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网瘾学校 — 网络时代的逆流

2016年09月27日 澳大利亚留学生服务中心


戳上方蓝色字体即可关注我们哦~


关于杨永信的舆论尚未平息,近日一位离开网戒学校后不久杀害自己母亲的少女,又将关于戒除网瘾、教育、各方职责的讨论推至风口浪尖。



“做过最好的梦是逃出去了,其他都是关于这个学校的噩梦。”


9月16日,黑龙江16岁少女陈欣然的母亲‘被绑致死’。次日,她向警方投案自首,对犯案事实供认不讳。而就在数月前,她刚刚离开“治疗网瘾和规制叛逆期青少年”的学校 - 山东科技防卫专修学院。

 


根据该学院官网介绍称:“1996年诚信办学,科学施教,已成功帮助7000多名青少年走出成长困扰。济南市教育局唯一登记注册的一家专业戒网瘾学校,目前在校生580多人。”然而就是这样一所‘专业学校’,在当地却鲜有人知 -学校铁网重重,围墙上是铁丝网,从四楼开始,每层都有铁栅栏门。



图片来源:澎湃新闻


在少女在离开网戒学校之后写下的日志中,记录了她被抓入校以及之后的生活。其中就包括教官体罚打骂学生,对着便池吃饭等等触目惊心的所谓‘惩罚’。

 

据曾在该校参与网瘾戒除的学生反映,学员并不只是青少年,也有三四十岁的大人。并且学校并不单单只戒除网瘾,还包括厌学、叛逆、同性恋、精神病等等。该校采取封闭式准军事化管理,不准学员抽烟、喝酒、谈恋爱,也不准逃跑、自残、互殴,更不准顶撞教官、队长。触犯了其中任何一条原则,都免不得一顿猛揍。

 

对于学员的管理,学校采取的是一种“晋升”机制,如果学员如果不犯错误、表现良好,可以提拔为教官的勤务兵、班长、教官。一些懂事的学员,自然就要用零食和忠心收买老生和教官。然而这种机制,却催生了学员之间的嫌隙、拉帮结派、打小报告,甚至彼此出卖。

 

据该校学生表述,曾经他偷了教官藏在枕头底下的两支烟,并把一支烟给了一个入校比较久的学生,自己抽了一根。事发后那位学生替他背了“黑锅”,但很快有人揭发他,他还是被教官当众教训了一顿,被打得鼻青脸肿。



“做过最好的梦是逃出去了,其他都是关于这个学校的噩梦。”这位学生说。



“人格完善”还是“人性摧残”?

 

大部分送到网戒中心的孩子,都是人们口中的“问题少年”。而网戒中心的出现,仿佛这些孩子家长的福音。经过短暂学习之后,无论多不懂事,多叛逆的少男少女,都会改过自新,变得百依百顺。

 

而其中最著名的治疗手段,莫过于杨永信的“电击疗法”。也就是使用“电休克治疗仪”,通过往孩子的太阳穴里通电来“治疗”他们。几个被“治愈”出院的网瘾少年在被问到被电击太阳穴时是什么情形时这样说道。



——“就是剧烈的疼痛,然后抽搐。”

 

  ——“别的孩子一起按住我。”

 

  ——“那种感觉说不上来,真的经历过了才知道。”

 

——“如果真要说的话,就像是那种特别高频率震动的小锤子一下下打着我的太阳穴,痛不欲生。”

(摘自网易新闻)



无论曾有多少人,多少家媒体曝光过这些网戒中心非人道的治疗手段,包括从09年柴静的《网瘾之戒》到16年微博热论的《杨永信,一个恶魔还在逍遥法外》,这些网戒中心依然存在,依然有众多“送”孩子前来就读的家长。



图片来源:微博截图


有些迷信网戒中心的家长们希望通过外部手段来改正他们孩子身上诸如“不懂事”,“顶撞家长”等坏毛病,但这样的治疗手段真的能弥补亲子之间的疏离么?大多在山东科技防卫专修学院的学生在经过治疗之后与家长关系变得微妙。他们不信任甚至怨恨他们,但同时渴求家长来救自己。据一位该校学生讲述,他的一个朋友,因父母离异,谁都不愿照顾,把叛逆的他送进这所学校,自那以后,这个朋友收到父母寄来的东西,或送人,或扔掉,从未自己使用过。



一些网戒中心的学员写下的求救纸条

图片来源:腾讯新闻


类似的故事远不会结束,因为我们不知道此时此刻,会不会还有孩子们正在遭遇同样的事情 - 被教化,被虐待,被磨去尖锐,被成为“好”孩子。



这种教育方式究竟是“人格完善”还是“人性摧残”?那些被送到戒网中心的少年们,究竟接受的是“矫正”,还是“驯化”?



