的原因,也有制度的原因。笔者认为,移民能做的恐怕是尽量了解本地系统的运作方式和逻辑,避免因为误解而误事;另外辅以力所能及的商业保险,从一定程度上缓解响应速度的问题。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保持乐观的心情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尽可能远离医生和药品。


···

特约作者 • 放羊的Tiffany
经历,品味,分享




一条微信搞懂 | 新西兰投资移民政策

一条微信搞懂 | 新西兰创业移民政策

一条微信搞懂 | 新西兰技术移民申请步骤

一条微信搞懂 | 新西兰银蕨签证政策

回复以下关键词收看更多实用信息

移民 | 签证 | 交规 | 入境 | 奥克兰 | 皇后镇 | 罗托鲁瓦 | 惠灵顿 | 基督城 | 但尼丁 | 怀卡托 | 南岛 | 北岛 | 国家公园 | 高尔夫 | 入境卡 | 驾照 | 交通 | 大学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