网戒中心的兴起 - 学校、家庭、社会的三方角力

 

曾有媒体尝试去定义所谓的“问题少年”,但在没有确切条文白纸黑字定义这一概念的情况下,几乎所有青少年问题最后都会变成一个问题:

 

——听不听家长话,让不让家长头疼。

 

这些将孩子扭送到网戒中心的家长,大多都认为孩子“没法管了”。于是便寄希望于所谓“学校”来矫正孩子的行为。毕竟在很多人的认知里,学校教育作用远大于家庭教育。学校是教育的权威,它们采取的任何行为,都是值得信赖,并且是为孩子好的。网戒中心恰好迎合这些家长的的心态,树立教育成功的榜样,标榜教育方法的科学性。迷信的家长自然趋之若鹜。

 

国内社会对于青少年问题并没有详尽细致的规范指导,甚至对于“问题”本身的定义都模糊不清。以“网瘾”为例,原卫生部发布的《未成年人健康上网指导(征求意见稿)》,明确指出目前“网络成瘾”定义不确切,不应以此界定不当使用网络对人身体健康和社会功能的损害。可见,把沉迷网络与贬义更重的“网瘾”画等号并不成立,也没有任何社会,道德,科学理论来支持。而网戒中心将网络沉迷以及衍生的诸多问题定义为“精神疾病”,似乎给了不知所措的家长们一种可以“治愈”的错觉。

 

国内学校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的疏忽也是导致网戒中心诞生的动因之一。在西方国家的公立学校,如果有学生有“情感和行为障碍”,需要做“行为矫正”的话,会由校长、心理顾问、学区去一步步解决,治疗程序会被详尽记录的记录下来。在纽约,几乎每所学校都有一个由学校心理学家、学校社会工作者、教育评估专家、学生辅导员和语言矫正师组成的“以学校为基地的辅助组”,为普通学生和特殊教育学生进行日常心理辅导、心理诊断、心理咨询、评估。而在国内,能真正做到关怀学生心理健康的学校,真的少之又少。



由此可见,网戒中心的兴起,绝不仅仅是某一单方面原因。而是长久以来沉淀的观念问题,教育问题以及建设方面的缺失共同导致的,是众多尖锐矛盾下一个看似合理的排解出口。解决青少年的“行为问题”,需要的是心理专家和教育专家的帮助、家庭的疏导以及社会的包容,而不是“治标不治本”的高压教育。



结语 - 不要让“为孩子好”成为推卸责任的借口

 

柴静《网瘾之戒》的采访手记有一段让小编印象深刻:



我向家长们提问:


“因为以前过于忙自己的事情而不顾及孩子的请举一下手!”

“因为夫妻之间的关系不好而发泄在孩子身上的请举一下手!”

“在以往有过不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在言语当中刺伤孩子的这样的行为经常有的,请举一下手!”

……

 “认为孩子是属于自己的,所以可以随意支配的,请举一下手!”



我转身向孩子。


 “认为自己曾经因为跟父母的关系而受到伤害,并且比较严重的,请举一下手!”

“曾经在家庭当中遇到过暴力的,请举一下手!”

“认为自己在家庭当中非常孤独的,请举一下手!”

“……”

“有过自杀念头的,请举一下手!”

 “认为出现在自己身上的网瘾跟家庭当中存在的问题有关的,请举一下手!”



你可以在电视上看到那些每个问题后丛林的一样的手臂。



为人父母,最大的责任不在于“生”,而在于“养”。为孩子好也不仅仅是提供物质上的满足,同样需要精神上的关怀与照顾。不要让“为孩子好”这句话,成为逃避问题的途径,成为推卸教育责任的借口。



*参考资料:

BBC - 《中国网瘾少女弑母案引发讨论》

腾讯评论 - 《少女惨死戒网瘾学校:“少年集中营”怎能长期火爆》

网易新闻 - 《网戒中心实录:那些被杨永信改造的孩子们》

柴静 - 《掌声----<网瘾之戒>采访手记》





更多澳洲留学、移民资讯,欢迎联系我们ACIC Melbourne!我们业教育顾问Martin,将为您提供免费咨询服务。联系方式见下:




ACIC Melbourne

最新活动


澳洲八大名校2016年招生面试会

10月5日-7日, 10月12日, 10月14日, 11月30日-12月1日



收藏 已赞